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空
虚空

傳播學在讀,法律雙學位 青少年教育/LGBT/溫和主義/世俗主義 偶爾讀詩

被群体消解的世界 ——记五四一百周年

历史会随着人的消失而湮没,对于大部分人而言,他们获得的历史观是浅薄、寡淡的。从方正的课本里得到的一两句话,再加上老师的只言片语,就变成自己的“历史真相”。他们无法参阅更多的历史资料,在信息发达而又匮乏的网络里搜索时代真相是艰难的。层出不穷的信息难辨真假,赛博时代的便利和悦己感让当代青年深陷其中,“历史使命”早就变成一个古董被尘封起来。泛娱乐化的倾向让青年们变得简单和肤浅,在轻而易举被转移注意力的同时,刻意的忽视一些青年性的东西。

意义的篆刻是由历史书写而成的,是在一个大背景下俯视整个年代总结而成。在这个前提下,过于细小的变化暂时不会影响整体意义,只有一种群体性的行为才起着勾画版图的作用。

当代青年群体的历史刻痕是什么样的?

一:现代青年一览

1.糯米人

糯米人温柔而懦弱,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一定内向而羞于表达,相反,他们有可能是活泼,积极的。在这坚硬的外壳之下包着的是妥协、恐惧、懦弱和沉默。

从大的社会背景来看,他们的存在更多的是以环境为基础做轻微的浮动。在日常生活中多以固定的重复为主,通常是x点一线的生活状态,比如每天三问:

“早上吃什么”

“中午吃什么”

“晚上吃什么”

生活的意义被消散在每天机械化的动作中。他们的内心中不由自主的倾向于简单和普通,拒绝变化和“与众不同”。对新事物、新趋势、新形态不敏感且毫无兴趣,科技、经济、政治都不是他们偏爱且擅长的科目。而对于一些娱乐性话题则具有高度敏感性,熟悉网络词汇,对自媒体设置的传播议题有较大发言性,关注爆款,包括爆款新闻、爆款食物、爆款衣物和爆款文学。

对于其自身来说,一些人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庸碌,而这种认识只是作为一种解释而存在,为的是要引出他们不幸或者相对不幸的经历,以示伤害之深。比如校园暴力、家庭暴力、逝世、父母离异等等。

“我变成这样都是因为……”

“要不是他们,我现在也不会……”

久而久之,他们人为的将这一切联系在一起,只为了解释现状的凄惨。(当然,有一些问题确实是存在直接因果关系)。而这种套路化的解释很快就变成一种程式,应用在今后所有的事情上。表现在遇事推脱、无法直面问题,拖延等方面。

而另一些尚未意识到这是庸碌的人,将会一直随着大波浪的方向游,慢慢的缩小自己的思维移动空间,直到消失。

2.静好猪(此处的‘猪’没有贬低的意思,仅仅指一种生活状态)

生活本来就是要享受的,这难道不对吗?

不否认人们应该享受生活。相反,“快乐”是最重要的,而这里所说的“快乐”是一种平衡,而非放纵。

物质的发达和商品的流通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较高的生产力也进一步刺激着经济的大泡沫。随着产生了一系列的“网红店”和网红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下,阳光明媚,岁月静好就变得流行起来。

这类人与上文所提的“糯米人”有许多重合之处,比如关注娱乐八卦,固定性重复,无感于整体局势等,不同的是这类人并不用“平庸”或者“无用”形容自己,大大相反,他们的自我画像是作为一种充实与努力的共合体而存在的。这样立起来的画像充满正义感和自豪感,偶尔有的小消极也会很快被下一个即将到来的“努力”所淹没。

而充实和努力如何界定?在这里通常会有一个“打卡”的仪式,再通过向社交网络发布相关图文和位置信息来展现。这样的仪式性大多出现在运动、阅读等积极的行为之中。

食物和游乐也是不可或缺的。除此之外,还有“闲人絮语”,即“碎碎念”,过分强调某一个不必要的要点,纠缠一些时间。

“小清新”和“文艺青年”是最大的构成团体。他们总是执着于一种“快体验”,即一种可度量的、浮于表面的生活感触。对于艺术的量尺来源于复制,而非自我本身,由于没有坚固和带有重量感的思想,他们的存在总是轻飘飘的,这让他们更容易被消解。

