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程洋
莊程洋

台灣人。所以捍衛自由、改革民主與追求獨立。

尋覓「台灣哲學」?一個尋覓「台灣人如何思考」的思考

(编辑过)
整理2022年9月24日、25日「台灣哲學史料資源調查研究」諮詢會議的與會者發言的提要,及自己的心得。

24日、25日旁聽了「台灣哲學的特色與脈絡化」諮詢會議,這是由中山大學哲學研究所洪世謙教授所主持的「台灣哲學研究案」所規劃的公開活動。邀請不同學科的學者專家來就「當前如何開展台灣哲學研究」相互交流意見。

這兩日討論的題目分別為「台灣哲學的特色與脈絡化」與「台灣哲學史建制公私協力」。第一場次與會者皆為哲學學者、第二場次與會者為歷史學者及政治學者(此後省略專家學者的職銜,請見諒)。我對第一場次的討論的理解為,哲學學者嘗試提出台灣哲學的定義、意義或重要性及特色,這也是第一場次吳澤玫帶出的討論框架;陳瑞麟關照已故林正弘教授的學術實踐如何影響當前台灣哲學的樣貌;吳豐維更貼近現實地論述建構台灣哲學的「困難」、建構之「必要性」及「步驟」;嚴瑋泓聚焦台灣哲學的「開放性」態度,但須直面此兼容多元的態度,是肇因於思想家們所遭遇的複雜政治處境;鄧育仁反身探問此時開展此案的現實意義,進而回應定義、意義與做法。主持人葉浩於會議結尾時提及,古雅典當時的人口規模無法與周圍帝國相比擬,卻留下來深刻的哲學:台灣也能如雅典。

我對第二場次的理解為,歷史與政治學者們回饋各自的研究經驗:李筱峰分享自己爬梳林秋梧的生命歷程及思想面貌的過程;薛化元憶及本身與已故趙天儀教授的交誼,認為應嘗試探索台灣哲學家們在有「思想犯」的時代裡,如何秘而不宣的延續本身的思想;陳翠蓮關注百年來台人歷史上諸多實踐者、評論者甚至被迫流亡或被噤聲的知識份子,期待此案亦能含攝這些「思想者」;吳叡人舉出日本學界認為「哲學家」不等於「思想家」的定義,以本身挖掘廖文奎為例,談「出土」、「整理」、「詮釋」,再細談「詮釋」的「解讀」、「語言」、「意譯」三層面,而能呈現個人或是集體的精神面貌;周馥儀分享過去重建賴和精神面貌的經驗,點出建構台灣哲學雖可參照台灣史、台灣文學,但此時哲學的學術、民間資源比台灣史、台灣文學初建構時豐沛許多。洪世謙於第二場次結尾時說道,由於高中時從已故張炎憲教授口中聽到彼時不存在的「台灣史」,深受震動,因緣際會下自己於此刻著手探討「台灣哲學」;另也期待藉由公開專家學者之間的知識交流,希望引發更多公民關注。第二場主持人楊翠於結尾時說道,洪世謙其實正在進行一場文化運動。

對我而言,台灣哲學就是指「台灣人如何思考?」,但我無法提供專業建議,僅能以平凡公民的身份為文回饋,希望能引發更多公民的關注。

若探討「台灣人如何思考?」此題,最清晰的呈現無非就是許多實踐者、評論者與學者等見諸媒體或出版品的各種關乎台灣人集體福祉的意見。這些意見帶有介入現實的意圖;而這些意圖也分別搖撼了權力者或無權力者的世界觀。人們僅能承認這些讓想像力飛馳的意見確實接近真理,致使人們認同這些意圖,或是試圖去撲滅這些意圖。

這些意見來自於某個台灣人的思想,如吳叡人所說,或許有原創性,但無哲學性;吳豐維提到,有人會認為「建構台灣哲學」是「反哲學」:哲學不就是「普遍」真理,怎會有「一地」之哲學?但進一步想,歷來人們也僅能在我島風土上尋覓寄身之法,因而各種繼受傳統才能有所突破的「原創性」思想,對「原創性思想」的辨別,便是「我族」有意識或無意識地回應「哲學」的迂迴過程的象徵:現實上「哲學」已成為我族思想的參照。總而言之,「哲學」誕生後,西方人歷經百千年來因對天災戰禍的深刻思辨而豐富了哲學,各族便這其中和平或殘酷地屢踐出自己的文明,以重視或抹煞人性的歷史經驗共同成就一個關乎「主權」及「人權」的普遍價值體系。而對於在百千年後才因歷史動力(將目光所及的一切改造,或是劃入疆土的能力)在我島聚首並共同生養後代的我們來說,「台灣人怎麼思考」自古都不是「輕易回答」,甚至不是「可以回答」的問題。但只要當「台灣人」開始回答,所有曾有益於我族生存的原創性思想,就能相互對話,不僅形塑我族的精神面貌,且藉由各國哲學思潮,我們能深刻反思過去我族所遭遇的苦難,在促成人類福祉的共同目標前,建立我們的哲學。

因此,回到思想的最小尺度:個人,任一台灣人皆有資格且必須回答「台灣人如何思考?」,但如何回答?我們可以回想自己為了「台灣人」而採取行動的起始點,或許觸動你的是一句口號、一則故事、一篇論述或是一個思考模式,而自此起始點向過去綿延,嘗試釐清自己過去的際遇與抉擇:為什麼讓自己在日後被觸動而採取行動。將這次的「精神考古」紀錄下來,或許你能比對出你早已受到某一個思想或哲學的影響:其實某一位或好幾位思想家早已在你腦中先後了開拓思路。其後請無私地公開這份「精神考古」的紀錄,若蔚然成風,透過此集體行動,人們會重現共同親歷的時代,並再現時代的精神面貌,而真正影響眾人意識的真知灼見將會浮現,而此後就交給擁有人文社會科學能力的有識之士來詮釋了。期待所有曾為了「台灣人」而採取行動的你我,特別期待各領域的行動者們,來完成並揭露自我的「精神考古」習作。另外此研究案後續仍有幾次公開諮詢會議,敬請關注中山大學哲學所的臉書頁面。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