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Sharola

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關於正念的另一種觀點

這裡提及一些關於正念的不同觀點。正念有別於超覺靜坐(TM),比起靜坐,正念更像是透過智慧來重新觀看「我」這個被持續使用的詞彙,而這份智慧也是佛教的核心觀點。若將正念與靜坐畫上等號,那其實太過縮限了透過正念擴展生命的諸般可能。

關於正念(mindfulness)很常見的一種誤解是,正念與靜坐被畫上等號,彷彿靜靜地坐著就是正念。或者,同樣常見的誤解是,正念是對自己的念頭有清楚的了解,知道「自己在想什麼」「自己在感受什麼」。就像發揮一個觀照者的能力一樣,看到「我現在有什麼感覺」「我現在有了什麼想法」。

上述這些並不完全錯,正念的培養的確可能包含靜靜地坐著;另一方面,正念也的確需要培養一種對於清淨覺知(pure awareness)的認識,以及使清淨覺知無染、不模糊的練習。這些都是正念的一部份。然而,正念的另外一部份很容易被忽略。如果只是培養觀照的能力,或者透過靜坐來鍛鍊,透過練習止也能夠達成。正念的一個特點在於培養正見,也就是將正念結合至日常生活中。或者換句話講,培養智慧的生成。

正念的其中一種練習是對於五蘊的觀照。換句話說,在這個當下,透過本自靜定的覺知,我們可能會照見以下幾個元素:

  • 五蘊的升起、運作、熄滅
  • 維持的感受-人格如何在每個當下聚攏、凝結
  • 在五蘊之下的「核心」-諸般緣起,本自性空

換句話講,正念有一個部份是改變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最白話來講,是從「我有一個想法」轉變為「有一個想法升起,並且被觀照到」。換句話講,比起培養靜止或止息,正念可能更重要,但較少人提及的部分是,以空性的眼光看待世界。


五蘊

在佛教的觀點裡,五蘊(skandhas)的蘊意味著集合(coalesces)。這五個集合是時刻變化的,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而當我們細觀五蘊的內涵,會發現它們不只是人格的一部份,實際上,它們就是人格。在這裡,會稍微提及這五種集合的內涵,同時我們也可能發現到,這五種集合實際上是用一種-以Danial Stern的話來講-包裹式(envelope)的方式在運作,就好像一個封包一樣一起運行。

五蘊包含了以下幾個面向:

  1. 色蘊(Rūpa;body/form):泛指一切的型態、樣貌、物體、物質、可見物。色蘊是一種集結,比如說一張桌子,這個桌子的集結可能是桌腳與桌面。同時,色蘊也包含了物質的區隔,以及種種的感官訊號,比如視覺、嗅覺、味覺等等。此外,色蘊也是一切人格具體化的顯像,並包含那「那有一個客體」的客體感(the sense of object)
  • 受蘊(Vedanā ;feeling tones):泛指我們針對一個客體所產生帶有強度的感受,這些感受可以略分成三類:趨近,遠離,以及中性。而受蘊往往有一種特點:人格被視為實體時,常會重複經驗到類似的感受,像是這個組合不斷重複反映著同樣的歷程。
  • 想蘊(saññā,;perception):針對客體的特定知覺,所有關於「這個客體」的一切認知(all-about-this-ness),包含「這個客體」本身。
  • 行蘊(Saṅkhāra;volitional impulse):特定的傾向、預設、行動。行蘊的特點是使特定的結構持續成形,蘊藏在受蘊與想蘊之內。大體上來講,行蘊是一種細微的、持續的特定脈動,並且使特定的、固化的結構持續維持動力。
  • 識蘊(Vijñāna;consciousness):識蘊產生在清淨覺(pure awareness,沒有固定鎖在特定事物上的覺知本身)固化的情況,就好像持續用特定的視野來觀看這個世界一樣。識蘊會維持在前述的四個蘊之中。

透過練習觀測,我們會發現:五蘊是以一種整體式的、包裹式的方式集體地運作著。如果想了解更多,可以參照佛教中關於十二緣起(dependent origination)的描述。


順便小廣告一下,這是工作坊的意向調查。在這個兩日工作坊裡,我會分別提及以下的部分:

  • 能在日常快速應用的止的技巧,包含內在空間的意向探索、快速安頓的技巧等等
  • 觀照世界的方式,這能協助我們用新的角度來觀照與測度
  • 清淨覺的探索
  • 對於深感(felt sense)的陪伴方式。深感是Eugene Gendlin用來指稱我們所感受到的一種複合式感覺,包含想法、辨別、情緒、身體感覺、意義感、故事、畫面等等等等。

有興趣的朋友,請幫我填寫這份表單,感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