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077 |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在多數人不知道或未曾開眼回望的舊時歲月裡,她找到了「跑出獨家新聞」的快樂。
作者:夏珍(專欄作家)
(原文發佈於2021年10月22日)

1.

像我這樣的專欄作者,跟磨好的糯米漿一樣,不有編輯拿大石頭來壓,水分擠不出來,可用的糯米糰做不成,湯圓也將遙遙無期。

——陳柔縉《人人都是一個時代》新版(2016)

在「作家」這個頭銜之前,陳柔縉是記者,而且是政治記者。很多年後,當她已經是公認書寫日本時代台灣常民史的一把手,台大新聞所兼任副教授,她也從不把「記者」從她的履歷裡拿掉。坦言「因為不想再碰政治新聞,所以轉向書寫歷史」,或許她也不得不承認,就算強硬拋開「記者魂」,却捨不去她獨特的「記者之眼」。

只是她的眼眸總能穿越時空,回到那個曾經如此真實却湮沈於歲月的時代,在故紙堆、舊報紙裡,翻騰出曾經斑爛喧嘩的人間煙火味。如果她活在那個年代,或許她會是不遜於楊千鶴(台灣第一位女記者)的另一位進步女性,否則,她怎麼會對塵封百年的「新聞」甚至「廣告」,有如此異於常人的敏感的洞察力——足可穿透百年。

A post shared by 文化部 (@moc_taiwan)

獨特的「記者之眼」,讓她能夠一點一滴復刻出繁複細緻的時代舞台。舞台之上,她寫的「故事」——都是真的。包括她最後也是唯一的虛構作品《大港的女兒》,小說主人翁愛雪有具體的原型,從口述訪談到以小說呈現,本身就是一個迷人的故事。

更迷人的是隨著主人翁的成長,高雄風貌纖毫畢現,搬新家時四丁目的各式店面,從賣浴桶的到寫真館——還是女性攝影師開的;從1939年《台灣日日新報》一則新聞的標題:「要有正確的戰時認識,看板上,不能再出現羅馬字(英文字母)。」看到米奇寫真館要改掉 Micky,二百六十番地的日本炭酸株式會社廠區高牆上四個大字「液化炭酸」間,以圖案顯示的CO2消失,1942年瓜達爾戰役戰局逆轉後,醫院在報紙廣告標榜的「X光線」代之以「物理診療科」……「等英文被丟光光,洗淨淨,日本也已陷入苦戰的漩渦。」

一個章節,橫跨戰事從順遂到吃緊的四年,從街景到報紙,無一不出自她的考據。就這樣,她從過去走出來,如臨實境般地把讀者帶回戰時高雄。

A post shared by 太台本屋 / tai-tai books (@taitaibooks)

2.

過去關於台灣歷史的書寫,多少存有「為台灣人而寫」的民族精神,要藉此建立台灣人的自尊和自我認同。然而,台灣人的歷史並不當然等於台灣的歷史。

——陳柔縉《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2011)

陳柔縉對「細節」的講究,可能出於個性,對我們不曾經歷但真實存在的那個台灣,她有無盡的好奇,和不追索出所以然就不鬆手的不甘。但凡念頭上來,就是連珠砲般的問題,用她的語言,「我就是『袂爽』為什麼我們都沒有弄懂日本時代是這個樣子。」眼神發亮,講完話伴隨著是爽朗的笑聲。

如果沒有她補白,很難講這段「日治」五十年的台灣,還有沒有人能如此逼真的復刻?她其實並不糾結該用「日治」或「日據」去稱呼,她慣常用「日本時代」——台灣的日本時代或日本時代的台灣,不帶政治意識型態評斷的描述。發生過的歷史事實就是事實,曾經被抹掉過的,她就重新描色填上。寫《廣告表示:____》的時候,她手上玩的是五百多張報紙廣告,能讓她笑的,她就撈出來,比方當年的禿頭藥廣告把各種男性禿頭分類為:一列縱隊、孤城落日、明鏡止水、絹絲瀑布……,讀者為之爆笑的同時,彷彿也聽到她的笑聲。

到底從什麼時候開始,她會留意這些尋常人一翻而過不會駐「目」的廣告?或許早在她從四千張報紙訃告和婚慶啟事中,梳理台灣幾大家族,從而寫就一網打盡台灣五大家族的《總統是我家親戚》這本書開始,統治階層的裙帶關係在她筆下無所遁逃,這是一幅政商網路建構出的權力圖像,多麼台灣也非常中國。從故紙堆找故事、做考據,都不是新鮮事,名人佚集重出江湖,很大部份也由此而來。然而,要從訃告或啟事裡的眾多人名,牽成蛛網般的親戚關係,却不是口說一句話的事,那是得耗費無數卡片、對比、再與數不清的各種傳記或口述歷史互證。在她之前,沒有人能做到如此完整,在她之後,估計也很難再有後繼者,而她當年不過是入行六、七年的政治記者。

3.

