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日文教學/閱讀筆記/電影筆記/臺灣、環遊世界旅遊,歡迎追蹤訂閱分享,一起加入探索生活。

閱讀筆記《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沒有人能免於死亡─這是我們為什麼要學習面對它。

●「死亡是我們人生中無可避免的最後階段,是一種自然法則。我確定學生們藉由學習死亡,能深刻領悟生命的可貴,懂得反思周遭事物,成長為有品格的文明之人。」


●死亡是個難以啟齒的討論主題。許多人認為死亡學(thanatology)就是在談論死因、死亡條件和死後的世界,但是,比起傳統的死亡學,我試著透過這本書,以法醫學者的職業眼光去談論死亡。

死亡是人生的最後過程,但是我們極少去思索死亡,就算無意提起,往往也加以迴避。再者,現代社會或有意或無意地把死亡的信息和我們的生活隔絕,拒絕我們進一步接觸死亡的真實面貌。因此,未曾思索過死亡的我們,只是日復一日地活著,容易受到一時的安慰和慰勞迷惑。

儘管死亡是人生的終點,但死亡同樣伴隨著一絲希望。我們會努力地走向人生目的地,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假若我們不思索死亡議題,只是一味迴避,那麼我們將不知道何處才是人生的終點。

而當死亡真的到來之時,我們只能受悲慘和悲傷的心情所羈絆,喪失替人生做美麗收尾的機會,對他人的死亡也會變得麻木和漠不關心。


●辛辛苦苦考取醫學院,不久後要畢業的兒子沒頭沒腦地說要成為法醫,我的父母沉默好一陣子才問我:「法醫具體工作內容是什麼?」我答道:「簡單來說,就是解剖屍體。」想當然耳,一定會被反對,為什麼放著舒服的路不走,要走奇怪的路?要是喜歡困難的路,寧可選要動手術的科。之後,我花了大半天的功夫,半真半假地解釋何謂法醫,當上法醫的未來有多麼風光燦爛,勉強獲得父母首肯。

我好不容易走上法醫之路。不過,法醫不是多麼光鮮亮麗的職業,當法醫不會變富有,也不會提高社會地位及聲望。再說,法醫最常打交道的人是死者,當然也得不到患者的尊敬或感激。非常遺憾地,死者不能親自與我交談,我於他們,不過是人生最後一幕黯淡登場的配角演員。

即便如此,我聽完那堂與死亡相關的課,選擇走上法醫之路後,並沒有因為自己選擇的路而後悔過。法醫是我的終生志業,我堅信不疑。因為比起光鮮亮麗的明星,我更期望自己成為曖曖內含光的人。


●因職業之故,我以為自己能比常人心平氣和,以科學的視線去看待死亡。縱使如此,每次面對死亡的時候也免不了百感交集。

在各種死亡中,有悲慘的死亡,有反映人類社會悲劇的死亡,也有讓人懷疑是不是從個人悲劇延伸成社會悲劇的死亡。這本書的宗旨就是希望透過形形色色的死亡,使我們一起面對人生真實面孔。


●死亡種類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自然死,即病死;另一類是外因死,即因外在因素導致的死亡,其中包括死因不明。自然死和病死很容易理解,當醫生說出「過世了」,其診斷出的疾病就是死因,歸類於病死。

那麼,墜落死亡的死亡種類是病死還是外因死?墜落死亡確如大眾所認知,屬於外因死。外因死大致可分為自殺、 他殺和事故死。如何去判斷、歸類死亡種類非常重要。

作為一名從事相關專業領域的法醫學者,我會收到來自各方機關的鑑定委託。其中,最常委託我寫鑑定書的地方是法院,其次是檢方,第三是警方。但是,除了這些地方之外,還有一個心急如焚、委託我鑑定的地方,那就是保險公司。由於關乎保險金給付,保險公司對死亡種類看得很重。


●雖說死是生的相反詞,卻很難說明實際情況或加以舉證。縱使各大宗教或哲學觀點承認靈魂的存在,或藉由肉體和靈魂的離合來詮釋生死。但由於客觀舉證困難,致使熟悉假說與驗證的科學家們有時會產生理解的混亂。

總而言之,我們只知道死不是生,卻證明不了死的實質。以科學觀點來說,包含人類在內,生命體內活細胞的總合才是生的證明,以此類推,死也要經過某些認定標準,才能得出死的證明。死指的是某個瞬間發生的事,是大家習以為常的認知。實際上,將死理解成某一個期間會更恰當。只不過顧及社會及法律認定方便,我們才會將死解釋成「某天某時某分」某個瞬間發生的事。

我們的身體會因應內外在因素,運作應對機制,維持身體動態平衡。可是,假使身體因為某個內外在因素,喪失了維持恆常性的能力,打破動態平衡,生命活動完全靜止,導致不可逆的變化。換言之,身體對刺激的反應或運動弱化,結果代謝機能幾乎停止。這正是個體暫時停止生命反應 (permanent cessation of vital reactions of individual) 的科學解釋。


●您作為一位站在近處,旁觀無數自殺的法醫,有什麼話想對企圖自殺者說嗎?

