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arola
Sharola

頭薦骨/身心學/澄心/SRT/一人公司/被動式投資,關注個人安康發展與生活品質(QOL),個人接案中。 詳情請洽:https://tinyl.io/3L4b

《擁抱陰影》書記:生命的平衡

榮格學派是個富含複雜意涵的學派,集體潛意識、原形、個體化、人格類型等概念皆出於此學派,並由此延伸出許多不同的深度心理學工作方式。在許多繁複交錯的概念中,一個重要的概念是羅伯特.強森在《擁抱陰影》一書中所提及的陰影。

擁抱陰影:從榮格觀點探索心靈的黑暗面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展現出來的那些面向,是向光的、「正常」的面向,同時也是符合社會期待的個人化面向。比如說,從事銀行業的人不會穿著海灘褲和吊嘎去上班,那些在路上跳著舞的人也很容易引人側目。基本上來講,那些不會引起「這怪怪的」那種感覺的面向,那些諸眾習而不察的樣貌、想法、感受、價值觀、符號等,都能算在這個向光的向度上。

向光的面相也常被稱為正常的、正面的面向;與此相對的,陰影如同影子,永遠在背陽的陰暗面。陰影不僅是我們在成長的過程中,基於種種原因壓抑下去的心理動力,陰影也包含了整個文化的潛抑,包含了所有我們不想去看的面向、無法直視的面向,也包含了我們覺得不能表現出來,或者那些我們覺得自己不可能所是的那些面向。

陰影的一個例子:我們那面具後,我們覺得不能表現出來的那些感受

簡單來講,陰影就是潛意識:代表所有被壓到下水道的蓋子下面的東西,並且希望這些東西永遠不會跑到檯面上來。而當陰影浮現到檯面上時,一種常見的情形是一個人表現出與平常的樣貌完全背反的要素。舉例來說,那些在外看起來很溫和的丈夫在家對老婆大吼;或者一個軟弱無力的人不斷地將強硬的面向轉向自己-不斷在自己裡面罵自己「你有夠爛的」「怎麼連這個都做不到」。

我們能從陰影的概念中獲得一個日常生活的洞見:我們試著活出那些能被接受的面向,並試著抑制著那些不能被接受的面向。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是有一種割裂,割裂那些我們無法接受的面向,並且在這些無法接受的面向展現時,質疑自己到底發生什麼事。「我怎麼會對我的孩子大吼?」「我怎麼連這麼簡單的工作都做不好?」。

這個常見的面向大概可以這樣描述:我們花費很多的生命力,在試著迴避、閃躲、視而不見,或者對抗那些我們想切割出去的東西。這是根源性的內在對立,我們在自己裡面跟自己開戰,總是有一個面向會屈服於另一個面向。

我們很常對陰影做一件事:讓它待在壓力鍋裡

另一種陰影常展現的面向是投射:把我們不想要的要素投放到別人身上,然後認為這個人是我們不想要的這個面向。比如說我們看到有人開著馬莎拉蒂在路上飆車,很直接的一種看法可能是:「這個人真是愛炫耀!有錢人就可以這樣嗎?」在這個例子裡,「炫耀」、「有錢人」、「這樣」等幾個字詞所蘊含的內涵,其實往往可以在我們之內找到,並且我們很可能並沒有這麼喜歡這些內涵。

我們也可以舉幾個常被投射的符號當例子:政客、記者、到四十歲還沒結婚、炒股票、沒有穩定工作。只要看看我們聽到這些字詞時,是否會浮現任何「怪怪的」感覺,就能很快地知道我們在這特定的字詞上,存在著某些我們不太想接受的面向。


《擁抱陰影》點出了榮格學派中一種有別於我們日常生活因應陰影的方式。有別於那些壓抑、投射、自我攻擊、逃避或說教等常用來應對或說服自己的方式,榮格學派採用了更為平衡的觀點:陰陽。或許讓我們直接用太極圖來看,會更容易理解這是何意。

