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毕业于985计算机硕士,30岁后放下国内的所有,追求自由的新人生,思想于04年翻墙,肉身在18年才跟上了思想的步伐。曾在菲律宾教授自由潜,独居在malapascua岛的两年获得了思想的升华,目前移居在西澳大利亚perth。 希望通过分享我自身在自我流放中的感悟,带给他人更多的思考。 所有未注明出处的文章均为原创,谢绝私自转载。 本平台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的备份以及审核不过的文章。

我从「表现型」向「成长型」人格转变的全过程

最近偶然之间了解到了心理学博士Carol. Dweck研究的一些概念:「表现型目标导向」和「学习型目标导向」,我去carol的一些文献中找到了一些根本出处,发现这真的是一个特别了不起的概念,甚至,它从理论的层面上完美解释了我自身的转变。

我还能记得我小的时候,自己做事情是希望有人在场的,也特别清楚自己怎样的表现是可以赢得大人赞赏的,所以在大人的印象中,我总是一个特别聪明、特别乖、特别懂事的孩子。

但从可以隐约回忆起的童年往事中,我知道自己的斤两:我知道自己做事不够努力,希望赢得大人的赞赏,甚至是我做事的原始动机,应该就是carol博士口中的「表现型目标导向」型人格吧。

若以我现在的心理学知识上的储备去解释我曾经的行为:我幼年的时候有一个长我8岁的兄长,在父母的言语中,兄长总是最懂事的,这激起了我曾经的反叛心理,想要证明自己,这也是另一个可以解释我现在总是对各种事物充满反抗、革命精神的来源吧。

另外幼年时,父母工作特别忙,我的幼年是和姥姥一起度过的,姥姥年纪特别大,完全追不上我,所以我的童年时光都是被锁在家里的。或许这可以从另一个方面解释我对自由的渴望,虽然从我的思想中我无法找到相对应的因果联系,但也许这种渴望已经深深印记在了我的潜意识里,让我无法分辨。

童年里,我真的记不起太多和父母共度的时光。因此我应该是一个缺少关爱的孩子,所以我需要通过表现自己来获得父母的关注,以获得他们更多的陪伴和关爱。这样解释下来或许能够解释我「表现型目标导向」人格的由来,另外,当然我的童年也和大多数国人一样,是在‘别人家孩子’的打击教育中长大的。

「表现型目标导向」人格,缺少发自内心的努力奋斗是为自己的根本动力,会认为所有的外在关爱、物质基础都可以通过展现给他人的表现获得,尤其对于物质基础优渥的家庭,只要讨得周边环境的称赞,就可以获得奖励,而并不一定要通过真正的努力。

这更像是一种不能脱离成人生存、不能认清真实世界的幼儿心理。

而我从「表现型目标导向」转向「成长性目标导向」的转变应该始于大学阶段,那个时候,我离开了原生家庭,来到了外地求学。在学校里,你已经没有了’表现‘的目标人群,在这种环境下,我的父母已经不能为我提供任何的帮助,除了生活费,但及时是生活费,无论你表现的怎样,也不会断供,而且那时家里的经济条件不错,每月商量好的700的生活费,都会被母亲塞给1000块。

所以,在这种环境下,是我彻底放纵、放弃所有努力的时光,我想这也是国内绝大多数大学生的现状,如果非要把人群分为表现型和成长性的话,那么不正确教育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应该都属于前者,这也是我们的大学教育如此堪忧的根本原因吧。但这些祸根其实更早的埋在父母的基础教育中。

总而言之,我的大学生活就这样虚度了,在一个人最宝贵的四年时光里,我除了逃课打游戏,就是谈恋爱,抄作业、勉强混得了一张大学文凭。

人生中第一次需要通过努力达到某种目的的分水岭,可能就是考研吧,这个过程,你无法通过表现达到目的,只有发自内心的为了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的努力。

这对那个时候的我来说,显然太困难、太吃力了。大学毕业的时候,我21岁,在过去的21年中,我没有有塑造出任何的自信点。唯一的自信或许就是自己的游戏打的还不错,也成了我深陷其中,无法自拨的根本原因,通过游戏,我可以获得别人赞赏、甚至是尊重,满足了我被人认可的社交需求。

因此,考研的过程对我而言就是一场浴火重生考验,我在自习室坐了两年,依旧名落孙山,我认可这个结果,因为并没有付出100%的努力,甚至我花在打游戏的时间依旧比备研的时间长。

第三年,在曾经同学都已经工作两年、同级女友都已经研二的巨大压力下,我终于开始被激发出了一些自身的潜力,勉强考上了985的硕士研究生,对很多人来说,者也许算不了什么。

