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ne
shine

平凡的抵抗|合集

早上起来,你打开豆瓣却发现昨晚发的日记还在审核中;他又电话了12345却一如既往地被告知“我们会向上反映”;她希望生下孩子,但父母的羞辱、男友的反对、他人的窃窃私语仍让她出现在人流室外...生活中,当面对制度性的不公时,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该要怎么做?

我们被告知:“Be like water, my friend”。灵活和可塑性确实在生活中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利,给予了我们生存的空间。然而,当事关“权利”,我想我们应当“Be like a rock”:在时代的激流下如岩石一般地坚持捍卫每个个体的权利,不松动、不屈服,抵抗迎面而来的水流、激起社会中的浪花。在强势的水流中当一块石头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应得,更是为了减轻身后的石头们所受的冲击。为了包括我们自己的每个平凡个体的存在都能够被承认与尊重,“be like a rock, my friend“:加入这些平凡的抵抗吧。

“Be like a rock" https://pixabay.com/photos/river-water-rocks-current-gray-5409683/

本期合集聚焦于人们为了“权利”作出的抵抗:首先是近期国内的一些为自己及他人维权的案例;接着,我们从多个视角探讨个人“权利(right)”当今的位置,试图与“权力(power)”做出区分,并进一步解释为什么我们需要参与抵抗;最后,我们尝试回答那个最重要的问题:“我们这些平凡的人该要怎么做?”。


”735 我曾是干脏活的微博审查员!|刘力朋”——By@野兽爱智慧

审查机器最怕的是什么呢?
刘力朋停顿了一下说,审查的根本是利用指令的模糊性和人类因恐惧而产生的自我审查。"恐惧本身就是非理性的。如果用户都拒绝自我审查,审查员根本就忙不过来。"
反抗审查制度的本质就是要持续记录、披露和报道被压制的声音。

言论自由的丧失或许是墙内最无处不在的对个体权利的侵犯。@野兽爱智慧分享了刘力朋作为前微博审查员对审查制度的体验纪实,特别强调了近十年来政府对言论日益缩紧的掌控,从另一视角让我们更加了解这一侵犯,以便能够更有力地抵抗它。在为美国之音录制的视频中,刘力朋解释他的勇敢发声,称:“我还是坚持尽量当一个好人吧!”


"求助无门!整个城市的受害居民,决定向两个电话亭求救……” ——By@张大狗

打电话的人是谁?是整个葫芦岛市求助无门的普通人。
接电话的人是谁?是你,是我,是TA,是所有关注并期望解决问题的人,所有不再袖手旁观的人。

长期投身于环境保护的“坚果兄弟”于7月9日、10日两天发起了一项公民行动,为葫芦岛市长期受周边化工厂空气污染折磨的居民们发声,希望通过位于北京的两个电话亭扩大事件的影响力,让“公权力部门”不能够继续“遮蔽苦痛”、“消音现实”。每个拨通电话的、拾起电话的普通人都在为葫芦岛的居民们争取呼吸和生存的权利。然而,最新消息称这条生命线或许也要被拆除了。抵抗路漫漫,谨请读者们关注@张大狗,支持他的行动。


“举着毛像维权,喊着万岁上访:难忘那一幕经典中国” ——By@卡尼吉亚

说实话——无论在街头、还是网上,我总能看到这个有些带着讽刺、荒诞、甚至悲哀的画面,甚至还能听到中国维权民众最经常高喊的、也最令我至今不解的那句问话——“这还是共产党的天下吗?”
每次看到和听到这些,我都会想起在北京南二环先农坛西侧、国家信访局接待司门口,真实发生过的经典一幕。于我来说,那就是一幕关于中国民众维权的经典“小品”——它的经典之处在于——它只是原汁原味的“真实场景”(而且应该还是经常发生的),但是其犀利、讽刺、戏剧化和浓缩级的效果,我觉得在这个话题上可以胜过任何艺术“创作”。

从四月起便持续发酵的河南村镇银行阻止储户提款事件于7月10日在维权储户被“维稳力量围攻和殴打”中迎来高潮。和许多人一样,@卡尼吉亚 对不公感到“愤怒、憎恶与痛恨”;然而,作者还进一步对老百姓有关“权利”的理解做出了批判性的思考。当人们需要向执政党讨要“权利”的时候,当“正义”先需要你站“对”队的时候,“权利”会不会已经丧失了其公正性,成为了“权力”?更何况,如果维权者“从村里到省里、到北京,遇到的个个都是共产党”,又如何能指望从同个利益团体处讨回应得呢?


