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自由潜水教练olivier

毕业于985计算机硕士,30岁后放下国内的所有,追求自由的新人生,思想于04年翻墙,肉身在18年才跟上了思想的步伐。曾在菲律宾教授自由潜,独居在malapascua岛的两年获得了思想的升华,目前移居在西澳大利亚perth。 希望通过分享我自身在自我流放中的感悟,带给他人更多的思考。 所有未注明出处的文章均为原创,谢绝私自转载。 本平台文章包括我自己的微信公众平台文章的备份以及审核不过的文章。

自卑与超越(书评)-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是《自卑与超越》一书的第一章,如译者所言,建议将前两章略读或跳读,再返回来细读,才能感受到深厚而不是无聊。想根据我的感悟,解读一些段落。

(备份自2021.6.9)

生命的意义


如果我们问别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对方可能无法回答,因为一般人不会专门去考虑这个问题,不知道怎么回答。这个问题就像人类的历史一样古老,而当代的年轻人(老人也这样)的确也时常会脱口大问:"活着的目的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但我们可以这样说,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的人才会这样发问。假如一直都一帆风顺,没有遭遇过严峻的考验,人们不会把这个问题提升到语言层面。但是,所有的人都必然在用行动发问并自问自答。如果我们不听其言,只观其行,就能明白:每个人对'生命的意义'都有自己的诠释,他的手势、姿势、动作、语言、礼仪、理想、习惯和性格特点等一切,都和他那份解读共振/他表现得好像是可以依靠对生命的这种解读。他所有的行为都无声的表达他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看法,就像在说'我是这样的,世界是那样的'。这就是他赋予自己的意义和他赋予生命的意义。


我想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曾发问过自己关于生命的意义,但我相信即使是发问过自己的绝大多数人或许都没能获得自己满意的答案。


不同于书中所讲只有经过大风大浪的人才会发问,我想,是对于自己的人生有追求,不仅限于吃饱喝好的人,不想每天重复着枯燥生活的人才会问出自己这样的问题。

但却只有经历过大风大浪、经历过生活的严峻考验、而又继续积极的面对生活挑战的人才有可能得出自己的答案。


一帆风顺生活下的人们,还没有直面生活的残酷现实,还没有遭受过被生命的苦难压的直不起来腰,是很难得出正确的答案的。


甚至即使是在困难面前,有些人越挫越勇,从战胜困难的过程中获得快感,体会到掌握自己命运的快乐。有些人却已经不想再去尝试更多难以承受的生命之重,草草结束自己,我想前者或许会比后者、一帆风顺的人更接近于生命的本质,获得正确的生命意义的指引。


而且正如作者所讲,你可以通过一个人言行举止中,从他对待世界、对待他人的反馈中感受到他赋予生命的意义。


如果一个人想要拥抱世界,那么他会对他人充满兴趣与关怀,如果一个人只想拥有物质财富,那么他会用金钱的多寡来衡量一个人的幸福与地位。




有多少人,生命的意义就有多少种解读方式。而我们上面说过,也许每种意义都多多少少包含一些错误。没有人能掌握生命的绝对意义,但我们也可以说没有任何解读是完全错误的。所以的意义解读都是两个端点之间的量变。但是,在各种回答中,我们可以判断哪些比较差,哪些比较好,哪些错误较大,哪些较小。我们还能找出好解读的共同之处是什么,不太好的解读缺少什么。我们,我们就能总结出科学的'生命的意义',可以被大家用来衡量真正的意义,让我们能够应对与人有关的一切现实。我们要再次记住:"真正的意义"指的是对人而言的真正意义,针对的是人类的目标和目的。真正的意义不存在于这个范围之外。即使有,也跟我们无关:我们无法知道它是什么,知道了也没用。

在我看来,翻译文本多少都会存在些晦涩难懂的解释,正如本文的最后一句,但我想,作者的本意是想说明,每个人都有每个人自己对于生命的解释,有些人认为享乐一生就是自己的生命意义,有些人认为子孙同堂是他的生命意义,有些人希望自己的生命可以为他人带来帮助,有些人以改变世界作为自己的生命意义。


作者虽然说,很难去说哪一种生命的意义是绝对的正确,但是也通过后续的解释说明了,我们虽然不能说哪一种生命意义绝对正确,但我们可以说哪一种解释错误较小,哪一种解释比较差,而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从他人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来判断,而非个人。


这一点我想作者其实说的非常委婉,就像我们在生活中我们会说你有你的看法,我有我的看法,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角度都有自己的解释,所以无法说谁对谁错。与我看来这种说法也是在和稀泥,甚至更多出现在对自己的解释没有那么自信的一方,以这种方式终止讨论,不想承认自己的理论存在问题。


确实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对同一种事情做出不同的反应,但这种反应来自于你的阅历、你的思考,以及你所处的高度,甚至你想要得到的结果,我们不能说你这种想法错误了,但依旧存在着一种做法更能经的起实践的检验,以及历史的验证。真的不能说谁对谁错么?