太極

這張圖言簡意賅地呈現了三種生命樣態的觀點:

  1. 量變帶來質變:當一個面向走到極端時,另一個背反的面向就開始展現。這是所謂的陰盛陽衰,或者一個組織發展到頂峰時,衰敗也準備展現。
  2. 相互建構(interrelationship):任何概念其中勢必存在著另一個背反的面向,比如說高要能成立,一定要有相對應的低。大概是老子說的:「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所有的面向都互相構組另一方,沒有一個面向能單獨成立。
  3. 中心的不動點:不論黑白如何遞嬗,圓心永遠都是恆定的定錨點。

若由陰陽的觀點出發,我們能得到一個比較嶄新的看法:透過有意識且適度展現對反的面向,兩個面向能夠達到平衡。在本書中舉過一個相關的例子:

有一次,一位明智的女士聽到我抱怨自己上台講學前總是疲憊不堪,於是告訴我如何獲得更多的能量。她教我可以在上台前找一個房間獨處,拿一條毛巾來,先把毛巾弄得非常濕、非常重,然後把毛巾包成球狀,用盡全力往地上扔,同時大聲叫出來。我覺得這真是愚蠢至極,完全不是我會做的事。但當我做完這件事,走出房間上了台,竟然感覺到自己的雙眼充滿熊熊火光。我擁有了能量、經歷與聲音,完成了一次真誠懇切、架構完整的演講。陰影給了我支持,而不是壓垮我。
人格與陰影的關係並非對抗,而是找到兩端的平衡

另一個值得留意且富含價值的觀點,是我們不僅會將那些不想要的面相丟出去,也會把那些「我不可能如此」的面向丟出去。比如說勇氣、神聖性、愛、溫和等等,甚至創造了一種能容涵這些自身既有良善的集合:神。也因而,當我們凝視神(或者英雄電影),我們其實也在凝視著那些我們先在自身留意到,再將之投射出去的神聖。

我們不只投射泥巴,也投射黃金。


透過有意識地碰觸陰影、認識陰影,我們的生命開始變得完整,我們開始能夠找到那個中間地帶。羅伯特.強森為我們用一個簡潔而精要的篇幅介紹了這樣子的取向。這是一個小指引,指引我們重新檢視我們的生命,並試著涵納更多面向進來。這條取徑是宗教(religion)較為原初的辭源:religare 所展現的意涵:

  • re-:再一次
  • -ligare:連結

「再一次」隱涉地指出我們與之曾一度有過連結,現在暫時「失去」,而有機會再一次重新連結。然而,是與什麼再一次連結?或許值得先指出的是,再一次連結並不是如同我們直覺式認知到的「一個點與另外一個點連在一起」。

再一次連結指涉的是無限,是一種超越「有一個被連結的對象」的概念。或許我們可以想像一個橡皮球,當我們拉著這個橡皮球的一角,橡皮球的其他部分就會跟著被拉過去。這時候,就有了下面的兩個部分:

  • 被拉住的部分-緊縮或壓縮的、高張力的、緊張的
  • 沒有直接被拉住的部分-被動的、張力有變化的、相對鬆弛的

現在,讓我們視覺化地想像一下,我們把拉住這一角的手放掉,整個橡皮球回到那個原本沒有哪處更有張力的、完全均衡且和諧的狀態。如果我們能擴展這種想像-只是想像-我們就比較有可能想像那種均質化(homogenious)的狀態。這是沒有狀態的狀態,是完全的和諧。可是困難在於,這些描述其實都只是強加上去的描述(如同老子說的「強名為道」)。

個體化的終點也是這種不能明言的、富含象徵意味的狀態,那甚至不能稱呼為終點,就連終點兩個字都只是象徵。


個體化的道路充滿挑戰,遠非一篇文章的篇幅能完整描述。如果想了解榮格學派如何與陰影工作,或者對這個取向有更多興趣,有幾個推薦的連結:

或者,除了作者以外,也可以參考以下的一些書籍(相關作者太多,以下只是舉隅):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