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毕业于985计算机硕士,30岁后放下国内的所有,追求自由的新人生,思想于04年翻墙,肉身在18年才跟上了思想的步伐。曾在菲律宾教授自由潜,独居在malapascua岛的两年获得了思想的升华,目前移居在西澳大利亚perth。 希望通过分享我自身在自我流放中的感悟,带给他人更多的思考。 所有未注明出处的文章均为原创,谢绝私自转载。 本平台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的备份以及审核不过的文章。

你为什么不想结婚

(编辑过)
偶然发现,我有很多订阅者的朋友是离异女士,当然也有很多单身女生,在早期和朋友们沟通中,遇到过很多关于我对婚姻看法的咨询,我想本文自己主要以女性的角度分析,因为我还很少见到不婚主义的男性群体。





就像大多数人知道的一样,现在我们的社会下越来越多人恐婚,厌婚,而且不婚主义似乎成为了一个时尚词汇,成了一个自己为自己好的绝佳心理安慰。


但据我的了解,对于选择一个人的生活还是两个人的生活,又不能一概而全。


有一类女生是真的经历过太多渣男,发现男生几乎都是同一类人,彻底失望,乃至于最后就随便选一个好了,既然随便选,又何必不选一个多金的人选呢。


这种对爱情放弃幻想的做法,将来必定会付出惨重的代价无疑。


另一种则是对男生失望到透顶,而又偶然打开了自己有权利选择不婚的大门,突然发现一个人的生活再也不用照顾另一个个体的想法,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简直爽爆了,那为什么还要一定选一个人来照顾呢(为什么用照顾这个词汇,我想这类群体大部分是相较于同龄的男士,相对更成熟些)。


再一种更多的离异群体,我觉得更多的是在合适年龄,合适时机,遇到了一个人选,就不知不觉被环境、父母,推进了婚姻的大门,甚至对于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样的对象都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但在婚姻生活中,渐渐开始进入了人格独立的启蒙,终于不能忍受这种平淡,毫无激情,甚至枷锁般的婚姻关系,选择了离异,即使带着孩子,有了一股想要为自己好好生活一番的决心。


并不是我对婚姻关系太过悲观,而是我认为我们不主张个性独立、不鼓励个人思考、甚至以父母之命大于天的文化背景下,想要获得一段完美婚姻,简直太难了。

更多的案例是,是在半推半就进入婚姻后才逐渐形成了趋近于独立的人格,但婚姻的束缚、家庭的捆绑,再想要自由选择自己真正欣赏的另一半已经为时已晚。


或者一直以来由于家庭环境教育下或社会主流审'美'观摧残下形成的自卑(绝非贬义)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对象,渐渐在旁人的催促中进入了自我封闭的区间,再也不想踏出一步,去主动接触有可能的机会。


但无论哪一种,我觉得都可以称为大环境不主张个体独立发展的'悲剧',这当然也可以称为个人走向成熟的必然阶段,但若是换一种环境,也许这个催化的过程会大大缩短,我们每个人为此付出的代价也会大大减少,这其中当然更重要的还有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我本人也曾为此付出过惨重代价。


我甚至了解到一些,走出一段关系后终于开悟,原来社会宣传的主流价值(金钱、地位)并不能真正给生活带来幸福感的时候,放眼望去,身边全是其他的异性落水者,也更加不想再次组合,宁愿一个人的生活,但并不是信奉不婚主义,而是经过了思考后,再去寻找被自己欣赏的伴侣,只会发现可选更少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家都是久经打击者,再开放心门彼此真诚的接纳,也变得亦越来越难了。


完美婚姻自然是不存在的,婚姻是给了两个人共同成长的契机,甚至是一个加速个人成长的机会,养育子女更是这样的机会。


我当然概括不了各种不婚的情况,我当然也知道顺着大家已有的想法,鼓励不婚更能得到大部分人的认可,但这样的想法,我认为并不一定利于个人的成长,尤其我知道许多自身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经历多次恋爱,完全不从自己身上寻找答案,只从对方身上寻找问题,拒绝个人成长的情况,最后走上了'捍卫'自己'价值观',拒绝任何改变的不婚主义。


在我看来,有权利选择不婚主义,确实是一个社会的进步,但并不意味着个人的成长。


我们永远找不到那个完美的另一半,可以找到一个有着一定三观基础的另一半,愿意一起陪伴着共同成长,就已经是莫大的幸运。


但其实我们也并不是为了对方而改变自己,而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在改变自己。这样即使有一天,婚姻不在,最后留下的也是一个更好的自己,然后我们又有机会遇到一个更好、可以携手共同进步的ta。


成人的世界,必须要学会为了曾经的不成熟,曾经犯过的错误勇敢承担责任,才不会让自己越陷越深,蹉跎了未来可能成长的空间。


我想,大部分的我们,并不是不婚,而是没有机会遇到一个合适的对象,而之所以没有遇到,也许是因为自己的成熟度,还没有跟上自己对另一半的要求,所以还没有彼此遇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