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報告
大慧報告

佛法分享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23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23

經文: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統領諸天,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


此為觀世音菩薩示現為帝釋天,教化想成為天主的眾生,為其說法,使他們都能成就,滿足願望。

「若諸眾生,欲為天主」,如果有一類的眾生,指的是人道、四天王天和忉利天人等,如果想要成為天主,也就是忉利天王。「統領諸天」,這是指統領地居天,包含橫向的三十三天,以及縱向往下的四天王天;往上的諸天,在虛空中是空居天,福報更大,不是忉利天的管轄範圍。

忉利天,譯為三十三天,在須彌山頂,為欲界第二重天,中央為天主,即帝釋天,住在喜見城。以橫向來說,四方各有八天,加上中央帝釋天本身,合計為三十三天。帝釋天就好像皇帝,統領著須彌山頂的四方諸侯,以及須彌山腰的四天王天為(欲界第一重天),猶如俗稱的天兵天將,守護天宮。

帝釋,梵名為釋迦提桓因陀羅,簡稱為釋提桓因,意為能天主、能天帝,能夠作為三十三天之主的意思,為佛教重要的護法神,也就是俗稱的天公、玉皇大帝。帝釋天常邀集四方三十二天的領袖,到喜見城外西南角的善法堂開會,討論什麼如法,什麼不如法,商議人間的善惡。

帝釋天與人間的關係最為接近,常常派遣四天王與太子等天人,到人間巡視考察,如果人類作惡多端,不孝父母,不敬師長,不修齋戒,不施貧乏,那麼天人就會憂愁,唯恐天人會減少,阿修羅越來越多。相反的,如果人類可以孝順父母,敬事師長,勤修齋戒,布施貧乏,那麼諸天歡喜,天人增益,阿修羅眾減損。

修德積善的人,諸天便來護持,「日月即清明,星宿有常,風雨順時。」,反之,為非作歹者,諸天生瞋起惱,「四王以聞帝釋及諸天,僉然不悅,善神不復營護之,即令日月無光,星宿失度,風雨違時。」四天王向帝釋天與諸天報告,他們都非常的不高興,不來守護,天災地變頻傳。(引文為《佛說四天王經》)

帝釋天統領諸天之外,也非常關心人間的善惡,人都喜歡拜天公,祈求上蒼保佑,但根本之道,其實不在於準備多少供品。用再豐盛的珍饈美饌,遠不及斷惡修善,佛說四天王經云:「若持一戒,令五神護之;五戒具者,令二十五神營衛門戶。」能夠清淨持守一條戒,就有五位護法神保衛,能持五戒的話,便有二十五位善神在家門口守衛,這不是更大的利益嗎?一則自己積功累德,二則諸天歡喜護祐,諸惡莫作,眾善奉行,還比較實在一點。

「我於彼前,現帝釋身而為說法,令其成就。」,如果有眾生想要成為統領諸天的天主,只要至誠祈求觀世音菩薩,恭敬禮拜、稱念聖號等,菩薩便會應眾生之求,化現為帝釋身相,來到他的面前,為說上品十善,以及種種善法,如何領導諸天,如何愛護眾生,令其獲得成就忉利天主的願望。

「成就」,有兩層意義,第一是滿足暫時的願望,也就是成就天主;第二是培植究竟的善種,以此善緣,將來可得成就無上菩提,亦即是《維摩詰經》所說的「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同樣是修十善: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貪欲、不瞋恚、不邪見,有三種發心:

1.下品十善心 在行善的時候,突然生起懊悔心,早知道就不要布施了。這種發心的眾生,作善事出發點,只是出於如何勝過他人,表面上有仁義道德,實際上就好像阿修羅那般,爭強鬥勝,不落人後的心態,以此得生於阿修羅道。

2.中品十善心 在行善之後,生起少許後悔的心。這種發心的眾生,念念之間,都非常喜歡世間所有的一切,因此修行五戒,善盡為人的本分,以此得生於人道。

3.上品十善心 上品是指行善前、行善時及行善後,初中後三時,內心都很歡喜,沒有絲毫的懊悔之心。這種發心的眾生,一開始就希望得生天上,以無悔的心來行善布施,收攝六根,不染塵境,修行生天之法,以此得生天道。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