過路人
過路人

來自香港的90後,文字工作者。喜歡本地文化,喜歡廣東歌,希望這裡的文章,能與過路的你/妳相遇。 IG:cantokid1412

【展覽遊蹤】M+文化博物館——狹縫裡的自由抑或假象?

早幾天到了新開的M+文化博物館,作為亞洲首間全球性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展覽是否好看,視乎帶著怎樣的期待值入場。

不懂得寫藝評,也不是每件藝術品都看得懂,但亦不妨在此分享一些個人想法。

面對當今的社會形勢,可以想像展館內的每件展品,都經過嚴格的多重審查,確保一切「安全」。

正如艾未未的陶罐裝置藝術作品《洗白》,也被說成是弘揚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藝術。

不過,在M+博物館裡展出的作品,也尚未至於全面愛國,至少在「希克藏品:從大革命到全球化」,還是有些帶有諷刺意味的藝術作品。

又例如在地下展館的「香港:此地彼方」專題展覽,竟然也有影像展品,還可出現早已變成佛地魔般不能被提起的電影《十年》片段。

這裡還展出了吳爾夫的《建築密度》系列攝影作品、江康泉(江記)執導的《海市鏡花》動畫、以及「九龍皇帝」曾灶財的書法墨寶等作品。

喜歡本地文化的人,應該會對這個場館的展品有所興趣。

另外,東展廳的「物件.空間.互動」,透過建築設計與平面藝術作品,來審視香港城市發展的部分,個人也挺喜歡。

單是展館門外,那幅梅艷芳《飛躍舞台》唱片封套的大型噴畫,就值得一看。


M+的展覽區合共分為33個展廳,除了「香港:此地彼方」的專題展覽,另外五個主題展區,則分佈在博物館的二樓平台,其中包括展現當代中國藝術的「希克藏品」;東、南展廳分別展出與設計和建築、水墨和視覺藝術相關的藏品;合院展廳以「博物館之夢」為主題,展示跨越文化界限的藝術創作;西展廳亦有英國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的大型作品《亞洲土地》。

筆者另一件頗感興趣的展品,是在南展廳「個體.源流.表現」,李明維的《魚雁計劃》藝術裝置,將寫信化為洗滌心靈和抒發情緒的舉動。

三個亭子邀請參觀者,分別以站、坐、跪的姿勢寫信,頗具禪意。

所以說,這裡也不是沒有喜歡的作品,但看著每件展品的同時,卻總覺得眼前的館藏,有種粉飾太平的假象。

尺度有多寬鬆,擺放甚麼給你看,通通都是「被賦予的」,入場人士所感受到的,全屬主辦方想讓你看到的景象。

那麼,是否值得參觀呢?如果想到有些「不夠安全」的展品,不知何年何日會被下架,還是值得趁著首年仍可免費入場時看看。

不過,說到展場最出色的展品,莫過於門外那幅大型「安心出行」的掃描二維碼,各人在這個展品前拿起手機,好不壯觀。

開幕首年,M+博物館將開放予公眾免費入場,緊接下來的連續三個週末,館方也籌備了一系列的開幕活動,以慶祝博物館的落成,同時將舉辦流動影像節目,歡迎公眾參與其中,感受M+戲院及大台階節目的內容及策展形式。


支持圍爐,按此訂閱「文化慢遊者」:https://matters.news/~culturalwalker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