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 seh seh

世界走走|她的故事與妳同行

一週好文:小社會裡的替罪羊

午安,台灣疫情趨緩數週又再度升高,但我們已從全球獲得了經驗,抗疫不只是長期戰,也是此時此刻的日常,面對新的日常步調,大家更需要找到習慣的訣竅,所以說,新一波疫苗你預約了嗎?😌

【台灣】復原路漫漫,歸鄉亦是

報導者 - 小社會裡的替罪羊──幾無容身處的農村感染者,艱難復歸路

台灣人情味擁有「最美風景」之稱,但人性也很難不屈服於對疾病與生死的恐懼。幾次大規模感染事件下來,社會互信感薄弱了不少,對立和指責趁隙而生。當這種情形發生在家家戶戶互通有無的農村裡,染疫者不只要承受病魔,和街坊鄰居的緊密關係也全部打破,更成為他人不理性宣洩情緒的出口。

報導者帶讀者遠離人人都孤寂的都市,走進相互依存的村落,病毒切斷了經濟和社交活動,也連帶斬殺了傳播者與小型社會的大部分連結,令人不忍的是,即使傳播病毒的責任難以歸屬、即使知道隔離措施的必要之惡,他們仍需一面對抗後遺症,一面體會無盡的自責與他人的拒斥。

——「不管傳統文化有什麼約定俗成的規範,如果還能容忍這種遠古至今尋常人性中展現的不可愛的一面,那麼傷害的不只是個體,而是說明了台灣還不是一個具備成熟法治和公民社會精神的社會。」

台灣衛福部長、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

【中國】#不構成犯罪

輕芒 - 關於阿里性侵案處理結果的報導,你可能會被熱搜誤導

9 月 6 日,濟南檢察院宣佈阿里員工性侵案的疑犯王某文「行為不構成犯罪」,依法终止偵查,但判決他需受治安拘留 15 天。引起全網甚至全球關注的案件至此算是有了結果,然而一句「行為不構成犯罪」說不清的細節太多,媒體的用字角度也大大左右了讀者認知,甚至達到截然相反的地步。

輕芒電子報整理了判決後續的幾種報導角度,點出簡化法律用語可能誤導大眾對判決的認知,在多數人只看標題的網路生態上,更易讓人對案件有了幾乎相反的印象;另一方面,過度在標題與話題標籤強調受害者視角的作法,也可能讓人不自覺只關注受害者形象,隱去加害者存在。

【香港】就來場正大光明的辯論吧

獨立新聞:【專訪|兩度被捕前】鄒幸彤:不是送頭,我只是在做我要做的事

9月8日,香港最大泛民派組織「香港市民支援愛國民主運動聯合會」(簡稱支聯會)因為拒絕向國安處提供組織活動資料,副主席鄒幸彤等4名成員被拘捕入獄。支聯會自1989年後固定在香港舉辦六四紀念晚會,被港警視為「外國代理人」;而鄒幸彤6月初在臉書宣告自己仍要出席今年的「晚會」,也被控「煽動顛覆」等罪名。

民主派哀嘆之際,出身法律的鄒幸彤卻鎮定,她稱(被捕被控)反而鬆一口氣,太多問題早已超出單純法治,不如直面挑戰來場正式辯論,自信態度也助眾人擊退恐懼。但從7月初獨立新聞專訪中,她也透露種種同情言論引起的「煩」,因為在香港搞民主運動無論如何危險、如何壓力,在鄒幸彤看來,都是「做自己相信和想做的事」其實是幸福的,而坐牢並不是終結。

(關於六四紀念晚會,推薦延伸閱讀:端傳媒六四三十二週年專題

【Herstory】楊紫瓊

The Guardian - Michelle Yeoh: ‘Jackie Chan thought women belonged in the kitchen – until I kicked his butt’

先承認,推薦此篇有一部分是因為本文的標題太棒了🤭

楊紫瓊是東西電影都不陌生的華人巨星,美麗優雅之外,她擅長的武打動作片呈現更多外剛內柔的特殊氣質,年紀稍長後,她所飾演的女性角色無不堅毅又睿智,讓好萊塢影劇中的亞洲女性多了更豐富的臉孔。此篇衛報訪問中,不難看出她在動作演員的成名之路上也遇過不少性別刻板問題,但正如同她與成龍的對話,是她那股極為努力的專業態度和深具自信的幽默,成就了今日的楊紫瓊。