命運之神把任務信摺成紙飛機,從天上射出,迴旋、轉彎、降落、搖曳,最後停歇在我的手上。既已打開,唯有鞠躬,敬謹奉收,努力以赴了。

——陳柔縉《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2018)

不能不說她的書寫就是典型的「祖師爺賞飯吃」,不論是命運或是因緣,都讓她有非寫不可的動力,就像她寫《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成就《大港的女兒》的緣份,《宮前町九十番地》則是埋下《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引線——因為一張與《宮前町九十番地》書中收錄的相同相片,讓她結識照片收藏者,以及收藏者阿祖的珍貴收藏:整整八十年前,台灣博覽會期間的三百個紀念章!除了官方紀念章之外,二百多個是一般店家的紀念章,既有地標型名店「菊元百貨」的紀念章,還有霞海城隍廟的參拜紀念章。

為這三百個紀念章找回「身世」,工程浩大難以想像,印色經八十年而沁漫,難以辨識是第一道難關。比對舊地圖和日本時代工商名錄,是第二道關卡,因為有店家根本不在地圖上,有些章連店名都沒有;為此她特別出動採訪過的幾位八十五到一百歲之間的「高女」校友協助,她們都曾逛過博覽會,還在手帳裡蓋了若干紀念章,中研院提供他們收藏的老台灣職業地圖和日本時代地籍圖。她不但復刻了紀念章,還復刻了『台灣博覽會紀念台北市街圖』、『台灣博覽會鳥瞰圖』,「重返歷史現場」不但具象化,還立體化。如果不是陳柔縉,這個日本為慶祝「始政四十年」的博覽會,大概就只剩下維基百科的有限資料可以查找了。

A post shared by @chengyuanchieh

看到一張相同的老照片,誰會動念拜訪照片收藏者?這張照片,還有安靜了八十年的三百個紀念章,一直等著的就是陳柔縉。她說,想以此為翼,「飛返日本時代」,不只復刻商家的面容,「還要繼續講那些始終講不完的故事。」比方,泰國皇族來台灣當小留學生,菲律賓選手到東門游泳池做跨國友誼賽,還有一枚紀念章來自槍砲店——平地打獵,是日本時代一項仕紳休閒。

4.

我不太喜歡想那種大的歷史啦,那是史家的事情,歷史是蠻個人的事,一個很有意義的事。

——陳柔縉答中央社訪問(2020)

隻紙片語小人物都能引起她的興趣。嚴格講,未必是「小人物」,因為她的書寫裡,「菁英」是很重要的一條軸線,就像台灣西方文明體驗遠早於中國;而能在報紙上見刊新聞見刊廣告者,人非無名小輩,店則非名不見經傳。《大港的女兒》寫的是「離歷史舞台很近,却沒被看到的人」,用日語說就是「緣の下の力持ち」——隱身在看不見的地方,使出力氣的人。

其實,「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她所講述的故事,彼時並未被忽略,她則在今時復刻,能不能百分百還原?不無疑問。但因為她的書寫,很大程度重塑了歷史記憶的缺口,當時光機不斷向前推進的時候,她的書寫,就成為後來人扣問前塵不可忽略的線索。

她放棄「大寫歷史」,出於自覺。曾為政治記者,她的第一本書《私房政治: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祕聞》,既有江南案關係人向拔京,還有前駐日代表林金莖、前立法院秘書長胡濤、前國民黨秘書長許水德、前調查局副局長高銘輝……,這些和「大寫歷史」相關的人物,被「時代」沖刷,正是民主化後的必然發展。「宮廷鬥爭」(不論是朝野或黨內流派之爭)已經不再是「主流歷史」,權力者的歷史份量顯然跌價。但她轉向絕不是從流俗,而是對於總是引起價值爭辯的厭倦,並從「小寫歷史」中開展全新視野,幾乎是開出新流派。在多數人不知道或未曾開眼回望的舊時歲月裡,她找到了「跑出獨家新聞」的快樂,簡單講,找到了祖師爺賞給她的獨門絕活。

5.

