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n
ken

被滥用和误用的“鸡蛋和高墙”理论

在一堵坚硬的高墙和一只撞向它的蛋之间,我会永远站在蛋这一边。——村上春树

关注香港事件的人都听过这种论调,而且在网络上越来越多,已经变成了某种程度的政治正确

这种话听起来还挺有同理心和大爱精神。但是,同理心和大爱精神并不能证明这个想法就是合理的。

实际上,这句话已经被滥用和误用过头了。


众所周知,评价任何一句话,都要回到原来的语境和原文中去。

这句话出自村上春树去耶路撒冷接受文学奖的演讲词,原文有点长我就不放了,随手可查:http://www.lifeweek.com.cn/2013/0618/41129.shtml

主要是这一段:

有一句话请允许我说出来,一句个人性质的话。这句话在我写小说时总在我脑袋里挥之不去。它并非写在纸上贴在墙壁,而是刻于我的脑壁。那是这样一句话:
假如这里有坚固的高墙和撞墙破碎的鸡蛋,我总是站在鸡蛋一边。
是的,无论高墙多么正确和鸡蛋多么错误,我也还是站在鸡蛋一边。正确不正确是由别人决定的,或是由时间和历史决定的。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那么,这一隐喻到底意味什么呢?在某种情况下它是简单明了的。轰炸机、坦克、火箭、白燐弹、机关枪是坚硬的高墙。被其摧毁、烧毁、击穿的非武装平民是鸡蛋。这是这一隐喻的一个含义。

可以看到,村上春树对这句话的证明,只是给出了一个反问的理由:

假如小说家站在高墙一边写作--不管出于何种理由--那个作家又有多大价值呢?

这个命题,包含了两层重要意思。

(1)当站在高墙的一方,如果写作的是作家,那么这个作家和作品的价值就不大。

从作品的角度来看,这句话或许有一定道理,因为整个小说可能失去了冲突,很难演化出跌宕起伏的情节。而从作家的角度来看,村上春树只是认为为高墙写作没有吸引力,这是个人的主观价值取向问题,见仁见智。这句话真正的问题在于第二点。

(2)这个命题描述的对象是小说家(如村上春树), 这是最重要的限定范围

也就是说,村上春树这个命题就算是真理,也只是适用于“小说家”这个对象。

但是,这句话已经远远脱离了原来的适用范围。我们看到的是:

(A)当一个人拿不出更多的逻辑和论据后,就会掏出这句话,宣传自己为鸡蛋,要求大家无论如何都要站在鸡蛋一起。

(B)当遇到双方冲突时,因为是其中有一方是鸡蛋,所以我要站在一起。

实际上,A点是强盗逻辑,B点则反映了双标的虚伪。

对于A点,就是“我弱我有理”的变体。我很弱,所以我是对的。

熊孩子打烂了一个名贵花瓶,父母站出来说:“他还只是个孩子,放过他吧。”

学生烧毁了自己的学校,打伤了无辜人群,“但他只是个孩子啊。”

这不就是自证为鸡蛋的逻辑么?可怜之人,往往有可恨之处。

对于B点,为什么虚伪?

本拉登等人面对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组织人手、挟持飞机、撞向了世贸大厦,这是一个典型的鸡蛋撞向高墙的案例。

但我没看到村上春树等人跳出来,站在“鸡蛋”的一旁,并且指责“高墙”。

世界上鸡蛋那么多,你只看到和选择了你喜欢的那些鸡蛋。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