我想,还是用作者的话来说吧"我们可以判断哪些比较差,哪些比较好,哪些错误较大,哪些错误较小,我们还能找出好解读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正比如,我在观看了众多顶尖成功人士的精彩纷呈的演讲视频后得到了一个共同点,驱使他们走向成功的动力都不是来自于对物质财富的渴望,而是来自于对一件事情的热爱,而这种热爱往往因为它有意义,而这一层意义往往是一种纽带联系着他和他周围的人,他们其实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顺带实现了自己,我想这种意义感或许有更大的动力来源。


以我来讲,看到我所经历的过往挫折和苦难,如果能够帮助身边的人思考,免于重蹈覆辙,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来源。


个体心理学发现,生命的一切问题都可以划归为三大类:职业问题、同伴问题和两性问题。任何人内心对生命意义的那份解读,都表现在他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之中,毫无例外。比如我们设想有个人,爱情生活不完整,工作懒散,没什么朋友,觉得和他人接触是件痛苦的事。从他的生活限制中,我们不难猜到:他会觉得生活是艰难和危险的,没什么机会,充满失败。他狭隘的活动领域可以解释为,他认为"生活意味着保护自己不受伤害,把自己罩起来,不让别人碰"。再比如有个相反的人,爱情生活亲密,各方面很和谐;工作成果斐然,有价值;朋友多,友谊开花结果。我们就可以判断出:他认为生活是要去创造的,他充满了机会,也没有无法弥补的失败。他勇敢地直面生活中的所有问题,这可以解读为,他认为'生命的意义在于关心他人。作为整体的一部分,我做的事情对大家有用、有所奉献。'

倘若与这段话是相识于五六年前还稚嫩的我,我一定会认为作者的观点太过于主观主义,有点马后炮的嫌疑,但经历过这些年的改变以及发生在我内心、与周边世界的联系的变化后,我开始深刻理解了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


并不是我们通过这个人的成功生活,美满人生,认为他有着正确的人生态度,而是因为正因为他树立了正确的人生态度,所以他获得了前者:积极争取、乐观向上,帮助他人的同时获得周边世界的积极反馈。


而工作懒散、没有朋友,正是因为你试着保护自己免受身边所有人的伤害,关上了自己的心门,悲观消极的不想与周边世界有更多的接触,才导致自己的生活难以融入世界的怀抱。


但在这里我还是想要做出自己的解释,融入世界,获得积极的相关反馈,也绝对不是放弃自己的价值观顺应大环境的主流意识,因为大环境也是有差别的,正如肥沃的土地上更容易开出美丽的花朵,所以即使你是一个好的玫瑰花的种子,把你撒在戈壁滩,你也依旧不能开花结果。


所以我想,个体的思考和意识非常重要,但个体的成长也需要与周边环境的互动,所以环境也是个人成长一个重要的因素。


回到第一句话,判断一个人对生命的意义,几乎可以从他对职业问题、同伴问题和两性问题的解读中,得到他的答案。


如果一个人对待职业只是因为这是一份高薪水,对待同伴,是因为他们有利用价值,对待两性,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我想即使不能说这样的生命意义是错误的,至少是属于比较差的,问题比较多的一种。


如果一个人对待这份职业,是因为这份工作有意义,可以帮助到他人,同时自己获得赖以生存的物质回报,如果他对待同伴是因为可以在生活工作中互相帮助,而非利用关系,如果他对待两性关系,是因为在感情中可以互相成长与扶持,而不是简单的抚养子女。我想并不是这个人比较幸运,而是他有着正确的生命意义的指引。


我常以我教学中的一句话为例,标准的动作你现在还做不到没有问题,但是你的心中必须要知道怎样的动作才是正确的、最有效率的,你才有机会变得专业。





  • 中篇回顾:

