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床
1号床

收容所Asylum作者/喜欢单品咖啡/偶尔搞点设计

杂感 | 高墙之下的「走私犯」们

Photo by Joël de Vriend on Unsplash

昨天在朋友圈看到一篇文章,叫做《香港问题的来龙去脉》。说实话,这种能在墙内被允许传播的、讲香港问题的文章,里面的内容不必点进去就能猜出个八九成。无非是老套路:市民被煽动、诉求不合理、暴徒打砸抢、境外势力干涉,最后把问题归结于经济结构畸形、房价过高,归结于香港「没落」后港人心态不平衡等等。

虽然如此,我还是点进去认认真真看了一遍。类似的论调早在中文互联网社区流行开来,这篇文章不过是其中的集大成者,标题中的「来龙去脉」可谓实质名归。

读到全文大约五分之一的位置时,我很想写文章一条一条地反驳。其实这样的文章不少,不过都被神秘力量抹去了;墙外倒是有一些,但是囿于技术门槛,大部分人都难以接触到。我再写一篇,不过是给审查删文的bot或者工作人员增加工作量罢了。

等看到文章的结尾,反驳的冲动早已褪去。我只是感到难过。

我身边有很多朋友都是「走私犯」。只不过他们走私的不是商品,而是信息和观点。他们用各种手段瞒过审查:起先是将文字截图;后来图片的文字也被识别审查,只好将图片旋转;不愿意旋转的,便会在图片上涂涂画画,使得文字达到能被人眼辨认却又不能被机器识别的程度。

就这样,在一波又一波走私者的努力下,信息和观点从高墙上的缝隙中被运送到另一边。和走私一样,这是高风险的活动:运气好的,不过是朋友圈被技术屏蔽,只有自己可见;若是运气不好,则是永久封号,还会殃及相关群聊。和走私不一样的是,干这个没钱赚。

那为什么还要这么做呢?有人可能会说,年轻人就是喜欢标新立异,想转发墙外的东西来显得与众不同。这种观点不禁让我想起思想品德课。它将一切与正统相违背的都视为离经叛道,从而是幼稚的、浮躁的。可是,有人会冒着被封号的风险来「标新立异」吗?这种活动的意义,仅仅在于「标新立异」吗?

我看未必。从事信息走私的人很多,他们的动机也各不相同。或许他们是事件的利益相关者,或许他们觉得拼图的另一半也有重要价值,又或许他们被面对一边倒的舆论时的恐惧所驱使。无论如何,他们都在用自己的行动来试图述说一个完整的故事、消除因片面报道带来的偏见、建立一个有效的讨论环境。

可是这种努力是脆弱的。朋友圈再大,也不过5000好友;再加上回音壁效应,这些走私品的传播范围和传播效果就更差了。一篇像《香港问题的来龙去脉》这样的10万+,不知可以巩固多少既存的偏见,让多少人产生新的偏见,让误解和撕裂加深几分。面对这样的传播力量,走私者想通过个体的行动来传播反对意见,无异于蚍蜉撼树、螳臂当车。

我不知道面对这种「知其不可」的境况,还有多少走私者会坚持;也不知道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的一代人,还能产生多少走私者。我甚至不敢想象舆论环境会往什么方向发展。人们会不会不再关心完整的图景是什么?在偏颇的舆论下人们是否会做出错误的决策?启蒙运动以降被一代又一代人崇尚的价值在这个时代是否会遭到唾弃?

我回答不了这些问题。这就是我感到难过的原因。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