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057 |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與其同情布卡樂隊,不如真正聆聽她們的聲音。
作者:孫小椒
(原文發佈於2021年8月25日)

隨著塔利班政權接管阿富汗的新聞傳遍全球,有約20年歷史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隊布卡樂隊(Burka Band)的故事再次被不同媒體傳送。在獨裁政權再臨的緊張和喧囂中,這支樂隊有數不盡的傳奇特性:她們身份神秘,最初有3個人,後來擴展到7個人,面孔身體都覆蓋在藍色罩袍之下,歌曲的主題卻是對罩袍的調侃。在千禧年代,一曲 Burka Blue 曾讓她們登上塔利班的通緝名單,恐怖組織揚言,一旦捕獲她們就要將她們在首都的萬人體育場斬首,但卻至今一無所獲。

反抗布卡,卻同樣受困布卡

她們的故事如此牽動人心,以至於關心她們的人多是從同情、敬佩乃至獵奇的視角,鮮少有人將她們當作一支專業樂隊看待,從音樂角度,認真討論她們的作品。

在中文世界,豆瓣社區上可以看到 2004年 Burka Blue 這張迷你專輯的頁面,8年前的短評多是「奇葩」、「靈異」、「MV閃瞎眼」,在大約2012年左右,布卡樂隊的一則MV在簡體中文網路上曾小範圍地走紅,這是那時留下的蹤跡。全藍色罩袍下的三個人在演奏音樂彷彿幽靈,甚至有聽眾點評說自己被「嚇到」。那時的聽衆反饋,大多有一種獵奇的審視。而其他短評的時間迅速跨越到2021年8月後,塔利班回到阿富汗,了解了她們背景的網友留下對她們反抗精神的敬佩,並稱之為真正的搖滾精神——再一次地,很少有人評論她們的音樂。

布卡樂隊成立至今公開發佈過三首單曲,除了第一首歌 Burka Blue 外,她們也分別於2005年發佈了 No Burka!和2021年初發佈了 I Care For You,此外她們的頭兩首歌分別與德國知名電子音樂人 Barbara Morgenstern 和她們的導師、德國音樂人 Frank Fenstermacher 有一個合作的再編曲版本。這五首歌是你能找到的她們的所有作品。

古怪戲謔、自成一格

可以理解為什麼多年以前的評論會出現那樣獵奇的面向。在條件有限、設備簡陋的錄音背景下,對於沒有仔細聽的、或者日常只接觸大眾流行樂的人來說,她們的 Lo-Fi 風格乍一聽上去就是一支粗糙業餘、玩票性質、自得其樂的鄉野樂隊。Lo-Fi(low fidelity)直譯為「低保真」,是指用較低級的錄音設備製作音樂,形成一種失真、隨性、古怪的獨特風格。她們編曲的元素很多,你可以聽得到 post- punk、電子和一點點實驗風格,間歇穿插傳統阿富汗當地特色的樂器或誦經聲,旋律也並不主流,古靈精怪。這種音樂美學貫穿歌曲,與主音標誌性的結構簡單、放鬆慵懶、保留口音的英文說唱搭配,顯得離經叛道,玩世不恭。如果要以近期流行的華語獨立音樂映襯,我可能會想起同樣 Lo-Fi 風格的香港女性說唱歌手 luna is a bep。這樣古怪的、並非主流所習慣的音樂,卻意外地很容易停留在腦海中:在把她們推薦給一位朋友的當晚,朋友興奮地發來消息說,布卡樂隊的音樂開始自動在她腦海中單曲循環播放,她被她們的音樂洗腦了——也許正是這樣的魔力,使得 Burka Blue 在2000年代的德國紅極一時,甚至成為當時德國夜店的熱門舞曲。

正是這樣荒腔走板的音樂和唱腔配以她們的歌詞,戲謔的感覺出現得水到渠成。

作為一支具有反抗精神的樂隊,她們的音樂和歌詞中,單句很短,結構簡單,元素不斷重複,沒有很多直接的憤怒,反而通過一種開玩笑似的解構,展現其中的荒誕。Burka Blue 中主音唱道:「我媽媽穿著布卡,我爸爸也穿著;我必須穿着布卡,布卡是藍色的。喀布爾的天空,也是非常藍;藍色來自布卡,布卡布卡藍。」No Burka!裏面則是這樣寫的:「肥皂不是用來清潔的,車子不是用來開的,身體不是用來藏的,不要布卡,不要!」歌曲中那種鮮明的滿不在乎的態度,使得你透過音樂就能感受到她們的有趣。

她們的創作有獨到之處,並不是對西方搖滾音樂的業餘模仿,現場實力也可以從歐洲音樂節的表演影片中窺得一二,絕非僅僅因為特殊的背景和勇氣而為人所稱道,這是提到布卡樂隊時,需要有的基本前提。

