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eJay
SeeJay

我要求自己是一位去思考思考的人|人生能留點什麼下來呢?Who will matter? Those who mind don’t matter and those who matter don’t mind. 該說什麼就說什麼!

無意識的力量:型態12自我認知

這篇的原始出處在 Medium 無意識的力量:型態12自我認知

這是在講梯谷幸司所寫的一本書《無意識的力量》裡面提到「後設無意識」,作者認為我們可以改變它,就可以讓事情心想事成!這篇先來講自我認知的部分,我在這裡引伸佛陀所說的「有身見」、「我見」來加以說明。

作者說「後設無意識」它類似一個空間或是容器的概念,它收納著現實生活中所有發生的一切。能夠覺察到它怎麼被收納進去,我們就可以利用它來影響大腦的反應,進而促成行為與人生的轉變。作者整理出十四個「後設無意識型態」,這篇文章先來講其中我認為影響最大兩個的第一個:自我認知。

這裡我將作者的十四個型態歸納到四個行為:動機、行動、思考、與問題分析,當我們沒有意識到我們腦中有所謂的「後設程式」(NLP術語)時,我們的行為是很直覺的方式,不是想到就立即行動,不然就是考量過後,再採取行動。這時除了型態一:主體性【主體行動型・反映分析型】以外,我認為有兩個「後設無意識型態」一直影響著,如下圖所示。

虛線框框是所謂的「後設無意識型態」

什麼是後設無意識

後設(meta-)通常用來描述接著的術語的行為,例如metadata是指資料的描述資料,後設認知是指認知的認知,那麼後設無意識就是意識到你的無意識!作者舉的例子是鏡像神經元,當我們看到他人的動作時,由於鏡像神經元的作用,我們在腦中也會重現相同的動作,就像是自己做的,類似於鏡子的反應。然而我們並不會明白意識到它的作用,但是卻會有感覺到感同身受或是有共鳴。這樣應該大概說明作者的「後設無意識」是指什麼了。

「後設無意識型態」可以說是NLP的後設程式過濾器種類,用來過濾進入腦中的資訊。這裡不囉唆,直接講我認為最重要的一個!自我的認知,這也就是佛陀說的「有身見」,自我認知錯誤。

自我認知:限制的自我或是絕對的自我

有「限制的自我」的人,會將原因歸屬於自我,健康狀態不佳、事情不順利時,變成厭惡自己,個性頑強而會說「我這樣不行,要盡快脫離這個狀態」、「現在不是說喪氣話的時候」、「現在要靠的是氣勢和耐力」,這造成心理負擔,不自覺地貶低自我。「絕對的自我」則是分離事情與自我的存在價值。

這不就是佛陀的《無我相經》裡面在說的無常、苦,是變易法,討論過程中提到的「有身見」、有錯誤的自我認知(我見)。分別從色、受、想、行、識,這五蘊與「我」的關聯關係來分析,佛陀總是會問是否可以從五蘊中見是我、異我、或是相在?

反過來說,如果我們要證明五蘊中沒有我(此我是指一個「恆常、單一、自主」的「常我」),應該要怎麼證明呢?必須要把兩者的所有關係檢查過一遍,必須都找不到一個常我的存在,才可以說「非我」。

兩個東西的所有關係,可以用集合來看,有五種組合:A是B(同一個物品,等於是我)、A不是B(沒有交集,是不同的物品,等於異我)、A中有B、B中有A(此兩者等於相在,相互存在的簡稱?)、或是A與B有重疊部分。很明顯,兩個有實體的東西不會呈現部分重疊的狀況,這部分就沒有被佛陀考慮。以下分成四點,在現實中的事務,來思考那個我是否會變動,而不是一個恆常、單一、自主的「常我」。

五蘊是我?

