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身翻譯
等身翻譯

好奇的人,還算愛寫,這裡是我的寫作合集。 會在這裡喃喃自語:https://nycrenee.blogspot.com/ 在這裡半認真工作:http://www.onscreentoday.com/

機遇之歌 李明維的聲之綻

文:徐詩雨

原文刊載於《典藏‧藝術投資》第98期,2015年12月號

紐約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一向是觀光客必訪的景點,而在今年十月三十日至十一月八日之間造訪,或許有機會聽到悠揚的現場演唱聲從展廳中傳出。作為慶祝大都會博物館亞洲藝術部門成立一百週年的慶祝活動之一,藝術家李明維的作品《聲之綻》(Sonic Blossom)將在大都會博物館的當代藝術區 Blanche and A.L. Levine Court 展廳及亞洲文物區的 Arthur M. Sackler 展廳重新呈現。

聲之綻於 Arthur M. Sackler 展廳演出 © Lee Mingwei

《聲之綻》是2013年在首爾當代美術館落成開幕時,李明維受邀製作的行為觀念藝術創作,作品的靈感來自於藝術家本人照顧母親時,聽著舒伯特的歌曲所得到的療癒效果。《聲之綻》有著藝術家作品中一貫的隨機互動體驗。身著特殊衣袍的歌劇演唱者會隨機挑選在博物館的展廳中欣賞作品的觀眾,詢問:「請問您願意接受一份禮物嗎?」若觀眾點頭同意,歌者將引導觀眾至一把椅子上坐下,並開始演唱舒伯特的五首抒情曲曲目之一,如:《夜與夢》(Nacht und Träume)、《你是安寧》(Du bist die Ruh)等。爾後此件作品也曾在北京、臺北與東京等城市登場,因此亞洲的觀眾較不陌生。而今年三月也在波士頓美術館(the 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於北美地區首度登場。

聲之綻於 Blanche and A.L. Levine Court 展廳演出

此次《聲之綻》在大都會博物館登場,李明維特地選擇了當代藝術區 Blanche and A.L. Levine Court 展廳與亞洲文物區的 Arthur M. Sackler 展廳。當初在策劃時,選擇發生互動的空間是這次紐約版本中藝術家覺得最有意思的地方之一。在當代藝術區 Blanche and A.L. Levine Court 展廳中,觀眾將會一邊欣賞傑克遜·波洛克(Jackson Pollock)與查克·克洛斯(Chuck Close)的作品,一邊體驗藝術家在舒伯特音樂中得到的力量。《聲之綻》被歸類為行為觀念作品,在當代藝術區呈現顯得合乎脈絡,而在 Arthur M. Sackler 展廳中,則是全然不同的體驗。觀眾會在佛陀石雕的凝視下與巨型敦煌壁畫的環繞中,與聲樂家們產生一對一的互動。李明維說 Sackler 展廳是他在紐約生活十五年中最愛的地點之一,他常常來這裡沈思。[1] 他也好奇在不同的文化語境中,作品與觀眾之間能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歌者身著的日本風格衣袍,也是大都會博物館服裝部門(Costume Institute)的藏品,本身就是一件藝術品。因此在《聲之綻》中,藝術可以是發生的場域,可以是歌者身上的衣物,也是觀眾與歌者之間的互動。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是李明維作品中一貫的主題,也曾有學者將他喻為去年臺北雙年展策展人尼可拉布西歐1998年發表的《關係美學》(Relational Aesthetics)這類型作品的東方代表。[2] 但早在這個論述被廣泛討論前,李明維就針對人與人之間,藝術家與觀眾之間的關係進行創作,並且藴涵著東方的哲思。例如在耶魯就讀時創作的《晚餐計劃》邀請陌生人共享一頓晚餐,而選擇觀眾參與的隨機性,也是對東方思想中的「緣分」的概念的一個詮釋。《聲之綻》在視覺藝術博物館的空間中感受表演藝術的強烈張力曾讓今年於臺北美術館登場時就讓參與互動的館長林平感動落淚。發生在一個簡單詢問後,歌者與觀眾的關係產生了更親密的聯結。「表面上看上去像是歌者向觀眾提供了一個禮物,但是事實上在互動發生的過程中,歌者反而會覺得自己收到了一個禮物。」藝術家李明維如此描述著。而這種建立在信任上的互動成果更是打破了不同文化之間的藩籬,現場體驗的觀眾不分種族都一致同意這個經驗非常地難忘。

「人」一直是李明維作品中關注的焦點,在《聲之綻》中,「給予」與「接受」這兩種人類中最為無私與需要信任的互動行為結合著舒伯特的音樂與博物館展廳中的藝術作品,改變著每一個直接或間接參與的觀眾一起度過的時間中的經歷,更轉變成每一個參與者難以被磨滅的記憶。在行為藝術逐漸成為顯學的語境下,這個領域的商業模式仍有待開發,此類作品大多仍依靠藝術機構或是政府機構的資金支援,例如本次《聲之綻》有來自文化部與駐紐約臺北文化中心的贊助。行為藝術之母瑪莉娜·阿布拉莫維奇(Marina Abramović)的代理商尚恩凱利(Sean Kelly)曾不諱言自己當初銷售阿布拉莫維奇作品的模式,例如表演發生時記錄的限量輸出等雖然已成為業界標準,但仍舊有許多可以探討與開發的空間。希望在不久的未來,「不可收藏、不可複製」的特性不再是阻礙相信藝術的藏家們支持行為藝術的理由。


[1] Alanna Martinez, “Singers to Serenade Lucky Museum Visitors”, Observer, Nov. 16, 2015. http://observer.com/2015/11/singers-to-serenade-lucky-museum-visitors-one-on-one-at-the-met/ 

[2] Matthew Carver, “Lee Mingwei and His Relations: The Legacy and Deviation of Relational Aesthetics in the East”, Momus, Feb. 18, 2015. http://momus.ca/lee-mingwei-and-his-relations-the-legacy-and-deviation-of-relational-aesthetics-in-the-east/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