自卑与超越,我知道有很多身边人读过,但我也相信有很多人是因为这本书的名字而读:自卑,每个人内心的深处都存在着的感受,超越,掷地有声,每个人都想要超越自己,祛除自卑,但真正可以理解书中道理的,我相信并不多,因为我们读书,更多的时候是只有获得共鸣的时候,才会将这本书视为经典著作,而超出自己理解范围内的只是,我们可能晦涩读过,就已经不记得自己曾经看过什么了。



所有真正的"生命意义",标志是对大家有共同的意义,别人也能分享这种意义,也能信服。解决生命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必然能被他人借鉴,因为我们看到这个方法成功地解决了大家都要面对的问题。即使天才,也只能用"超有价值"来界定。只有其他人认为他对大家有意义,才会认可一个人的生命我们才称其为天才。对生命的这种解释必然会表达为"生命的意义就是对整体有所奉献"。这里说的不是人们嘴里的动机。我们不听人们说什么,只看他们做什么。成功地解决了生命问题的人,其表现就像他自发地完全理解,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关心他人,关心合作。他关注大家,好像每件事都受到这种兴趣的指引,而遇到困难时的解决方式,也只和人类的幸福发生共振。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一种新观点,他们可能质疑,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是否真的在于奉献、在于关心他人、在于合作。他们会问:"那个体怎么办?如果他总考虑别人,总为了他人好而奉献,这难道不损害他自己吗?为了得到充分的发展,难道没必要(至少对某些人来说)考虑自己吗?难道有些人不应该先学会如何保护自己的利益或培养强大的人格吗?"


依旧是看上去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结论,但当你开始在生活中得到足够的体会,我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赞同作者的观点。


其实对于生命的意义,我们一直都在追寻,对于真正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也许会觉的自己的力量渺小,不能改变什么,但大家对于这样的事情是否有意义,一定不会有异议,比如环保、比如支教。甚至在普通的工作中,你以自己的专业知识,真正解决客户的需求并获得报酬的过程也是有意义的。但我想这个过程依旧需要了解到客户需求的目的是做什么。


比如我在国内过去的工作中销售的是网络舆论的监控设备,这对于深受舆论管控之苦的我,如鲠在喉,即使它是一份高薪的工作,但我却完全不能投入任何的热情,我也曾经苦恼为何自己找不到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最终我终于想清楚了,因为这样的事情于我,没有意义,如果浪费自己的人生在这样的工作中,那我的生命也是没有意义的,薪水可以换来好的物质条件,却永远不能弥补内心关于生命意义感的缺憾。


我相信在读者中,这样的人大有人在,于国内,有多少行业是通过行业潜规则在牟取利益,不能做到和客户群体的真诚相待。如果你从事的是这样的工作,也许你可以获得很好的利益,但绝对不可能让你投入百分百的热情,我指的是内心还存有善良,有道德廉耻之心的人们。


现在再去看"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时候,你是否有了更多的思考。


但现在我开始理解到,卑鄙者的内心是得不到安宁的,唯一让他们感到欣慰的也许是物质、外在财富的积累,但是当高尚者不屑于与卑鄙者在这些条件上进行对比,那卑鄙者即使是在皇宫中狂欢,也比不上高尚者于田野中的奔跑了。


在我看来,以金钱衡量一切的标准,对社会道德尺度的最大破坏在于,将所有人强行在一个标准上进行衡量,这可能是对善良的人们、以及高尚者的一场屠杀。



另一点也可以让我们总结出真正的生命意义在于对别人有用。环顾周围我们从祖先那里继承来的遗产,我们看到了什么?一切留存下来的,都是他们为人类生活做出的贡献。我们看到耕种过的土地,我们看到公路和建筑,我们在人类的生活方式、哲学、艺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看到他们生命合作的过程和结果。这些结果都是那些对人类福祉有所奉献的人留下的。
其他人怎么样了呢?那些从不合作、对生命的意义另有解读,只问"我活着能得到什么"的人,他们怎么样了呢?他们没有留下一丝痕迹。他们不只是灭亡了,活着时也没有用。仿佛我们的地球都在对他们说:"我们不需要你,你不适合拥有生命。因为你全心只认为你的价值有价值,所以你的目标和努力都没有未来。请你离开!我们不需要你。死亡并消失吧!"对于那些认为生命的意义不是合作,而是另有解读的人,终审判词必然是:"你没有价值,没有人欢迎你,离开吧!"在我们的当代社会中,当然会发现很多的不完美,发现它的缺点我们就去改变它,但改变必须一直指向为人类祝福的目标。

