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雲
慕雲

「孤獨感使人擱淺,連結是救贖,我們都是命運共同體」 閱讀|電影|歷史|語學|生活|流行文化|國際時事 https://ko-fi.com/sarenechan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茶🍵 Patreon, Medium, 方格子同步更新 @sarenechan14

精神病《生還者》的堅韌生命力

《生還者》描繪精神病患者經歷病症的驚濤駭浪,頑強生存掙扎的故事。作者以多年精神健康社工的經驗,加上前記者的健筆,帶出復元人士往往受人忽略的堅毅和優點,以及助人工作上的反思及倡議。無論是想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的朋友,還是助人者或照顧者,甚至是復元人士自身,《生還者》一書都是寶貴的提醒。

《生還者》描繪精神病患者經歷病症的驚濤駭浪,頑強生存掙扎的故事。作者以多年精神健康社工的經驗,加上前記者的健筆,帶出復元人士往往受人忽略的堅毅和優點,以及助人工作上的反思及倡議。無論是想了解更多精神健康的朋友,還是助人者或照顧者,甚至是復元人士自身,《生還者》一書都是寶貴的提醒。

作者壹元坊面書專頁

勇敢追夢的故事

復元人士都要面對家庭、工作、財政壓力等問題,更受到病徵困擾,遭受他人白眼和自我質疑。然而在復元路上,他們不斷展現堅韌的生命力,甚至勇敢追夢,更達成夢想,收穫被他人認定不可能的成就。比如書中敘述一位中年男士阿強的故事,自少已受精神病困擾,長期與毒辣的幻覺搏鬥,加上周遭的冷言冷語,但都堅持完成兩個碩士學位。眼見環境越來越惡劣,阿強更決心到外國工作,得到家人經濟支持及醫生的鼓勵,正努力進修及籌備。

其實病症不過是復元人士的一部分,若然將消滅病徵視為康復的唯一指標,只會抹消復元者的努力,令他們陷入外界批評與自我懷疑,加重身心負擔。接納、理解和鼓勵反而可以讓他們走得更遠更久,阿強的故事就證明了復元者同樣有能力追求想過的生活,絕不遜色於非康復者。

突破病症限制,擁抱公民身份

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不同角色和身份,像是好父母、好伴侶、好子女、好公民等等,復元人士也不例外。書中就講述了阿權的故事,展現復元人士的公民身份。阿權患有廣場恐懼症,身處人多擠迫的場所如商場、公共交通工具,都可能觸發嚴重的驚恐反應,造成呼吸困難、胸腹不適等。礙於身心狀況,阿權縱然關心抗爭運動,卻一直未能親身到現場支持。甚至看到警暴的畫面,都會引致阿權不安崩潰,曾夢見遭警察虐待,街上遇到警察都會膽顫心驚。

反送中抗爭經過三個月後,阿權終於鼓起勇氣,前往大商場,跟現場參與者一同歌唱《願榮光歸香港》。那是阿權第一次親身參與運動,他深受觸動,敬佩香港人堅持。卻遺憾自己「來遲了」,希望能力許可下,可以再次參與。阿權冒著焦慮症復發崩潰的風險,勇敢突破自己的心魔,令人十分感動。他「來遲了」的遺憾,卻教我心疼。相比起不少光說不做的非康復者,阿權的遺憾反而凸顯出公民責任感,亦正是這份責任感,讓他比一般人更掙扎。

復元經歷造就好爸爸

因着病徵影響,不少復元者都需要身邊人照顧。但又有多少人注意到,復元人士都可以擁有照顧者的身份呢?書中就記述了好爸爸阿國的故事。阿國年輕時因父母期望和學業壓力,引發躁鬱症,無力繼續進修,多年來從事草根工作。也正因為自身的經歷,阿國明白孩子愉快成長,比學業成績更加重要。因此,當阿國得知兒子患有專注力缺乏,建議入讀特殊學校,亦豁達面對,並讓憂心忡忡的妻子放鬆。阿國鼓勵兒子開心學習,閒時一起行山和做義工,身教感染到兒子慢慢改變,情緒及行為問題都有所改善。相信阿國的態度,值得怪獸師長學習:揠苗助長只會扼殺生命,春風化雨才會茁壯成長。

接納是真正的藥

失眠是常見都市病,不少復元人士都飽受煎熬,服食安眠藥都未能改善。擔心失眠、迫切想要改善失眠的焦慮,反而加深復元人士困擾,部分更變得依賴酒精,形成惡性循環。為了解決問題,不少醫護和社工都希望他們改變生活習慣,盡量在日間耗盡精力,以做到早睡早起。這些建議聽來十分正路,說不定,我們都曾經對過失眠朋友說類似的話呢。

只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作息規律,許多受失眠困擾的復元人士都習慣、喜愛晚上活動,連上班都會選擇夜班。身為夜貓子,我能明白夜晚的優點:寧靜、舒適、不會有人打擾。其實,種種迫使失眠、晚睡者「正常生活」的壓力,只會令人更難安睡、情緒變得更差。作者就指出,助人者不妨嘗試逆向思考,理解他們的生活作息,鼓勵他們善用晚上時間做想做的事,提升生活滿足感和自我價值,情緒自然就會有所改善。或許正正是這份理解、不強迫別人接受自己的一套,放下固有框架,就是真正助人舒緩精神狀況的藥吧!


一個個綻放着光輝的復元故事,居功至偉的必然是復元者本人,但也不得不提背後默默相伴的助人者。只是,活在波濤洶湧的年代,任何人總會有灰心乏力的時候。尤其是經常看見苦難、應對苦難的助人者,要如何照顧好別人和自己呢?

讀到書中相關的文章<痛 但還是要堅持下去>,不禁感觸:「不忿氣的是,為何在這世上,經歷苦難的總是好人?那些做盡壞事惡事的,卻仍然安然在上位未得報應?」近距離見證苦難,難免傷感、自責、內疚、無力,但也只可面對現實,「別將自己的影響力看得太大,以為自己的大愛,足以改變或影響一切。」

再者,更關鍵的是,整體社會看待精神健康的態度。「而這份愛及接納,單單來自社工或醫護是不足夠的。只有當社會上下都能夠以平常心看待精神健康,明白每個人都可能經歷精神或情緒起伏,不再視之為洪水猛獸,復元人士能夠安然接受輔導治療,情況才可能有所轉變。」

相比起歐美國家,香港對精神健康議題普遍存在輕視及誤解,反倒加劇精神健康危機。前不久看到偶像組合MIRROR的訪問,得知有成員壓力爆煲,但因不想承認自己有問題,抗拒尋求專業人士協助,令人擔憂難過。相較之下,一些國外知名藝人都有定期約見心理輔導的習慣。正正反映香港深受污名化問題影響,不願正視心理健康的需要。要撇除標籤,做彼此心靈的守護者,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願每人都可踏出一小步,改變對精神健康的負面看法吧!

以上只抽取了部分感受較深的篇章,而書中還有很多感動人心、值得思考的故事,有興趣認識精神健康的話,不妨購買支持啊。



如你願意支持我繼續努力,可以請我一杯咖啡☕

https://ko-fi.com/sarenechan

歡迎每月定額支持我的寫作,讓我們在暗夜中互相守望,彼此送光

https://liker.land/sarenechan14/civic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