忽然我已經年過五十,回望才知自己擁有一個可用書來丈量的人生,也驚覺原來一輩子只能寫幾本書而已。

——陳柔縉《人人都是一個時代》新版(2016)

彷彿是預言,五年前,柔縉用「可用書來丈量的人生」為自己下註腳。短短的五十七年生命,從1993年第一本,到2020最後一本,她用了半生重刻台灣,尤其是從2005年轉向歷史寫作之後,她15年出版了11本書,中間包括多本修訂版,這是她的書寫紀律,也是她的人生樂趣。

她受訪時曾說想搞一個運動,做一個「綺麗(きれい)基金會」,「綺麗」在日文除了漂亮,還有乾淨的意思,她就是這麼是一個清清楚楚——文字清晰,品格乾淨,不假雕飾的人。遺憾的是,她乘時光機離開的時間太急太快太倉促。她飛返那個讓她感到踏實有趣的時代,留給我們按圖索驥的明碼密笈——文字就是記憶她的解碼器。(完)


後記:寫給柔縉的話

我和柔縉都在解嚴前後的1987年開始當記者。我先跑校園(學運)新聞,再轉到考銓人事新聞,柔縉則比我早一步在考試院晃盪,算是我的「人事新聞先輩」;然後很快,兩人都成為國會記者,看「老賊全面改選」的大戲。從這裡開始,我成為一輩子的黨政記者,她却毅然轉身,投向已然暈黃的昔時台灣。

我們曾分屬兩個「敵對媒體陣營」,生命路徑也分途而行,但一直維持著不必多言即可為友的默契。我們差不多時間成家,差不多時間當媽媽,都生了一兒一女,都有同與不同的中年困頓,彼此寬解誰都不能笑誰。她的本科是法律,我的本科是歷史,我們彷彿交換本命,她的每一本書都能觸動心弦,叫我大開眼界,補足我生命視野中的空白——原來台灣曾經是這樣。

就在我們前望老年柳暗花明之際,她却以如此令人難以接受的方式離世。奇怪的是,每每淚難忍的時候,腦中浮上的總是她不變的笑容。我不知道柔縉撒手那一刻還有沒有遺憾?但我知道她在我心底又添了一筆抹不去的遺憾。

後記的後記:

陳柔縉,1964年出生於台灣雲林縣;2021年卒於一場令人心碎的機車追撞車禍。

作品集

1993年 《私房政治:25位政治名人的政壇祕聞》(新新聞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1994年 《總統是我家親戚》(時報出版)
2005年 《台灣西方文明初體驗》(麥田出版)榮獲聯合報非文學類十大好書、新聞局最佳人文圖書金鼎獎。
2006年 《宮前町九十番地》(麥田出版)榮獲中國時報開卷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
2007年 《囍事台灣》(東觀國際)
2008年 《台灣摩登老廣告》(皇冠出版)
2009年 《人人身上都是一個時代》(麥田出版)獲頒新聞局非文學類圖書金鼎獎。
2011年 《台灣幸福百事:你想不到的第一次》(究竟出版)
2012年 《舊日時光》(大塊文化)
2013年 《榮町少年走天下:羅福全回憶錄》(天下文化)
2015年 《廣告表示:老牌子.時髦貨.推銷術,從日本時代廣告看見台灣的摩登生活》(麥田出版)
2018年 《一個木匠和他的台灣博覽會》(麥田出版)
2020年 《大港的女兒》(麥田出版)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61. 舉報墮胎有錢拿、Uber司機也受罰?德州墮胎法案上路一週記
  62. 閻紀宇:天荒地變二十年,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
  63.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三)
  64. 內褲裡的革命:月事史
  65. 大屠殺後27年,這個長在傷口上的新國家,接納了阿富汗的女孩
  66. 俗女養成,三十而已:假如陳嘉玲遇到王漫妮
  67. 終於要下班的梅克爾:從東德女孩到自由老媽的16年
  68. 何韻詩的舞台,在親愛的黑色裡看見光
  69. 「長太醜」也能辱華?Awkwafina挨罵的1000個理由
  70. 來自北京的她,讓台灣與斯洛伐克彼此看見
  71. 「子宮是每個人都待過的地方」:她在大學開了一門月經課
  72. 手榴彈與性感內衣:在矛盾與創傷中面對自我的「獨眼女俠」
  73. 波士頓會有台裔女市長嗎?不做模範少數的 Michelle Wu
  74. 她單身、借精、生子,然後拍了這部紀錄片|影展走走
  75. 逃離喬治亞:當LGBT被捕獵,她們以身犯險|影展走走
  76. 凍卵同路人| 影展走走
  77. 紀念陳柔縉:十一本書,她用「小寫歷史」復刻時代舞台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