布卡樂隊這種鮮明的特點,當然有其出現的脈絡。

2000年代,作為德國的一項文化交流項目,德國音樂製作人 Frank Fenstermacher 和 Kurt Dahlke 及鼓手 Saskia von Klitzing 前往阿富汗交流。他們在2002年左右,於喀布爾開設一個音樂工作室,當時有不少男性前往錄音、學習唱歌等,但鼓手課程只有一個人報名了,是一名女性。這便是後來的布卡樂隊鼓手,化名「Nargiz」 。若溯源布卡樂隊的風格,可參考兩位德國製作人在八九十年代所在的樂隊 Der Plan,就是當時流行的古怪有趣,帶著實驗、電子元素的Neue Deutsche Welle(德國新浪潮)風格,而德國鼓手 Saskia von Klitzing 所在的樂隊 Fehlfarben 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 Post-Punk 樂隊。

除了師承歐洲音樂人,深受德國音樂工業影響外,布卡樂隊的誕生也源於阿富汗數十年的流行音樂文化歷史。

塔利班政權認為音樂等娛樂是邪惡的,因而嚴禁流行音樂,而這樣的現實背景的另一面向,是阿富汗的流行音樂產業一直以來都不乏與政治表態、進步價值密切相關的作品。溯至六七十年代,有阿富汗貓王之稱的音樂家 Ahmad Zahir 便有鮮明的政治立場。作為前總理的兒子,他時常批評蘇聯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人民民主黨成為執政黨的次年1979年,這名具有影響力的大眾偶像便神秘死亡,年僅33歲,官方給出的理由是車禍,但當時的葬禮引發了民眾的街頭遊行。

Post / https://twitter.com/RabiaNasimi/status/1271768963161239553

曾看過 Ahmad Zahir 演出的年輕學生 Ahmad Sarmast 也身在遊行中。他認為阿富汗當時已經在逐漸變成一個警察國家。31年後的2010年,第一次塔利班政權倒台4年之後,已經是音樂學家的 Ahmad Sarmast 在首都喀布爾建立了男女混校的阿富汗國立音樂學校。大量知名阿富汗搖滾樂隊、首支阿富汗女子交響樂團、首個阿富汗女指揮家,都來自這所學校的培育。此外,這所學校成立的兩年後,阿富汗第一所搖滾音樂學校「喀布爾搖滾中心」也成立了。

布卡樂隊並不是唯一一組在當下被認為具有反抗精神的阿富汗樂隊。

畢業自喀布爾搖滾中心的重金屬樂隊 District Unknown,成員具有國際生活背景、以純正英倫口音演唱的英倫搖滾樂隊 kabul dreams 等,同樣是為國際熟知的男子樂隊,他們的作品也直面阿富汗的政治與社會,塔利班政權上台後,這些樂隊的去向同樣引起不少人牽掛。不過,與布卡樂隊略有不同的是,這些樂隊的在風格上更接近西方搖滾,作品幾乎與我們聽到的西方主流搖滾作品沒有什麼兩樣。當代流行天后 Aryana Sayeed 在2015年沒有戴頭巾、作為女性進入體育場演唱,打破了多項塔利班禁忌,她於日前已經登上美軍的流亡班機。

與其同情布卡樂隊,不如真正聆聽她們的聲音

稍微探索一下阿富汗現代音樂的發展,便會被這座戰火紛飛的國度中生長出來的音樂之繁榮和先進所震攝。那麼多音樂人前赴後繼地選擇政治表態,是因為在音樂被禁止的地方,熱愛音樂這件事本身,就已經是一種反抗。

在華語網絡世界,布卡樂隊乃至其他阿富汗的現代音樂,常常被想像成在落後地區閉門造車的、「高貴的野蠻人」的自娛自樂。人們稱頌他們的傳奇故事,帶着傲慢的他者視角審視他們的背景,卻唯獨無法平等地去評鑑他們的作品。但是,能夠成為在歐洲乃至國際知名的樂隊,布卡樂隊靠的當然不可能只是刺激的背景故事和神秘的身分,其他阿富汗的音樂創作者也一樣,他們的才華、專業、與現代工業接軌的程度,常常在主流故事讀者的想像之外。只有收起那種「關懷第三世界」的俯視,收起居高臨下的同情,才能夠在欣賞音樂時不止聽見「奇葩」、「瞎眼」和「反抗好棒棒」,而真正領略到他們作品的風采。


世界走走原創文章/報導目錄(生成中)

