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鴨的鴨
烤鴨的鴨

新聞編譯起家的文字雜工,台灣國立政治大學/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畢。社畜兼職中泰翻譯,骨子裡是一名蛋餅狂熱信徒。 https://supr.link/Ci1S8

什麼是Chinese?泰國華人與多元的Chinese想像

(编辑过)

Siam is the only country where a Chinese can become king. It is also the only country where he loses his identity. (暹羅是唯一一個Chinese能當上國王的國家,同時也是唯一讓他失去認同的國家。) – 泰國社會評論家Sulak Sivaraksa

大家好我是嬿庭,今年二二八的時候我寫了一篇文章「被封存的中國城記憶:泰國不排華」,@佳禾因此要我來分享關於泰國華人這個主題,但我想自己還不斷在成長吸收吧,對於泰國華人也好,或所謂的排華也好,在這兩個月間我又有了新的想法,希望能藉由這次討論,不只跟大家,也跟寫這篇文章時的自己對話。


Chinese與近代暹羅-泰國

在朱大的第一個學期,我修了由經濟學院老師Lae Dilokvidhyarat開的勞動與產業關係,整學期的課是關於泰國近代勞權和工運的發展,但開啟並貫穿這堂課的是Chinese。暹羅(1939年後才更名為泰國)最早的支薪勞工,最早的資本累積,最早的經商致富,都從Chinese開始。

曼谷是個Chinese的城市,根據法國傳教士的記錄,19世紀初曼谷的Chinese數量甚至超過暹羅本土人,而在曼谷中國城的金佛寺二樓,有個記錄了曼谷Chinese歷史的博物館,除了講述19、20世紀中國城內外Chinese的生活文化之外,博物館不斷在傳達一個重要訊息:「泰王的恩澤讓華人得以在泰國安居樂業」。

為甚麼在Chinese佔人口多數的地方,會有「中國城」?這裡可能要麻煩去看一開始提到之前寫的文章…。而如果對照那篇文章就會發現,這個博物館所呈現的,只是某一部份Chinese的生活,再往裡走兩條街,華僑義德善堂、帕帕查警察局、妓院改建的寺廟,訴說的又是另一群Chinese的故事。


東南亞Chinese為甚麼會說「中文」

來到泰國之前,我遇到的兩位泰文老師都是泰國華裔,現在在台灣教泰文的泰籍老師,能說得上名字的也都是Chinese。在台灣時只覺得華人說中文、到台灣或中國發展再正常不過,一直到開始在這裡學習,我才發現好像有哪裡不對。

我們現在默認的中文是北方普通話(Mandarin),一個只會說潮州話、閩南話或是客家話的人,應該不會有人說他「會說中文」吧?在19世紀要找到會說「中文」的人,連在中國都很困難了,那麼為甚麼這些在19世紀,甚至更早就離開東南沿海來到東南亞的Chinese群體,會說「中文」,會產生「Chinese要會說『中文』」的意識,以及為甚麼在過去的原鄉認同之外,開始出現了Chinese認同?

我想這個問題比「台灣人為甚麼會說普通話」更加微妙,在一個不是由黨國體系告訴你自己是「中國人」而不是潮汕人/閩南人/客家人/海南人,或由教育體系要求你說普通話,不能說方言的環境,是甚麼讓這些Chinese有了做為Chinese,要會說Mandarin的意識?(當然在這邊先不討論中國崛起後的現實利益因素XD)

這學期開設東南亞民族政治的Wassana Wongsurawat老師,是研究泰國華人史有名的學者,她在課堂上請到了A History of the Thai-Chinese的作者,Primpraphai Bisalputra和Jeffery Sng為我們簡介從阿瑜陀耶時期到曼谷王朝初期的泰國華人政治。被我問及做為一個東南亞的Chinese對Mandarin Chinese有何看法時,Primpraphai回答:

Everyone speaks Mandarin, for me, it’s like everyone’s having McDonald’s. (所有人都說普通話,這對我而言就像所有人都在吃麥當勞一樣。)

東南亞的Chinese教育系統原是使用原鄉方言授課,然而在中華民族做為一個國族的建構過程中,不論是清廷保守派、康有為的立憲派,還是孫中山的革命派,都在尋求海外Chinese支持的同時,以推廣Mandarin的方式建立Chinese認同。而潮州話、客家話和福建話等,也都被打入了方言的位置。對此Primpraphai這麼說:

No matter it is Teochew, Hakka, or Hokkien…, I would like to see these as languages rather than just dialects. It is not only something about culture, it’s livelihood, and the network behind it. (不管是潮州話、客家話或福建話,我認為這些「語言」不只是「方言」,語言所乘載的並不只是文化,還有人們的生活百態及背後的社會網絡。)

在中國和暹羅都尚未進行國族建構、形成民族國家前,雙方並沒有外交關係建立,此時東南沿海的Chinese只要在非官方准許下離開中國來到東南亞都屬非法,且不會有外交機構保護的。

即便如此,大批大批的福建人/潮州人/客家人依然前往東南亞謀生,依原鄉認同,而非以作為Chinese的認同而群居著,對他們而言,這些漂泊的記憶、作為苦力的記憶、必須倚靠同鄉秘密社會才能確保自身安全的記憶,是Mandarin可以代言的嗎?


Chinese到底是甚麼

Primpraphai Bisalputra和Jeffery Sng是一對夫婦,太太Primpraphai是Thai-Chinese,而先生Jeffery則是Chinese-Singaporean。當時課堂上有個中國同學向Jeffery這麼提問:You have the blood of Chinese. How do you think about it? Do you want to throw it away? Why do you want to be Singaporean but not Chinese?

通篇使用Chinese這個字到現在,有趣的地方終於出現了XD Chinese這個英文單字的濫用,真的造成了我們班許多同學──不只是中國同學,緬甸同學覺得更痛苦──的混亂。

為甚麼有些Chinese明明是Chinese,卻是Singaporean而不是Chinese?!

為甚麼泰國一堆人明明是Chinese卻不學Chinese language?

為甚麼印尼排華的時候,China政府派船去接印尼的Chinese,結果他們只相信Taiwan政府不相信China政府?他們明明是Chinese!

為甚麼Taiwan people明明是Chinese,又不能接受自己被叫Chinese?!

以上對話都是真實在我們班上出現,我想這樣的對話除了反映人們深陷於國族的框架,也反映了Chinese這個字的使用問題…,Chinese究竟是華人、中國人,還是漢人;而中文所指的又是甚麼…。這些問題實在太複雜,(也讓我想到年初關於反離散轟轟烈烈的討論),希望可以看看一些專業的想法>______<


排華真的是族群問題?

寫「被封存的中國城記憶」時,我的副標題是「泰國不排華」,當時的我或多或少想透過這句話暗指「泰國其實也有過排華」,然而這個「排華」真的是「排華」嗎?誰可以代表「華」呢?當我們把這些排華事件視為族群問題時,是不是已經將族群因素置於時代背景下的階級和宗教衝突之前,優先考量了呢?會不會其實這些,都只是民族國家追求「現代化」及「理想的國族」之下的悲劇?而癥結點其實,是人與國族、人與民族國家之間的關係?

泰國華人不只在泰國,也在中國的國族建構中,失去自己的認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