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報告
大慧報告

佛法分享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4

〈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淺說4

經文:

爾時,觀世音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觀世音菩薩從座位上起身,五體投地,禮拜釋尊。人最尊貴之處是頭,最卑下的是腳,以我最尊,敬彼最卑,表示至極的禮敬,因此說頂禮佛足,又作頭面頂禮,此即為身業清淨、身業恭敬。

「而白佛言」,白是表白之意,有話向佛陀說,或請示問題,表明自己的心意,此即為語業清淨、語業恭敬。

身、語業清淨,是由於意業清淨(意業恭敬)使然,內心懷著極大的虔誠與恭敬,方能頂禮、啟白世尊

「世尊」,為佛的十號之一,意即世間所尊重的覺者。

「憶念」,記憶、追憶之意。

「恆何沙」,印度教視恆河為神聖之河,極其崇拜,認為於河水中沐浴,可消除罪業。恆河兩岸人口稠密,經濟繁榮,交通便利,佛陀常在兩岸間遊化說法,河沙極細且多,故佛常以恆河沙比喻難以計算之數。

「劫」,梵與劫波,譯為分別時節,亦即是無法用年、月、日來計算的時間單位,表示極為長遠的時間。

「出現於世」,《法華經‧方便品》云:「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於世。」,又說:「諸佛世尊欲令眾生『開』佛知見、使得清淨故,出現於世。欲『示』眾生、佛之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悟』佛知見故,出現於世。欲令眾生『入』佛知見道故,出現於世。」佛出現於世的一大事因緣,即為令眾生皆得開示悟入佛之知見故。

古觀世音佛亦復如是,往昔因地中,修習耳根圓通,觀察觀世音菩薩的根機,相當適宜此法,是故手把手教導。娑婆世界眾生亦是契合,是故觀世音菩薩廣說修習耳門圓通。

彼佛名觀世音,菩薩亦名觀世音,顯示出德同道合,師資相契。代表觀世音菩薩以師心為己心,以師志為己志,師徒倆同心同德,無論哪一方面,師徒都極其契合。

「菩提」,舊譯為道,新譯為覺。覺有三義:

1.本覺 眾生本具的自性清淨心,即是佛性。眾生本來是佛,只因妄想執著,迷而不覺。

2.始覺 眾生雖迷,無明蒙蔽,然不失本覺,以此始覺智,發菩提心,勤求佛道,透過佛法的薰習,便可逐漸消除妄心,顯現本來面目,逐漸契合於本覺。

3.究竟覺 始覺與本覺合一無二,亦即是成佛,徹底覺悟。

「菩提心」為諸心之王,《大智度論》卷41云:「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我當作佛,是名菩提心。」,菩薩最初皆須發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廣行六度萬行,利樂有情,方能成就佛道。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58云:「忘失菩提心,修諸善根,是為魔業。」,做一切善法功德,必須以菩提心為前提,否則很容易就成為人天福報,依舊是在三界中輪轉,發心不正不純,當然是魔業。

《大乘起信論》說菩薩於信成就之後,發三種心,成就菩提心,論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1.直心 是正直心、無諂曲心。依般若正見,遠離斷常,不著二邊,捨諸戲論。因此說正念真如法,正念相應於無分別心,清楚明白,明念不忘,一切諸法的本性離虛妄而真實,亦即是真如心。

2.深心 是深廣心。菩薩為成就佛道,應當好樂修集一切善法功德,修福修慧,利樂有情,積極熱忱,心無疲厭。

3.大悲心 菩薩對於眾生的苦難,感同身受,心生憐憫,是故起大悲心,拔除眾生生死苦患。

古德以種種義理,說明此三心,正念真如能證法身,修集善法能成報身,拔眾生苦能起化身,具足了此三種發心,即成就無上菩提心。

觀世音菩薩最初因地修行時,於觀世音佛前,發起廣大菩提心。

(未完待續)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