  1. 長榮海運29年前另一樁海上意外
  2. 有刺客!一位幾乎改寫人類歷史的「愛爾蘭瘋女人」
  3. 為何歐洲男性政治人物打疫苗要拍半裸照?
  4. 南海不是中國的!從國境之南的曾母暗沙談起...「曾母」究竟是誰的媽媽?
  5. 血汗海灣:石油富國的「現代奴隸」
  6. 「壯陽神鳥」如何成為「外交工具」?
  7. 破碎的夢土:歐洲國家利用高科技工具監控難民
  8. 華府最有權勢的「Joe」除了Joe Biden,還有這位Joe Manchin
  9. 台灣新朋友索馬利蘭成中東富國戰略布局關鍵角色
  10. 你不知道的體育史》誰背叛了這群「國家之光」?
  11. 創設少子化大臣18年,大和民族卻越生越少!談談日本少子化政策失敗的幾個原因
  12. 美國中餐館用的「雜碎字體」有種族歧視?
  13.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上):當她們的子宮被放大檢視
  14. 正視台灣「總體歧視」的殘忍(下):在這座島成長的新二代、舊八代
  15. 是誰住在露營車裡:以車為家的「游牧人生」在台灣可行嗎?
  16. 藝術不再「打高空」:一座讓種植園勞工掙脫貧窮宿命的美術館
  17. 戰雲密布的海峽、危機四伏的運河,從兩段歷史看台灣的命運
  18. 摩登家庭:誰說婚姻一定要有「愛」?她們選擇和好友結婚去
  19. 推動雙語教育的台灣來看看瑞士的英語煩惱
  20. 半封城生活:防疫下的家庭關係挑戰,你準備好了嗎?
  21. 全國三級疫情警戒:恢復往常還有多久?模範國家給你開卷答案
  22. 居家防疫是種「特權」:那些無法WFH、被迫WAH、沒有家的人們
  23. 當無國界的病毒遇上有國界的疫苗──「疫苗民族主義」禍延台灣
  24. 我與新冠病毒共處一年半的經驗談:旅日台灣人的緊急事態日常
  25. 防疫生活「心」指南:新冠時代如何照顧精神健康?
  26. 台灣成中國「疫苗外交」戰場
  27. 台灣人的疫情時差報告:這一次,世界示範給我們看
  28. 疫情時差報告.紐約篇:封城之下,被圍困的關係與慾望
  29. 世紀爭論的由來:鳳梨可以放在披薩上嗎?
  30. 緬北血翡翠:漫長軍事獨裁下,底層人民只有這個卑微願望
  31. 你我打疫苗對抗傳染病,要感謝300年前一位拿兒女做試驗的勇敢女性
  32. 疫情職涯考驗:30歲,他在越南替台商跑業務,她在美國當飛行教練
  33. 拍A片伸張女權?瑞典導演艾莉卡・拉斯特的「女性主義A片」之路
  34. 又綠又台:德國下一位總理還是「她」?
  35. 萬物皆可「訂」:疫情拉抬的訂閱經濟來襲,你也剁手手了嗎?
  36. 毒品使用者可以「正常生活」?美國這位大學教授要你相信
  37. 80年前歷史慘劇讓立陶宛更捍衛自由
  38. 矽谷之祖,亦是矽谷之恥!諾貝爾天才的「失敗」人生啟示錄
  39. 疫情結束後,「辦公室生活」是上班族唯一選擇嗎?
  40. 能拯救世界的超級食物?全世界都在瘋海帶
  41. 中共建黨百年:出生註定階級命運,「社會主義」真相是不平等
  42. 疫情時差報告:走過沒有疫苗時的巴黎,與超佛系防疫的瑞典
  43. 疫情時差報告:他見證5%人口感染仍樂觀的阿曼,她從杜拜「逃亡」到放下恐慌
  44. 東京奧運為什麼不取消?其實決定權不在日本手上
  45. 東京的第三場奧運夢
  46. 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47. 林月雲,第一位挑戰奧運的台灣女性跑者
  48. 呂頻:吳亦凡被刑事拘留,女權主義者應該慶祝嗎?
  49. 東京奧運閉幕,回顧7位女子選手的傳奇時刻
  50. 韓志瑛:我為什麼在南韓發起 #女性短髮運動
  51. 想像一個沒有金牌的全紅嬋
  52. 聖文森駐台大使柏安卓:我的結婚誓詞沒有「服從丈夫」這句話
  53. 從BBC紀錄片,看帝國夾縫中的阿富汗兩百年
  54. 塔利班再臨:女性重返黑暗年代
  55. 48年人生、42年戰爭:阿富汗女孩的悲傷綠眼睛
  56. 江懷哲:在《三島由紀夫vs東大全共鬪》裡,有台灣與日本的距離
  57. 被塔利班懸賞的阿富汗獨立女子樂團:「身體不是用來藏的」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