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089 | 在市政廳餵母奶教我的事:台裔波士頓市長吳弭就職演說

她認為這樣的經歷,讓自己成為「更自信的母親和更好的立法者」。
文/TUTU
(原文發佈於2021年11月19日)
照片來源:美聯社

一家人站在波士頓市政廳的會議室。丈夫佩瓦斯基(Conor Pewarski)囑咐大兒子,英文裏夾著中文:「快幫媽媽拿著聖經。」

兒子雙手捧起聖經,吳弭(Michelle Wu)在家人和法官的注視下,舉起右手,進行宣誓。2021年11月16日,波士頓自此打破200年來的慣例,擁有了第一位民選的女性及有色人種市長。

宣誓結束後,丈夫又用中文對兒子們說:「給媽媽抱。」兩個孩子開心地抱住吳弭。

有媒體拍到吳弭前往宣誓儀式之前的樣子。

她走在自家房子的行車道上,穿著家常外套,戴著棒球帽,一手拎著一個兒童座椅,手臂上還掛著水壺。於是有網友評價這張照片:「先做媽媽,再做市長。」

圖源:https://twitter.com/PetesWire/status/1460614565629202435

「我對市政廳瞭如指掌,就像自己家一樣」

「我在這層樓裏給孩子餵奶,在這裏發起了帶薪育兒假期(​​Paid Parental Leave)。」在稍後的宣誓儀式上,吳弭發表演說。她回憶自己第一次踏進市政廳大門,曾經覺得「自己像隱形人」,「被回聲繚繞的水泥長廊吞噬」,「被檢查哨點和有壓迫感的櫃檯震攝」,令她「想起自己的移民家庭曾試圖遠離這樣的地方」。但她的政治生涯從這裏起步,在哈佛法學院讀書時,在時任波士頓市長的行政和財務辦公室做兼職工作,「學到了政府辦事的規矩」。再然後,她參選波士頓市議員,2016年年僅三十歲當選波士頓市議長,「在這裏舉起了市議長用的小木槌」。

「如今,我對市政廳的走廊與樓梯間,瞭如指掌,就像自己家一樣。」她繼續說。

市長就職儀式冠蓋雲集,有州長貝克(Charlie Baker)、參議員華倫(Elizabeth Warren)、眾議員普瑞斯利(Ayanna Pressley)等,也有吳弭的姊妹和家人。「市政府是很特別的,我們最接近庶民階層,所以我們必須兼顧大小事務。」吳弭對台下眾人表示,「每盞路燈、每個路面坑洞、每個公園和教室,都為更大的變革奠定基礎。」

「今天,我在這棟建築物裏,看到了各種可能性。」她補充。

「更自信的母親和更好的立法者」

有很長一段時間,吳弭都帶著兩個孩子在市政廳上班。

2017年她發表在CNN的一篇文章中寫道,她每天推著雙人嬰兒車搭乘地鐵,先將大兒子送到市政廳的托兒中心,再帶著小兒子去辦公室。開會時,大家都坐著,只有她站著,一邊顛著、哄著懷中的嬰兒入睡,一邊參與討論。無論是公開演講還是和同事開會,她手邊都有給嬰兒用的拍嗝巾,也會時不時披上哺乳罩衫餵奶。社交媒體上流傳著不少那時的照片,吳弭緊蹙眉頭在開會、談判,孩子在她懷裏睜著大眼睛,將小臉蛋貼在市議會的長桌上。

她認為這樣的經歷,讓自己成為「更自信的母親和更好的立法者」。

2015年,在她的推動下,波士頓首次為城市僱員提供了帶薪育兒假期。這項新法令規定,父母雙方以及同性伴侶在孩子出生或收養孩子後,可以帶薪休假六週,難產致死嬰兒的父母也享有這項福利。在沒有法定產假的美國,這是很大的突破。