“Vol.1 理解女性、公民议题的透视镜——权力结构”——By@范米索

以前个人会认为,我有权利。比如某一个人是一个很有权势的人,或者某一个人是当官的人,或者某一个人看起来好像肌肉很壮的样子,这个叫做有权力。
但实际上我后来才意识到,权力必须发生在两个及两个人以上的时候,某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关系才存在。那什么时候权力才产生呢?包括男性对女性的权力和某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权力,或者是父亲母亲对孩子的权力,它满足这样一个条件——有一方,无法承担不做另一方所要求的事的后果的时候,TA就被另一方形成了一种权力关系。

在播客“有效失败”的第一期讨论中,范米索与葛旭用性别议题作为切口,从个人生活出发探讨了“权力”的释义。一方面,权力和权利相辅相成:权利需要权力的执行(enforcement)才能真实存在;而在另一方面,权力一不当心便侵蚀权利:在缺乏执行权利的权力的情况下,A很容易被逼入无法承担不做B所要求的事的后果的情形。二位还讨论了为何个体的权利决不能被牺牲:"如果让每一个人都牺牲小我的话,那么加在一起不就是牺牲大我吗?所以真正大我是谁呢?"


“历史的转向与中断的启蒙—— “五四”运动后“启蒙”何以再次失势” ——By@Unexpectedly

就像毛泽东概括的一样,“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中国人向西方学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要想救亡,不仅信不过西方的《凡尔赛条约》,也信不过列强对人权、自由、平等的“虚伪”声张,中国需要寻求更激进、更彻底的社会改革方案。在这种信念下,对个体尊严、个人天赋权利的注视和尊重,便更难像国家独立富强、人民吃饱穿暖,不受外国侵略者的欺压侮辱这些目标那样得到像他们一样的“新青年”们如此热切的关注。

18世纪的启蒙运动(the Enlightenment)解放了西方社会,同时为作为个体的权利—人权—奠定了基础。@Unexpectedly聚焦于中国近代史上最显著的一次抵抗运动—五四运动,借用史料论述了这场本是为了人权而开展的运动是如何被政治势力“贸然窃取”的。正是因为抵抗如此艰难,我们的权利才如此宝贵。


“歪脑|当堕胎权案进入中国自由派语境:在“法治胜利”的叙事中被杀死”——By@米米亚娜

罗案的主体是那些穷尽制度途径争取自己权益的女性,而非司法机构、法律或者仅仅一个法律案例——它们只是被标签化后推到了议题的最前线。“女性对权利的诉求”——这才是拼命把讨论局限在“就法律论法律”、“尊重法律”的人试图回避和转移的焦点,他们将体制和制度用宏大叙事保护起来,却不断拆解个体反抗者的叙事,因为前者是所有既得利益者的保护伞和遮羞布。

@米米亚娜记载了在罗诉韦德案被推翻的背后所发生的相似惨剧:本是关于女性掌控自己身体的权利的一次抵抗被政治叙事截胡,成为了又一为红蓝两党争夺选票的议题。作者写道,“没有权力就没有权利,而只有权力才是权力”,再一次点出权力和权利的“相爱相杀”。当权力并不被平均分配,当制度本身就充满偏见,“做完美无缺的反抗,通过完美无缺的程序,达成完美无缺的胜利,本身就是个悖论。”或许作为不完美的个体,我们不该追求“完美无缺的反抗”,而应保持立场,一步一个脚印地争取每一处不完整的权利,向公平一点点地靠近。


“網路時代社會運動的意義:《憤怒與希望》書評延伸”——By@Chhoà A-hâm

我認為社運發生的過程與目的,是讓每個人從習以為常的結構之下,嘗試找回對「權力關係」與「壓迫」的覺察,並且得以談論、介入,進而恢復被壓抑的主體性與能動性。

五四运动、女权运动皆为社会运动。参与社会运动或是维系权利和社会公平最直接的方式。但我们也看到社会运动是如何偏离其核心—“社運的本質從來都是「人」”—被卷入现行制度的不公框架的。在此,@Chhoà A-hâm提出了解决此难题的办法:一种开放、有机、着重于过程而非效率的去中心化社会运动。作者号召每一个平凡的人都参与抵抗,因为抵抗不仅需要个体的思考,更需要通过探讨个人思考达到的集体理性:“在理想的社會運動中,每個人的感覺都是感覺,每個人的經驗都是經驗,每個人的觀點都是觀點。”


“視障九十後的抗爭 : 八三一後堅持坐巴士,不坐港鐵”——By@張少貞

Michael住炮台山天后一帶,無論乘港鐡還是巴士,對他都方便,一九年八三一前,哪種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較方便,他就用哪種。他以前坐港鐵去油塘返學,早上八時十五分上堂,他七時四十五分才出門。炮台山去石硤尾,沒有巴士直達,港鐵本是最佳選擇,只需半小時,但他現在寧願坐巴士去紅隧轉車,計及車程和等車時間,最少一小時。 
即使要花多一倍時間,他仍堅持。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在社会运动愈加难以实现的今天,我们真的就束手无策了吗?@張少貞描述了Michael一个人的抗争,或许能够回答这个问题。看似无意义的牺牲,实际上标志了一场小型的胜利——在“我”身上,抵抗还活着,还有继续壮大的可能性。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