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Sharola

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體現 embodiment 的一些雜記

我們在上或實際操練 BMC[1] 的時候,常常會用到 embodiment 這個字,而且這個字有它確實且特定的意涵在裡面,所以我想分享一下這個字在BMC當中的意涵,也會提到一點在生物動能取向的頭薦骨中,這個字的特定用法。

Embodiment,在國內多翻譯作體現或者具身,不管是哪個翻譯,基本上都會連結到身體或相關意象上。如果查閱辭典,會得到一個關於 embodiment 的定義:"A tangible or visible form of an idea, quality, or feeling."。換句話講,embodiment 的一般性意涵,就是指一個從無形過渡到有實際形體的這段過程。

Embodiment:無形(比如概念、想法、情緒)→有形

在 BMC 的訓練裡,會特別強調經驗取向的學習方法,最直接的一種方式是 mind-set,也就是改變我們腦中的定位,來讓身體的不同層面「說話」。比如說,BMC 的其中一個訓練內容,會聚焦在骨骼系統(bone system)上。

我們一般認識骨頭的方式,是看到一張人體的骨骼圖,然後知道有頭骨、脊椎、骨盆、臂骨、腿骨......等等等等的骨頭。然後我們也知道骨頭裡面有骨髓,骨頭外面包有骨膜等等。這類知識是靜態式的知識(static knowledge),通常我們對身體的了解也是來自於此。這類知識是靜態的、模態化的(亦即,只是一個標準的樣板,無法反應出個體的差異化),以及扁平的(換句話講,二維的,或是沒有厚度的)。

平面的人體骨骼

然而,如果我們拿著同樣一張人體骨格結構圖,然後去「感覺」自己的骨頭,感覺自己就是這具骨架,讓整個骨骼結構的圖融化到我們的感知裡面,甚至感覺自己就是這具骨架,那在行動、做出動作,以及對於自身的本體感覺(propotional sensation)上,可能會有完全不一樣的感覺。

舉個例子,我們可以先動一動我們右手的食指,記住一下動右手食指的感覺。然後接著看一下右手食指骨頭的結構圖,並感覺一下,右手食指的尾端並不是在第三指節的橫紋處,而是在橫紋再下去一點的位置(如圖)。帶著這些靜態的知識,帶著「右手的手指結束的端點在塗上圈起來的地方」這些認知再去動手指,並且將手指感覺成是一根彼此之間有著空間的骨頭,只有在外面包著一層邊界-我們的皮膚。去感覺看看,這種動的質感是什麼?骨頭的質感是什麼?右手的空間感覺如何?

指骨尾端會比我們想像的再往下一點

這種將靜態知識轉化為一種定位上的調整,一種在動態中實踐出來的感知,是 BMC 裡面很重視的 mind-set-意象定位上的設定。同時,這種動也是一種靜態知識的體現化,我們在當下經驗著動態的解剖學-先有動作,然後才有對動作歸結的知識。 Embodiment 在 BMC 裡面,有著這樣兩層意涵:知識(概念)被體現成實際的感知,以及有厚度的肉體;同時也包含我們將知識體現出來。

而在生物動能的頭薦骨裡,體現/具身化會特別指一個過程。

原初心區在胚外中胚層發展,並在胚胎摺疊(embryonic folding)時向著胚胎中線捲入,並約在四週時會見能量上的支點-anahata chakra。這是一個能量與肉身重合的瞬間,在這個時刻,能量上的心,會與生理上的心交疊、會合,並且發出如火花般的閃光。這個過程被稱作心點燃(heart ignition),而心點燃在生物動能取向頭薦骨裡,被視作是一個體現/具身化的過程。

這是一個敏感的過程,很容易受到各種胎兒在子宮中經驗到的情感干擾,諸如矛盾感、驚嚇、被拒絕、被排斥或否認,或者各種不被歡迎(less-than-welcome)的感覺。而我們也常會發現,這個點燃過程的不完全,常會與胸腔處的徵狀有關-呼吸道疾病、心臟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完整,胸部內縮(特別在心臟上方)等等。也可能引發一個人有一種沒有完全活著的感覺、在自己身體裡,卻沒有在家的安全感、或者想把自己縮得越小越好、痛苦的羞恥感等等強烈的感受。

大致上是這樣,如果有問題,歡迎留言給我,或者可以分享其他的體現(可能會有滿多種的?)。

[1] BMC:Body-mind centering 的縮寫,創始人為Bainbridge Cohen Bonnie,現在還很活蹦亂跳地在帶領體現的工作。BMC 的基本訓練為 SME(somatic movement education),認為身-心為一連續體,而這個連續體的語言是移動與行動,即 movement。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