——被問及成龍是否相信女人應該待在廚房而非動作片場,楊紫瓊說:「他曾經是那樣想,直到我打敗了他。」

Georges Biard@wikipedia/CCBYSA3.0

【社群熱議】網紅「娘娘」訪問事件

張竹芩 ㄑㄧㄣˊ:評論網紅 Alizabeth 娘娘訪問張守一

上個星期,在台灣發展的泰籍網路名人「娘娘」(Alizabeth)發佈一支影片,她在片中訪問了反同婚、反多元性別教育的「護家盟」秘書長張守一,引發正反論戰。不少人指責本身為跨性別的娘娘讓護家盟有了更多舞台,也有人認為聆聽各方意見並無不可。最終娘娘將影片下架,但表示自己事前沒有做好功課、不了解張守一的來路。

在眾多批判與相挺的聲音中,走走想推薦張竹芩博士的解析,她清晰點出為什麼媒體與自媒體可能被「走出同溫層」的概念綁架,而面對某些意見,我們又能用什麼方式去檢視是否真的有意溝通、值得傾聽,這也是面對錯假資訊橫飛的現代人非常需要的媒體識讀能力。

【我的身體,我的關係】中國式母女關係

南方人物週刊 - 中國式母女關係:「很多女孩從未被媽媽好好愛過」

很多社會所期待的性別觀念中,母親往往是兒童的主要照顧者,也是形塑孩子性格與生涯發展的最重要的他者。而母女在同為「第二性」的前提下,更容易受到看不見的性別桎梏所束縛,加上東方文化不善表達、重孝道等傳統,造就很多痛苦的關係。

中國心理諮商師侯玉珍詳細分享了母女關係不順的心理因素,有不少是因爲母親把社會對女性的貶抑、對母親身份的高要求和未能完成的自我遺憾,都下意識地投射在女兒身上。儘管無論男女,照顧者是否擁有自信與獨立的自我,對孩子的性格塑造本來就影響極大,但從性別視角往家庭領域觀看,我們可以發現,社會中不平等的性別觀念如何以更幽微的方式滲入成長根源,那些衝擊和壓力,最終是許許多多的個人用一生來承擔。

Luz Adriana Villa@flickr

【一個點子的誕生】重新思考「女人」框架

The Guardian - Judith Butler: ‘We need to rethink the category of woman’ 

說是「誕生」,茱蒂絲‧巴特勒(Judith Butler)的性別展演(gender performativity)理論早在1990年就已面世,如今談女性主義、LGBT運動與酷兒理論幾乎無法不提起她。巴特勒的論述並不好懂,但簡而述之,在她看來性別從不是種自然存在,而是外在賦予並持續建構的產物——人們看著新生兒的生殖器官,將嬰兒分配給某一性(sex),然後開始依照這一性的腳本與之互動,此人成長中會持續受到語言、教育、文化等制度影響,每一種習得的舉止都是表演,透過這些表演,社會才能認出此人所屬的性別(gender)。因此,「女性」從來不是單一框架下的同質生物,而是許多不同樣貌的人,都在有意識或無意識的行動之間展現出身為女人的認同。

因為語言、文化等話語體系會不斷變動,性別又是各種體系交互形成,我們可以得出,性別即是隨時都在變動的過程,永遠不會是固定狀態,巴特勒認為「女性」的定義既然會隨著時間變動,納入跨性別女性也毫無問題。近年來女性主義圈子在如何看待跨女上有了不少歧異,許多討論仍以生理特徵為認同中心,巴特勒31年前的性別理論解構了男女二元的性別框架,鼓舞不少女性主義與酷兒運動,那麼這一次,人們能否也從中找到更具兼容性的女性定義呢?

(關於生理性別的爭議,推薦延伸閱讀:跑道之上,誰是合乎標準的女人?

【好作品收藏箱】最美窗殺防治

本週「好作品」比較特別,是由台中市國光國小一群用心的師生合力完成

校園發生的八色鳥「窗殺事件」(因視線不清撞擊玻璃帷幕而死),在多數人看來可能是不起眼的意外,但國光國小的護生精神卻因此受到啟發,教師們不但自發出錢出力,施工完成實用的防窗殺貼紙,更藉此機會為全校上一堂環境教育課,帶領大家認識窗殺議題。鳥兒的逝去沒有被遺忘,而是讓數百名師生銘記人類與動物共生的意義,且未來也能傳播下去,或許是教育場域可以收穫最美的果實。最重要的是,這幅貼紙作品確實非常美麗,令人忍不住駐足細看。

本文原刊於《世界走走》。《世界走走》是一家新起步的、希望做成具有性別意識的國際新聞電子報,冀以跳脫二元的嶄新視角,詮釋各地的迷人故事🌎

路遙遠,我們一起走👣

訂閱世界走走電子報

世界走走 Facebook

世界走走 Instagram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