其实,我对于生命的意义定义的改变也是源自于我一人露营在人烟罕至的沙滩上,当我亲历其他猫狗小生命丧生在我的面前的时候,我联想到了自己,在无人知晓的异国他乡,若又由于一场意外化作一捧尘埃,那我这一生受尽了如此多的挫折困难,到底意义在于哪里。


于是隔离结束,我搬进了流浪猫狗避难所,照顾猫狗,仿佛即使是用自己的生命救助其他的小生命,也开始充满了意义感。

到后期的环保工程也是旨在帮助当地人在将来可以持续的迎来更多游客,过上更好的生活。


所有这些忙碌的工作都让我感到自己每天过的充实,充满了意义感。


但终究,作为一个中国人,与同族的人感情上的联系,让我将影响国人的思考作为了我个体生命最大的意义感。因为一个人即使逃离了恶劣的环境,过上了自己的幸福生活,依旧不能称这样的人生充满了意义。


如文中所说,真正的意义应该是于他人有用。


为何一直想要移民而不得,为何历尽了这么多的困难,为何一直努力,却依旧不能轻松的生活,为何我的个性与他人差别这么大。


我想也许这都是命中注定的使命感使然吧。


既然我们赋予生命的意义就是我们事业的守护天使或索命魔鬼,很显然重中之重就是理解这些解读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每个人的都不同,如果出了大错该如何纠正。这就是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了,区别于生物学和医学。我们研究意义,以及意义如何影响了人类的行为和命运,以造福人类。我们可以看到,从刚出生几天开始我们就在黑暗中摸索生命的意义。小婴儿都在努力评估自己的力量,以及自己在周围的整个大生命体中所占的份额。
即使意义严重错误,即使面对问题和任务的方式不断给我们带来痛苦和不幸,我们也不会轻易分手。要找到错误,修改感觉模式,纠正对生命意义的错误解读,只能通过再现错误发生时的情景。
也许在少数情况下,错误方式的后果会迫使人们修改对生命意义的解读,自己就完成了改变。但如果没有社会压力,或许他认为继续下去不等于世界末日,就绝不可能去改变。而大部分情况下,最好在专业人士的协助下进行,专业人士更理解生命的意义,可以和他们一起寻找原始错误,建议更适当的意义。


在我的故事被众多读者看到后,我有注意到有些评论"如果他没有遇到这么多的意外,也许他也就过着和我们一样的生活"。


我当然知道这类的评论里充满了不屑与不服,但我不得不说此类的评论也许是事实,人都是懒惰于改变的,如果我的生活一番风顺,也许我永远都不会获得当下内心的成长,所以我认为自己很幸运,三十岁前就已经经历了如此多的大事件,最后把自己逼成了此刻对生命的把握。


我们人生路上遇到的那些挫折,如果没能扛过去,甚至没有以最佳的积极态度应对,可能会毁了很多人的人生,一蹶不振,平庸到老。但是若是可以选择最积极的态度去应对,那每次的挫折都是在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就像是,真金不怕火炼,经过一层又一层的考验,终有机会来到自己人生的至高点。


我们在学校里学习各种学科,但仿佛很少、甚至没有人跟我们讲过这些道理,或者非正式场景下的教诲,也很容易就被我们抛到了脑后。


很多的我们只有在陷入情绪危机、抑郁后才会想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但有的时候也许已经严重到悲观情绪的死循环。


对于生命意义这类问题的思考,也许应该在病入膏肓之前就开始,才会对自己的人生之路有更好的指导意义。


让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说明童年环境可以进行不同的解读,同样的遭遇会被解读成完全相反的意义。有些人遭遇不幸后念念不忘,只是当作教训,避免将来在发生同样的事。他们会想:"我要尽量避免不幸,保证我的孩子不会那样。"而另一些人一想:"生活是不公平的。别人总过得很好。既然世界如此待我,我为何善待与它?"这就是为什么有些父母评价孩子说:"我小时候就受过这样的苦,而我熬过来了,他们怎么就不行?"还有第三种人会想:"因为我小时候不幸福,所以我做任何错事都要被原谅。"解读方式会表现在各自的行为中,除非改变解读,否则行为绝不会改变。这就是个体心理学突破命定论的地方:经历并不决定人的成败,我们并非受制于所经历的休克(即所谓"创伤"),我们只是用他们来编织自己的意义。我们赋予经历意义,并决定自己的命运。以部分经历作为基础构建未来生活,这好像总有点儿不对劲的地方。环境并不决定意义,我们自己决定从中解读出什么意义。