自殺成為我國嚴重的問題。許多人將自殺當成解決問題的捷徑,誤以為是實踐自我統御的手段之一。可是,擔任多年法醫學者的我一路看來的結論是:自殺解決不了問題,反而會帶給實際關愛卻沒能表達出來的親 友們心理傷害。

此外,還會誘發妄自菲薄、喪失社會歸屬感、自暴自棄和死心與絕望等的情緒問題,不是掌控自我的合理手段。

如果這個當下,有人正企圖尋死,那麼我想說的是,自殺是可以治療的,不是所有問題走上不歸路就能一了百了。

精神疾病和感冒等生理疾病並無二致。只要有適當的治療和他人溫暖的支持,就能康復,所以,我真心希望企圖自殺者能向外求援,不要中斷這段名為生命的珍貴旅程。

我還想告訴大家,我們應該營造正確看待企圖自殺者的社會風氣,扭轉異樣眼光與誤解。他們既不是特別的人,也不是怪人。希望大眾能積極支持將社會資源投入也落實到能抵抗、防止自殺的社會體系中。


●「整理」和「終活」是臨終前有待完成的兩個人生重要課題。整理可分成物質整理和心靈整理。首先,物質整理指的是,無論資產多少,為避免人死後因為遺產鬧得亂哄哄,被繼承人要先預立遺囑給繼承人。

越是有錢的人,死後的分產問題越是嚴重,所以,無論是錢或是其他東西,被繼承人都得事先妥善安排有形資產的傳承歸屬。

其次,心靈整理也是必要的。大多數的人臨終前會產生無止境的孤立感。若能認可死亡,進入接納和昇華的階段當然好,不過,以韓國現實情況來看,大部分的人無法認可即將要死亡的事實,有人一提到死亡就大發脾氣。我想應該也有看著這本談論死亡的書籍,感到悲傷的人吧。

每個人都覺得死亡離自己很遠,可是,明天死或是幾十年後死其實不重要,我們需要的是接納此時此刻我正在走向亡的事實。

由此可見,物質和心理的整理,缺一不可,完成自己的責任、權利和義務,才能安心迎接死亡,韓國經常發生的狀況往往是來不及整理完成就撒手人寰。

因為物質和心靈雙方面都來不及整理完,自然會覺得死亡猝不及防。一直以來,我的故事都由我書寫,從小學到上不上大學都是我自己做的選擇。我創造出了各種人生旅程,一路走到這裡,為什麼我人生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故事不能由我親自收尾,我沒能書寫我人生的最後旁白,交託他人之手完成?不,自己的人生故事一定要由自己收尾。


~柳成昊(유성호)/20年來負責了1500多起屍檢案件,從死者身上學習人生的法醫學者。

~《每週都去看屍體:首爾大學最熱門的死亡學》

~《나는 매주 시체를 보러 간다: 서울대학교 최고의 ‘죽음’ 강의》


#每週都去看屍體

#偶希都理 #偶希都理閱讀筆記

#閱讀筆記 #Reading


【博客來購買《每週都去看屍體》】↓↓

https://easymall.co/2_csE

【金石堂購買《每週都去看屍體》】↓↓

https://easyfun.biz/2wd16


【偶希都理】

名稱取自日文「おひとり」的中文音譯,意指一個人。

分享閱讀筆記/日文教學/電影筆記/環遊世界旅遊,

歡迎訂閱分享,一起探索生活。

【偶希都理~Matters】

https://auth.matters.news/@scart1020

【偶希都理~痞客邦】

https://singletravelersu.pixnet.net/blog

【偶希都理 閱讀筆記~方格子】

https://vocus.cc/ohitori_book/home


【作者~廖慧淑(Su)】

譯者/作家/旅人,

日文翻譯、口譯及寫作經歷超過20年。

透過自遊與工作之便環遊世界三大洋五大洲,

總計造訪過40國n座城市。

 #偶希都理 #廖慧淑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