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liya
saliya

凡有所相,皆为虚妄。

比起一群人的狂欢,我更爱一个人远走他乡

删掉了微博、QQ,每天无意义地点开太多次,是为了获取什么呢?

你谈起自己跟自己的矛盾时,太难回答了,所有选择没有标准答案。

抛硬币的时候,你能听见自己的心。

一闲下来,偶尔我还是会获得很多的恐惧。可忙起来,这些恐惧无法追上我。

《太傻天书》里有一段话“当一个人陷入比较、怀疑、追逐、批判,还有得失的恐惧的时候,他的麻烦就是无穷无尽。”“如果你是在未知的未来的恐惧下去追寻,你会什么都找不到,只会找到束缚和更多的恐惧。”

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经常会问自己:我到底要什么?

停顿思考了很久,给我爸打钱去了,让他替我存着我的出国备用金。

比起一群人的狂欢,我更爱一个人远走他乡。

听着同事们的谈论,那些所谓的恨,传递着民族主义的情绪,我低下头闭口不言,我越来越不喜欢这里。

我最近会被自己无意识的话语震撼到,室友去楼下取外卖,她问我需要带什么饮料,我说“小罐的蜜桃“,她提起有那种大瓶的要不要?

“多少钱”,当下立马意识到这句话太过世俗,一瓶饮料而已,能值多少钱?后来我立即补上“口味一样吗?”

“是蜜桃乌龙口味的。”

“都买吧。”

近来,我越来越能察觉到一些“无意识”的话,不是来自大脑的,也不是来自我的内心。

“威廉·欧文在他的书《欲望:为什么我们想要那些我们想要的》里写道:“类似于此的实验表明,我们的决定并非产生于意识或理性。恰恰相反,它们生成于我们无意识的心智,当它们上升到意识层面时,我们就据为己有,认为是自己产生的。”

“零状态下无物存在,无问题存在,更无意图存在。”

关闭朋友圈,等于关闭自己的内心,不打算对谁敞开。这是一种自闭,更是一种对自我的珍惜,不期待任何人、不打算迎合任何人。

网络时代,任何的话语都在被审视,自我的和他人的,都无所逃离,没有漏网之鱼。

和他人、与过往、未来的自己,对一件事情理解不同步,以前对人与人的关系专注过多、期待过多,最终只落下失望失落的后果。

昏昏睡睡,最近热爱做的事情是在b站看live,蓝牙耳机的音效刷新了音乐的美妙,24岁送给自己的生日礼物,是那么值得。把钱花在重要的事情上,花钱真快乐。我积极缓存那些震撼的音乐,将之视作伤心的自留之地。分享,是为了什么呢?于我而言是为了求得理解。但是,我现在什么都不想要了。期待是因为缺乏,终于,我,不期待别人的理解与共鸣。

什么对我来说很重要,是自我的成长,是一次次智识的飞越。当我这样想时,这件事也成为我的障碍;当我这样想时,便默认了对智识停留原地的不满足。

近期变化:我终于不那么好奇别人的生活了,我不想摊开自己,让别人观看了。

将以前自己写的这段话作为结尾,“偶尔的,我觉得自己是那种可以孤独终老下去的人。想去一个深爱的城市生活,然后成为音讯全无、自得自乐的人,安安静静地活到自己消失殆尽之时,这是我内心很真实又非常渴望的状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