这段话,在我看来是阿德勒心理学个体心理学最精髓的地方。


有很多人挣扎于过去的不幸中,拒绝做出任何改变,或许过去的原生家庭影响确实给他们以伤害以及非常规的教育,这有很多原因,取决于父母自身的成熟程度,还有许多偶然的环境因素。确实造成了很多孩子的不幸。(我想没有完美的原生家庭影响,但人格独立父母的子女会受到更好的教育,有更好的原生家庭影响帮助他们成长,父母的人格才是孩子的起跑线)


没错,你曾经确实受了委屈,你的父母欠你一个对不起,但你已成年,若是你永远困在过去的不幸与悲惨遭遇中不能自拔,你毁掉的将会是自己的人生,旁人可以向你投来同情的目光,但不能帮助你走上幸福的人生。


其实在我们的大环境影响下,第二种人或许是最多的, 我想这是缺少对他人关怀的后果,别人的生死痛苦与我无关,当然对于自己的孩子,很多的父母自然是想要为他们准备最好的,不想让他们重复自己的不幸,但很可惜,我们的社会,大环境过分强调了物质的重要,而忽略了精神上的抚慰和人格上的教育。


所以才会拼命的加班赚钱,而缺少了对子女的陪伴教育,更加剧了企图以财富弥补陪伴的缺憾,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一代越来越少生育,除了物质上的门槛越来越高,巨大的压力下,年轻一代如果感受不到生活的幸福,又怎么可能体会到生育的意义。


所以我看来拒绝生育的年轻夫妇其实处在文中第二种人向第一种人的进步路上,有很多人最终迫于父母与周围世界的压力,妥协,在尚没有思考好自己的人生下、没有获得足够多对生活的幸福体会下仓促生育,于是又是一个循环,很多父母希望和孩子共同成长,这是肯定的,没有完美的父母,但也绝对存在成为父母的基准线,至少要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热情,才不会把对世界的抱怨与悲观传递给孩子。


读过我文章的朋友应该会有印象,我自诩为从不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的人。现实生活中我也确实是这样要求自己的。所以我强迫自己具备更多的勇气拒绝妥协。


经历了国内近二十年的教育,回顾过往,我认为我所经历的缺少人文关怀、不注重个体个性成长的教育是失败的,所以我绝不能允许它在我的后代身上再次重演,那个时候悲观的我对自己的教育也是没有信心的,甚至我都还未曾体会过生命的幸福感。


现在我已经做好了充足为人父的准备,我也渴望用自己的心智赋予后代的挑战,但渐渐对一切事物淡然处之的我,现在已经对任何人都没有了曾经的迫切需求。所有的事物的发生必然有他的用意,就看你如何解读了。



第二种导致曲解生命意义的情况,就是对儿童的宠溺。被宠溺的儿童学会了认为自己的愿望必须被当作法律对待。他们无须努力提高,就有权与众不同,一般认为自己的地位与生俱来。所以,当他进入新环境,不再是众人关注的焦点,大家不再认为必须首先照顾他的感受,他就会很失望,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他只学会了索要,不懂得给予,从没学会如何应对问题。人们一直顺着他,所以他无法独立存在,不知道自己能为自己做什么。他只关心自己,没学会合作的必要和益处。一遇到困难,他们唯一的应对模式就是依靠别人。他们还觉得,如果能重新获得地位,迫使别人认可自己的特殊性,有权随心所欲,这样且只有这样,他的情况就能改善。

这段话,应该是我在进入研究生阶段学前之前的整个心路历程了。


我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在溺爱下长大的,直到我开始对自己个性的形成原因感兴趣,翻阅了很多书籍,发现我的成长经历确实符合溺爱下长大的孩子。


我并不是独生子,作为次子,确实形成了次子天生的革命与反抗精神。但又由于与大哥的年龄相差悬殊,所以在大哥离开求学后,我被倾注了所有的爱,尤其是夫妻关系不和睦下来自母亲的溺爱。


