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飞行兔
不明飞行兔

ENS: bmfxt.eth | Likerid: pasqual | 关注知识产权、Web3、二次元文化、神经多样性。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web3, ACG subculture and neurodiversity research.

在微阅读时代重塑严肃阅读的一个方案

写在前面:

本文是六年前所写,一个古代的 idea,那时候我还年轻,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想爱,想吃,还想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那时候我是一个社会学学生,对互联网行业和内容出版行业可以说完全陌生,那时候微博如日中天,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刚刚出现,如果有人说我做一个内容项目想赚钱,大家或者只是嘲笑他不切实际,或者只是担心内容商业化就不干净了、变味了。

我还会再开若干篇文写我现在的体系和思考,但现在很想把这篇 2013 年的老文放出来,时空穿越,看看 2019 年的读者会怎么看。


微阅读时代的阅读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注意力十分廉价,很多人很久都没有正经读完一本书,就算读完的,也往往是流行快餐读物,严肃阅读的注意力门槛比较高,这个成本其实是有降低的可能的;

二是时间碎片化,严肃阅读的“投入”成本很高,要求人在一段时间内全神贯注,但实际的工作和生活往往不会给人留下这样的时间,就算有这样的时间也往往不会用在严肃阅读上,当然,这对于真正热爱阅读的人并不是问题,可这个时间成本其实也是可以转化的;

三是知识获取渠道丰富但可信度和准确性成疑,微阅读获取的知识往往是结论性的,很少人会去验证知识生产者的求知过程,这样的知识是三手乃至四手的,严肃阅读历经现代学术体制、出版体制以及时间的考验,可以规避这个问题。

我在阅读方面态度比较传统一些,我认为严肃阅读才是真正的阅读,鼓吹微阅读的论调显然都是商业的泡沫。信息化带来的知识平权和信息民主红利,在造福大众的智识生活的同时却带来返魅的副作用,这是我不愿意看到的。“开书单”的背后是这样的一种暗示:我只能帮你到这儿了,接下来修行在个人,你要自己读完。我相信收藏书单的100个人中会有一两个人能踏踏实实地去读、去长进,但对其余99个人,真正的效果,只是让他们越发浮躁。这样的结果与知识平权运动的初衷完全背道而驰。

知识分子往往习惯于责怪大众的愚昧,因为大众确实愚昧,但是纵观历史,知识鸿沟确实是在不断地缩小的,倘若你不承认这一点,那么你至少也无法不承认,大众的愚昧程度是确实地在不断地降低的。现代文明强迫大众具备读写能力,并以现代价值规训他们,所依靠的机器是体制化的教育。用来责怪大众愚昧的这些时间里,在书单的彼岸,我们其实可以做的更多,用教育的方式。或者说,开完书单之后,知识的分享者如果秉承教育精神,仍然有继续领路的可能性。

再换句话说,一个知识分子,倘若将自己定位为教育者,那么仅仅提供资源,绝不是负责任的态度,特别是当你的教育对象并非潜在的精英,而是永恒的大众的时候。领进门之后,教育者其实还有很多可以做,也应该做。

现有的教育辅助工具、平台,都要求用户先要有一个平静的、安稳的接受教育的心态,再开始使用自己的服务,于是往往通过收费割肉来帮助用户得到这种心态。这对于技能性教育是可行的,但对于人文教育是不能指望的。既然如此,教育者不如先迎合平庸,中学受欢迎的历史老师,比如袁腾飞之流,不都是讲笑话的吗?

另外在观察一下互联网生态的基本盘。据说web2.0正在进入去中心化时代,这个说法可能是个泡沫,但也可以带给我们不少启示。去中心化和语义搜索或许还没有迎来好的生态实现自身发展,但其精神是可以被化用的,其精神非常符合人的需要的特点。此外,分众社交方兴未艾,人的社交需求永不过时。社交这一行为的基本特点包括集中快速、不定期、信息更新等等,这些在社交网站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同时,电子书资源铺天盖地,但每个人都知道电脑并不适合读电子书,电子阅读直到进入平板和电纸书时代才迎来井喷式发展。那么,电脑为什么不适合读电子书?除了开机麻烦、形状奇葩、不好手持、不易做笔记之外,最主要的一点是书的内容太长,长时间对着屏幕阅读的注意力成本、时间成本和健康成本都太高了,倘若内容短,就不会有这些主要问题,这事实上正是电子阅读领域以社交网络为代表的微阅读战胜严肃阅读的硬性原因之一。

我们已经有了许多人与人的社交平台,那么,是否可以实现人与书的社交?

以上是一些观察和理念,按照上面所说,构想出下面这个方案:

一个公开注册的网站,当你注册登录后,可以选择你在一段时间内想要阅读的书,一本或者几本,选定后,每次你登录时,这些书便会像社交网站上好友或关注者一样向你推送内容,这些内容是书的内容,被按照完整的语义段落裁剪,你读完之后可以给这些段落添加简单标签,方便记忆。

这是基本模式。基本精神,就是把严肃读物语义性地拆解为微博式段落化的内容,然后为用户提供SNS式推送。这个简单的模式与多样化的用户行为结合后,可能产生出许多有趣有益的结果。

想象一下,一个类似人人的网站,你的好友不是无聊的人类,而是《利维坦》《华北小农经济与社会变迁》《石器时代经济学》和《通往奴役之路》,你的登陆首页上有一块很干净的新鲜事板,你每次登录,他们都会向你推送新的段落供你阅读,一两百字的段落,这些段落显示在新鲜事里,你可以用两三分钟的时间读完。你可以用碎片化的时间和注意力读完并读懂这些字。并在接下来的各种繁忙事务的间歇中,自然而然地对这些段落生发出自己的思考。

一本20万字的书,每天只读500字,要一年多才能读完,战线拉得太长。但是这一产品的初衷在于先用网络微阅读的特点把人的注意力拉回到严肃阅读中来,方法简单粗暴,手段短平快——先把注意力救回来再说,一旦救回来,如果时间充足,你可以不断请求新段落的推送,一天读几万字也是可以的;如果没有时间,或者缺乏专注,那么读几百字的段落,就像读微博和人人状态的感受一样,不同之处是这些内容远比那些社交信息有营养得多。

语段的拆分,确实会带来一些坏处,但是没必要以纸书阅读的高严肃性来要求这一试图降低网络阅读高快餐性的产品,何况这种拆分会提高每一语段的曝光度,提高读者对单一语段的注意力,其功能类似于读纸书时划圈划杠,反而会增进对内容的理解。

由于用户很可能每个星期甚至每个月才会登录来看一眼,标签化语段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们回忆起上次读到的内容,方便长时间间隔后的再次阅读,这一点很重要。

当然还可以推出更多的扩展功能,比如手动请求更多内容推送,比如查询前一段落的内容或标签,比如评论、批注,比如阅读进度和章节提示,比如单词翻译、维基和谷歌学术关键字搜索等,使网站具备阅读辅助功能,这些都毋需赘言。

不过,无论如何,还得是用户有一定的阅读需求才用得上这种工具。这没有什么,什么东西都是得用户先有需求才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