但对我来说,这是从认识上发生根本改变的凤凰涅槃的时刻,其中苦楚,令我铭记终生。在这三年里,还发生了家庭经济状况的雪崩,相处六年的前女友要离去,对那个时候心里年龄尚未断奶的我,无异于被整个世界抛弃,这就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出现的三座大山。

但这个过程让我开始从「表现型目标导向」向「学习型目标导向」前进,但这个进步以我现在的心态去回溯,其实依旧微不足道。

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梦寐以求的学校,算是我第一份自信心的收集,但真正让我从内心开始抛弃「表现型导向」人格的时间节点,应该是硕士毕业后,几乎一人完成的30日川藏骑行。

在三十天里,你彻底没有了任何的表现目标,每日的努力是构成你能否达到终点的一环,为了督促自己,我在出发一天前就将自己的行程直播在了社交媒体,好强的性格更让我无法接受半途而废。

在这个过程中,我开始学会了与内心相处,甚至面对其他骑行者中途搭车的诱惑,我依旧选择了对内心忠诚,我想这个改变是我至今依旧保留着父母赋予我的一些优秀品质的根本原因,我做的所有事情,并不需要对任何人负责,我只向自己的内心负责,这是我的信念,也是我的信仰。

社会阅历多了以后,尤其来到菲律宾以后,我更能辨别处所谓基于对宗教信仰的虔诚,哪些是真正的发自内心,哪些是为了包裹内心缺失的表现方式,当然这已是篇外话,但我想表达的是,如果细心的洞察他人心理,你可以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现「表现型目标导向」的人格特点的存在。

在川藏线以后的5年工作生涯,其实是我在强化成长型目标导向人格特点的过程,而这股进化的动力,只可能来自于对内心的忠诚,以及对内心需求的充分应答。

从成人前的一无所有、一无是处,到现在我所获的对自身的认可,这个过程中,我除了逐渐捡起了从父亲那里被影响到、却又被自己尘封的关于正直、正义、毅力的坚持,也从母亲的人格提点中提取到了勇敢和坚韧。此后的日子里,我也一直在补充所不具备的其他人格特点,比如宽容、给予等。我想我自身的经历是可以证明carol博士「成长型目标导向」概念的真实存在,也可以证明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来的。

在她的概念中也提到了人的智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是可以从生活中的训练中,通过思考提炼出来的,而智慧也并非我们所熟知的IQ 测试这么简单,智慧包括了个性特点、对人生的态度、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判断等等等等。

在很多人的眼里,我并不成功,所以,他们懒得听我啰嗦,在他们的认知里,只有功成名就的人才有发言权。但因为我们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是不同的,而且,我也并不在乎他人的看法,我可以通过自我认同获得自我欣赏,在我而言,物质财富可以随时失去,我原生家庭的经历已经告诉了我这一点,因此这种积累并不代表着成功,而思想上的进化才是,因为他无法被人夺去,而且可以帮助你从人生中获得快乐以及幸福。

而现在的我,每次遇到挫折和困难,过程中的痛苦也会让我难过、悲伤以及沮丧,但我总会说服自己试着从这些挫折中提取出一些经验教训补充到自己的智慧中,这种方式可以让我转变面对困难的态度,这也是从前的我完全无法想象的。这种转变对我而言,可以大大提升生活的幸福度,因为漫漫一生需要经历的痛苦挫折数不尽数,且一浪还比一浪高。就像我,曾经以为,上文提到过的三座大山是我人生最难跨过的山峰,我几乎选择了放弃挣扎,缴械投降。但现在我会发现,这与车祸后被辞退,与父亲去世,与家庭破碎比起来,简直不值一提。

我也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一定还会有比这些痛苦更难的日子尚未到来,但我已经学会,只要合理的应对以及思考,我会比从前变得更强大,虽然我也并不渴望、期盼着困难的再度来临,但我已经不惧怕他们的出现。

以上,就是我个人从「表现型目标导向」向「成长型目标导向」转变的全过程以及心理活动。


之所以我开始变得如此热爱分享自己,也是因为在海岛露营期间,我逐渐找到了寄希望于通过帮助他人成长带给自己的意义感,否则我和帐篷前死去的猫狗,化作一捧尘灰有何区别。

而我之所以可以做到如此坦荡又无所保留的分享,也许和自己心甘情愿的原意为过去付出代价,后获得的成长有关,我也相信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过去的你只是为了成就更好的你,而不是代表了你。


最后,我也想向大家介绍carol博士的心理学著作《growth mindset》,这本书可以帮助我们从小就将小朋友教育成「成长型目标导向」人格,而不需要像我一样走过三十年的弯路,另外结合我个人公众号上所有的经历感悟的分享,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更好理解carol博士的理论。

最后希望我们都成为「成长型目标导向」人格,致力于终身的自我成长,尽可能将自己人生这个残缺不全的圆补充完整。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