對於「五蘊是我」,一般人將所見、所聞、所想、心理作用、所思等等,當成是自我的延伸,在做事情時,認為自己的感受就是自我,水果、美食好吃,這好吃是我的感受!而認為水果也是好吃的。事業不順利、身體不健康了,是事情本身或是健康管理不良,而認為是自己有哪裡不對勁,怪自己差勁,一切問題都當成是自己所造成的。如果當中有個「常我」存在,應該就能隨心所欲才是,不該生病、不該出狀況,可見沒有一個單一、恆常的我存在,故而去依賴一個會生滅的我是不適當的。

五蘊異我?

對於「五蘊異我」或是「五蘊是我所」,雖然不把它們當成自我,而認為所見所聞等等是自己擁有的,認為自己擁有財富、天賦能力、朋友、文筆、感情,執著於擁有與不擁有的心,而不捨得,導致有斷見、常見,因而選擇與判斷出錯。這個認為擁有的我也是有問題的,一旦失去而不再擁有,那麼這個我是否還在呢?那個我是否還是一樣的我呢?這個我也隨著擁有念頭而產生或是消滅,看來也是危險的想法。

五蘊與我相在?

對於「五蘊與我相在」的「五蘊在我中」,認為自己所見所聞等等是存在於自己意識空間之中,對於過去經歷過的事情,隨時隨地都能夠拿出來,然而人們只看到自己注意到的部分,也常常被認知偏誤與錯覺所影響而不自知。例如小學同學們對於小時候一起發生的事情內容,它的記憶是有出入的,記憶經過時間發生了變化,當初自己可能覺得難堪,但是其他人反而不覺得有何印象。大腦的特性就是會遺忘!那麼忘記事情的那個我,也跟著消滅了嗎?看來這樣也是危險的呀!

對於「五蘊與我相在」的「我在五蘊中」,認為自己在所見所聞所形成的意識空間之中,痛苦地、或者快樂地活在自我的想像世界中。當我們經歷一個環境時,透過眼耳鼻舌身意,這六內入處所形成一個意識空間,它是危脆敗壞的,例如當我在無人的浴室中吹頭髮時,因為吹風機的聲音很大聲,而讓自己對於其他聲音的感受降低,這個世間此時是被縮小的。當有人從背後進入,我不會立刻聽見,而是當對方忽然地觸碰自己、或是引起更大的聲響時,此意識空間就發生變化,而讓自己驚嚇到。認為自己在五蘊中,看來這個五蘊所形成的空間是很容易就被破壞的,那麼才在這短暫存在的世間的我,也是隨著世間的敗壞而消失了,這樣也是很危險的呀!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上述四種狀況裡面的我,都會隨著環境的變動而產生或是消滅,就像是「我思故我在」的意思一般。既然會隨著變動而消散,那個我就不是一個恆常存在的我,故而說「非我」!

這樣我們再來看作者這句話:「絕對的自我」則是分離事情與自我的存在價值。這樣的意思也就是分清楚事實與個人意見,但是這樣還不夠,個人的看法可能出錯,有錯誤的自我認知,從上述對於「非我」的分析是否能夠理解呢?

十四個後設無意識型態

這裡我將作者提出的十四個型態畫成圖片,並與四個行為做關聯,這樣來幫助記憶,畢竟一條一條的記憶而沒有關聯起來,完全沒有頭緒來回想。

全部十四個型態

後面有機會再來寫其中比較難以理解的「人生的根本欲求」:生存欲求或是目的欲求。這裡的概念與金剛經裡的「念頭對偶性」有關連!簡單先透露一下,作者提出一個概念:大腦會逆向運作!因為有「惡」的概念,才有「善」的概念,有痛苦艱難,才會有幸福喜悅的概念;想在腦中建立「渴望活下去」後設無意識的概念,需要「意識到死亡」的危機感。這就像是當人們腦中想著「想要錢」的欲求,潛意識對比的概念反而是:「缺錢」的焦慮感,無形中引導人們做出自己不想要的「缺錢」行為與焦慮意識。這不就是「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而且也與「假設前提」有關,很有意思吧!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