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被與不快樂的睡睡怪
小被與不快樂的睡睡怪

政大新聞系-〉台大新聞所

心中最軟也最脆弱的一塊——疫情下的台灣勞工處境

疫情之下我們每天關注確診消息,有什麼議題被噤聲了?有什麼權益被忽略了?讓我們一起看看疫情下臺灣本籍勞工和外籍勞工的處境。

Covid-19重創全球經濟,許多家庭因此陷入困境,根據聯準會數據,去年美國最富有的1%家庭拿到全國新增財富的35%,而後 50% 的人,只得到約 4% 的進帳,聯準會也公布年齡、教育程度、種族等數據變項。而貧富差距也成了台灣的重要課題,瑞士信貸集團(Credit Suisse)近日公布的《2021年全球財富報告》中,吉尼係數(註:吉尼係數越大,年所得分配越不平均)顯示台灣(70.8)的貧富差距現象高過日本(64.4)及韓國(67.6)。

這並不是一種公平的病毒,因為相較之下,底層勞工的風險耐受度比高收入者低很多,無論是經濟方面還是健康方面。疫情來襲,最先被裁員的就是派遣人員,最無法遠端上班的也是,在疫情下他們要維持穩定生活更加困難,除了經濟,同時也面臨更大的確診風險。

當我們共同面對未知的病毒,同時也面對著近年來最強勢的「大政府」,除了感到安心之外,有什麼東西被掩蓋掉了,更是我們應該去正視的。當我們高呼著「同島一命」時,到底包括誰的命?

圖片截自「美麗華工會,自立自強被解僱,抗議血汗高爾夫」臉書專頁

>工人沒人疼,只有自己拚

美麗華工會罷工截至7/1已經是第52天,當全國都將注意力放在疫情上,有一群人為自己的權益站上街頭,為什麼他們要冒著染疫的風險罷工陳抗呢?位於林口區的美麗華高爾夫球場是許多賽事的舉辦場地,2018年曾爆出勞資糾紛導致工會罷工,於今工會再次槓上資方,指出美麗華公司以企業分割的方式,將多名員工分散到美杏、杏美及杏中3家公司,更直接解僱多名工會成員。

雖然美麗華工會在2018年罷工之後取得團體協約,協約其中一條明訂實施工作外包前需先與工會協商,但2020年資方直接背棄協約進用外包。據工會說法,今年4月還濫用《企業併購法》企圖瓦解工會,再度大量違法解僱工人。

宣布三級警戒之後,美麗華工會仍協同桃園市產業工會至勞動部、司法院前開記者會,控訴資方拖延裁決、濫訴工會,而勞動部出面告誡美麗華公司後未積極介入,資方仍我行我素。但從開始罷工至今,台灣的主流媒體未曾報導過,三級警戒之後,關於工會的網路新聞更少了。工會透過社群網站宣傳訴求,邀請各校教授演講討論勞權議題,但關注人數始終不多。媒體有「議題設定」的效果,台灣媒體每天以大篇幅報導疫情進展,導致其他弱勢團體的話語權被壓縮,議題能夠觸及的人數稀少。因為疫情,每次開記者會到場的人數也不多、效果不彰,以疫情為藉口,勞權完全被政府漠視。

我擔心的是,疫情之後勞權能回復原狀嗎?被打壓的權益是否就能順利討回來?資方仗著自身資源大搖大擺,而勞動部、司法院聽不見工人的心聲。那些疫情下被消音的,是否能在疫情緩和後再次被關注?亦或是從此成為邊緣。罷工一直是工會不得已的手段,但在媒體焦點都在病毒上時,誰能看見這些工人的血淚和辛酸。

圖片截自「徐耀昌加油讚」臉書專頁

>移工被當犯人關,勞動部終於出手管了

苗栗京元電子等電子工廠爆發COVID-19群聚感染後,縣長徐耀昌對移工下達「禁足令」,引起侵犯人權的爭議,在禁足令解除的6/29,勞動部終於發聲了。勞動部表示,指揮中心在6/9宣佈本籍民眾和外籍移工的三級警戒標準一致,已提醒苗栗縣政府要回歸三級警戒執行。但長期關注移工議題的團體質疑,為何勞動部要等到移工已經被「關了快一個月」才干預,會不會「睡太久了」?

勞動部強調,若雇主侵害移工遷徙往來自由,勞動部將依就業服務法第54條、第72條規定廢止招募及聘僱許可。除了宿舍環境惡劣,根本不適合作為防疫用外,還有許多雇主跟仲介聯合起來威脅、哄騙移工簽署「染疫後所有費用將自行承擔」切結書。有些移工因為語言因素無法接觸到正確資訊,就算最後發現這只切結書在法律上沒有效力,之後若發生勞資糾紛,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各大外媒報導移工的「禁足令」,有些媒體借鏡新加坡經驗,這種禁足令不只效用有限,還可能使移工產生心理問題。

這次由地方政府帶頭執行差別待遇,背後並不只是為了防疫,還有我們一直假裝沒看見的歧視。苗栗縣長徐耀昌以移工長群聚為由,禁止產業移工除了上下班之外的外出活動,這不僅是對族群的歧視,也是階級的歧視,因為針對高階職位外籍人士並無此規定。他更在記者會上說出:「命都沒了,哪來的人權?」但在一個不重視人權的國家裡面,人命也不會受到保障,人命是人權的一部分,身而為人,若連基本的自由都沒有,只是存活,經歷的痛苦不會亞於染疫死亡。

從社會學的觀點來看,苗栗縣政府把「大量移工染疫」現象歸咎在移工個人身上,篤信限制人身自由就能打擊疫病,這種想法忽略了結構的重要性,我們應該看見為何某一種產業(階級)都是同一族群,而為什麼疫病會在之中傳染開,去看清楚社會結構中的不足,並改善體制,保障個人與群體,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我想,最好的政策應「見樹又見林」。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