她的主要政見,均與家庭、教育、安全和普通人的生活相關,譬如負擔得起的住房、交通和兒童照顧服務,改善公立學校教育系統,鼓勵中小企業創新等。

圖源:https://twitter.com/wutrain/status/1460746186441338883?s=20

在就職演說中,吳弭提到,幾週前她遇到了一位在波士頓羅氏百利社區學院(Roxbury Community College)讀書的學生,他每日乘坐28號巴士去上學,為了向母親要兩美元的車費而感到頭痛,直到有一天,時任波士頓市長推出交通試點計劃,令這條公交線路免費三個月。

波士頓的公共運輸服務收費不菲,大多數公車、地鐵的單程票價都超過兩美元。吳弭從2019年就公開抗議公共交通的漲價,她覺得,公共交通本應為老年人、低收入群體和學生帶來更多流動的機會,但票價的分區收費隱晦地劃分出種族和收入的分割線,影響人們在城市中的移動。譬如28號巴士,三分之二的乘客都是低收入人士,他們在公共交通上的開銷,占家庭收入的比例更高。吳弭規劃了三條免費巴士路線,均位於波士頓低收入家庭集中的地區,乘客剩下的交通費可以更好地投資自己的社區。她還在新政綱中承諾在波士頓打造免費的公共運輸系統,幫助需要搭公車和地鐵上班、上課的通勤族,促進經濟的發展,並為氣候變遷做出努力。

「市政府就是要為了人們的未來而奮鬥,為今天到場的高中生們,為了我的兒子 Blaise 和 Cass,」吳弭說,「也為了他們的下一代。」

照片來源:美聯社

「我們的媽媽為波士頓都做了什麼?」吳弭的兩個兒子曾錄製了一段影片,在社交媒體上大受歡迎:

「她讓新爸爸和新媽媽可以照顧自己的小寶貝,」大兒子Blaise說。

「她讓學校的午餐更加美味和健康。」小兒子Cass說。

「她讓這個城市可以講多種語言,我們的外婆也可以聽懂。」兩個孩子笑成一團。

「今天,波士頓選擇了你們的媽媽。」勝選之夜,吳弭站在台上對兒子說。在宣誓儀式上,她繼續承諾,「我們能夠以正義和機會為根基,為當代家庭及後代子孫畫出一條新的路。」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61.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62.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63.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64.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65.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66. 俗女養成,三十而已:假如陳嘉玲遇到王漫妮
  67.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68. 何韻詩的舞台,在親愛的黑色裡看見光
  69. 「長太醜」也能辱華?Awkwafina挨罵的1000個理由
  70. 來自北京的她,讓台灣與斯洛伐克彼此看見
  71.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72. 手榴彈與性感內衣:在矛盾與創傷中面對自我的「獨眼女俠」
  73. 波士頓會有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74. 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影展走走
  75. 逃離喬治亞:當LGBT被捕獵,她們以身犯險|影展走走
  76. 凍卵同路人| 影展走走
  77.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78. 他跨性為男人,卻懷孕生產。他是爸爸,還是媽媽?|影展走走
  79. 當她們在場、採訪、直播,並從賤民階層身份中解放 | 影展走走
  80. 香港最後的舞台上:花旦、天后、梅艷芳
  81. 誰是那個壞女友?一顆腎引發的創作、種族和階層爭議
  82. 身體、記憶與愛的人生觀賞集:文潔華的女身書寫
  83. 彭帥,一則殘破的發聲所得到的共鳴
  84. 美女社會學家臥底富豪夜店:階層流動通道裡,女孩如何成為貨幣
  85. 吳媛媛專欄:「媽媽去哪了?」瑞典媒體上的性別意象
  86. 三毛離開三十年後,她寫出屬於自己的撒哈拉故事
  87. 時光倒流500年,我們會看到一個這樣的伊斯蘭與明朝| 展覽走走
  88. 那一年的香港,虧欠了那些少年
  89. 在市政廳餵母奶教我的事:台裔波士頓市長吳弭就職演說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