如果说第一种人的时间是一大块一大块的被吃掉的话,这种人就是一点点一点点被磨掉的。

3.圣贤

总有人一辈子都待在象牙塔里,并且引以为傲。

这类人喜欢阅读,在享受阅读带来的快感的同时,也等待着外界人的钦羡和赞美。他们喜爱阅读,却更爱阅读带来的荣誉和称赞。

社会对于他们,是“世外污秽”。对于人际关系的不敏感使他们不擅长与人沟通和交流,表现出社交胆小和恐惧。在大型活动上局促不安,无处安放的手不断摩擦裤缝和衣角。

而在讲到自己熟知的内容时,手部动作重复僵化,眼神躲闪羞于对视。

网络上的巨人,现实中的矮子,终年沉浸在自我的世界。

一些人善于思考,有所建树。一些人钻牛角尖,头破血流,一些人不思考,堕入符号的深渊。

4.披头士

激进的社会青年。不一定爱听摇滚,但大多爱吃肉。

对于自己的标签是勇士、侠客和壮士。容易感情用事,欠缺客观性和客观领域的专业知识(如法律,经济等)

在议程设置中,作为“披头士”的受众属于“反受众”类型,对于官方渠道的讯息采取否定的立场,想象力丰富。

这类人通常在学生中最常见,心智极易被蛊惑,缺乏社会实践经验。

5.404

对比上一类人,这类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他们知道自己的诉求,也懂如何去实践他。例如

(404 not found)

二:作为消解意义的一份子,我们上缴的是什么?

  这是时代特征吗?非然。赛博空间的发展赋予世界新的意义,而这个潘多拉盒却有这对人心智致命的毒药——娱乐。

泛娱乐化已经成为一个特征,其中不仅仅局限于娱乐明星,这种“娱乐”更主要指的是一种对符号化的崇拜。在各种元素都被拼接好的前提下,他人通过媒介塑造的人、物、事件都具有一定的阶级代表性。所有的问题都是蒙着一层薄纱,李普曼将其称之为“拟态环境”,就是指大众传播媒介通过新闻选择,对讯息本身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这样的“附环境”不仅会侵蚀当代人,还会缓慢的渗透在每个人生活的空间里,再作为一种“时代特色”被历史记住:

“二十一世纪——消解意义的一百年”

“人们通过不断的革新,终于找到了最完美的打消时间的方法。”

“这种便利带给人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生活方式中,音乐、影视、书籍里都有其影响。”

消解带来了什么呢?

安稳。

不具备思考能力的大脑只会不停的接收讯息,且是来源单一、腔调十足、带有双重意义的信息。经过草草处理之后,这些信息就变成了真相被代入场景。拥有这种处理模式的人群越多,思想(舆论)就越容易被掌握(控制)。某种群体不断的扩大,相对应的其他的群体一定会缩小,在这个不具备平等讨论条件的前提下,只会使雪球越滚越大,到最后人脑如同一个个机器,上什么弦就往哪里动。在这个前提下,一切事情就变得简单了。

在这笔交易中,选择用劳动力交换极乐的人属于多数,这里的劳动力指的是一个人在社会上能取得的最大价值,在价值兑换成一般等价物后,分配过程中的很大一部分又会成为极乐的支出,去换取“毒品”。事实上,现代人对于“毒品式娱乐”竟然毫无察觉,究其原因,还是和群体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多数即正义就是恒古不变的真理,人们惧怕于失去社交,失去群体依靠,所以从众就是最好的选择。

人们上缴了生命,却换来了花生油一样的待遇。

此处需要说明的是,我并非想要教人们远离群体,独而聚居。人类需要群体,需要得到外部的认同,更需要团队协作。良性的群体有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小圈子主义”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加速获得力和理解力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找到两者之间的平衡,学会跳脱。上帝视角是检验自身和周围最好的办法,只有在第三人视角,人们才能更清晰的看到事物的全貌。

青年人,不应该被群体癔症缠绕一生,更不应该被时代工具所牵绊。血液中的活力若一直流连于精致的景观中,很快会进入由强权定制的迷宫之中。这就像走进一种“迷失域”,人同死尸,只能等待被噬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