这样的成长经历在我这一代人中太过常见,那是一胎政策下的八十年代,又以经济条件不错的家庭中常见,而如今这一代人已经生育子女,如果为人父母前没有探究自己的人格缺陷,试图学习解决心理问题,我想这个打击对整个社会大环境都是巨大的。


回到我自己,大学是我开始发现自己已经不再是人群的焦点的阶段,认识到自己的普通,自然是被失落所包围。也曾试着用过非常规方式企图重新获得地位和特殊性。


我们这个大环境广泛存在的丧偶教育更是溺爱环境的温床,太多的家长,尤其是妻子因为和丈夫的感情欠佳,而将所有的爱全部倾注在孩子,尤其是异性的儿子身上,将之视为自己的未来和幸福所在,是非常可怕的。


打开我的朋友圈,这样的情况简直是比比皆是,人生的道理,一个都不能被落下的,落下任何一个都会造成人生的悲剧,尤其是脱离原生家庭影响,勇敢做自己的人格教育。


因为可以肯定的是,如果父母没有冲破一切世俗的约束,成功为自己而活,那他的孩子大概率得不到这样的人生教育。


第三种最容易导致误解的情况,就是被失落的儿童。他没有学会爱和合作是什么,他对生命的解读中,不包括这些善意的力量。不难理解,一旦遇到生活问题,他就会高估障碍,贬低自己接受他人的善意和帮助去迎接挑战的能力。他发现人们对自己是冷漠的,认为世界会一直这样冷漠下去,他尤其不知道可以通过对他人好去获得情感和尊敬。所以,他会怀疑别人,也无法相信自己。

的确没有任何经历,可以代替全然无私地被爱的感觉。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孩子感受一个"可信任的他人",然后她必须拓阔,加深这种信任感,知道这种信任感囊括孩子的整个环境。如果她没有完成这份第一重要的工作(获得孩子的兴趣、喜爱和合作),孩子就很难发展社会兴趣,很难对他人产生情感。


很幸运,我也经历过完全被忽视的阶段,那个时候父母工作很忙,我每天都被关在家里,和年迈的姥姥在一起,甚至没有外出的机会。


所以上文中的感受,我也完全感同身受,我也接触过一些在极度冷落中长大的朋友,在和他们进行深度过往解读后,确实如我所学的知识一样,对他人没有任何兴趣,但渴望获得他人的关注,甚至使用极端的方式获得他人的关注,最后反而更加不被人接受,于是更难对他人产生情感,进入恶性循环。


阿德勒叙述的第一种情况为人体有缺陷的情况,我并没有完全的体会,但是我在曾经的一场车祸后曾经有致残的恢复期,但幸运的是在车祸前我已慢慢开始塑造了自信的能力,所以我顺利度过了这段身体缺陷的经历,并从自卑过度了超越自身。


对于身体有缺陷的人,我想比常人更困难的可能就是如何树立自信以及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他人了,但若是达到了以上两者,反而可以将身体上的残疾变成人格魅力上无限的光芒了。


这三种情况(身体有缺陷、被宠溺、被忽视)都是巨大的挑战,最容易让人曲解生命的意义。处于这三种情况中的儿童几乎无法独自改变他们应对问题的方式,我们必须帮助他们获得更好的意义。如果我们有这方面的眼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真的关心他们,并过了相应的训练),就能够在他们所有的行为中看到他们解读出的意义。


我想我的训练可能就是我解读并突破自己的原生家庭影响和过往经历。


除了三种特殊情况下的童年成长环境,我想对生命的意义解读更多来自于不同成长环境下的塑造出的本文第一段中三种人的思想了:想要为他人避免不幸;自己的过得不好,也不想善待他人;世界有负与我,我做任何事情都应该被谅解。


这三种思想制约着对生命意义的追寻,以我自己的经历来看,三种情况并非不可互换的,因为我在过去的经历中就穿越了三种想法。


在勇气的支配、在自信的支撑、在对自由的向往下去下去闯荡,以开放的心态去拥抱世界和他人,在同理心的作用下为他人着想,我相信、以及坚信,每个人都可以找到自己最宝贵的生命意义。




  • 本章回顾:

生命的意义,是一个太过抽象的课题,尤其是在没有充分的生活经历下更难以思考出准确的答案,甚至,在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下更容易偏离方向。

帮助他人的动力驱动要远远大于利己的渴望。

但最后让你最满意的生命意义,一定是与世界的交互中,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完成自我实现。

要阅读更多,请参与《自卑与超越》第一章:生命的意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