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060 |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今天人們如果說到最新的流行、最新的奢侈品,目光大概都會望向巴黎、米蘭、紐約等後起之秀,但是倒轉500年時光,當時的世界,最璀璨的文化、時尚卻是在亞洲中部的。
作者:苑默文
(原文發佈於2021年9月5日)

時過境遷,後來的工作經歷讓我和伊斯蘭藝術有了一點關聯,我也更有機會接觸到以赫拉特(Herat,歷史上呼羅珊地區的重要文化中心,今阿富汗境內)為重要中心的中亞文化。赫拉特一直是我最想造訪的城市之一,但至今尚未去過。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裡,有幾件我最喜歡的藝術品產地正是赫拉特。

時間真是個力大無窮的東西,它能讓這座曾經璀璨的文化之都,幾近不為人知了。但,看看赫拉特吧,是我們瞭解阿富汗的好開始。

今天人們如果說到最新的流行、最新的奢侈品,目光大概都會望向巴黎、米蘭、紐約等後起之秀,但是倒轉500年時光,當時的世界,最璀璨的文化、時尚卻是在亞洲中部的。位於那裡的赫拉特,就是這樣一座文藝之都,最巧奪天工的工藝品、最優美深邃的詩句、最技藝高超的畫家都來自這裡,甚至連統治這裡的君王本身也是出色的書法家或天文學家。

赫拉特就在今天的阿富汗境內。很多人也許記得歷史書提到的中亞征服者帖木兒(Timur,1405年卒),他所建立的帝國盛極一時,他在攻打明朝中國的途中患病離世後,按照中亞遊牧民政權的慣例,帝國被分給王子們統治,讓最有能力的一位再一統江山。他的一個兒子沙·魯克(Shah Rukh,中國明代史書譯作「沙哈魯」)統治著赫拉特,明成祖朱棣還派出了外交使團前往中亞瞭解情況和接洽,並留下了非常有趣的第一手資料。看看當時使節如何記錄赫拉特:

在陳誠的《西域行程記》中,他記載了在哈烈(也就是赫拉特)的所見,說這裡「國俗尚侈,衣服喜鮮潔,雖所乘馬騾鞍鞯,多以金銀彩色飾之。遍身前后,覆以毡罽,懸以響鈴。家家子弟,俱繫翡翠装繡衣袍,珍寶綴成腰刀,刀劍鞘飾以金玉,或頭簪珠寶,以示奢華。」

看到這裡,一幅豐足都會、人人愛漂亮的樣子好像已經躍然紙上。除了明朝中國人的記載之外,有興趣的讀者還可以同時期的西班牙人克拉維霍(Ruy González de Clavijo)去帖木兒帝國出使的見聞作品《克拉維霍東使記》(Embajada a Tamorlán )。

除此之外,聞名遐邇的建築奇蹟泰姬瑪哈陵,建造它的蒙兀兒人也和阿富汗有些關聯。蒙兀兒帝國的開國者巴布爾(Babur)是帖木兒的直系後代,在攻入印度以前,他的都城就在喀布爾。

巴布爾除了是一個建立了偉大帝國的開國者之外,也是個十分有趣的人,他是個狂熱的園藝愛好者,喜歡修建花園和培育水果植物,而且還是一個美食家。在他的自傳作品《巴布爾之書》中(Baburnama),他曾有很多內容是在懷念喀布爾涼爽的天氣和出產的水果,並對印度的水果多有抱怨。他的陵墓就位於喀布爾由他自己設計的花園裡,直至今日仍能看得到。

看過了原始文字資料之後,我們還可以親眼看看那個時候留存至今的工藝。在許多世界級的博物館裡都有來自赫拉特的藏品,我可以說,來自呼羅珊地區(Khorasan,赫拉特就在這裡)的建築形制、製造工藝技術影響了整個伊斯蘭世界的藝術。比如把白銀鑲嵌到黃銅中製成容器的技術,不管對伊斯蘭藝術有沒有瞭解,我相信人們看到這些製品的直觀感受就是一種美的體驗。

洗手用的水壺:西元12-13世紀,阿富汗赫拉特一帶。

這種黃銅鑲嵌工藝,在歷史上隨著蒙古西征造成的人口離散而被帶入到了中東地區,成為了後來在埃及、敘利亞一帶的重要工藝技術。今天英語中,有一個和鑲嵌動作有關的詞「damascening」,詞源就是這一種技藝的重要中心城市大馬士革,但是它更早的來源,是在阿富汗所在的呼羅珊地區。直至今日,透過記者和研究者的鏡頭,我們仍能在媒體拍攝的阿富汗當地市場裡,看到有商人在販售這些傳承了古老技藝的日常生活用品。

在著名的土耳其小說家奧爾罕·帕慕克(Orhan Pamuk)的作品《我的名字叫紅》裡,反覆出現「赫拉特的大師貝赫札德」,他就是服務於赫拉特的宮廷畫坊。他的大量畫作都收藏在紐約大都會博物館中。我還記得自己在展廳中親眼見到,大飽眼福的那種快樂。最近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正展出名為「十四個王朝,一個境域」的伊斯蘭藝術特展,其中也有來自赫拉特的繪畫作品。

貝赫札德的作品(維基百科)

境域這個詞十分精準。我們不能用現代的國境線來投射在歷史和文化上。以藝術、文化和歷史的角度看,現代阿富汗所在的這片地區其實在歷史上並非一個孤立存在的政治實體,它與伊朗和印度密不可分。

自18世紀開始,亞洲和歐洲的實力天秤完全倒轉,英國、俄國的殖民勢力開始大舉進入這裡,並控制著伊朗和印度。阿富汗這才成了大英帝國和俄羅斯帝國競爭影響力的競技場,阿富汗悲慘的現代史也就此展開。(未完待續)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58. 新冠肺炎教我的民主第一課:疫苗公共化
  59.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一)
  60. 一個穆斯林認識的阿富汗,它的食物、藝術與愛(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