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n
Sean

覺知與感受生活。 產品經理 - Fintech / 區塊鏈。追尋意義、創造與分享平衡專業與生活的內容 部落格:https://seanhsu.space 訂閱電子報:https://reurl.cc/V15Nyb

現代社會的我們對於自己「主體性問題」的焦慮

一個所有現代人都無法回答的問題。工業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已經非常習慣每個問題都可以去找到答案。在學校我們尋找標準答案、在沒有標準答案的職場或社會,我們想盡辦法用理性與專業尋求可能的答案。然而仍然有一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的現代人都答不上來的,至少我是答不上來,不過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嘗試。這個問題就是「主體性問題」,亦即:我為何存在?我的存在合理嗎?有意義嗎?為什麼?
Photo by Niklas Hamann on Unsplash

一個所有現代人都無法回答的問題。

工業化的現代社會,我們已經非常習慣每個問題都可以去找到答案。在學校我們尋找標準答案、在沒有標準答案的職場或社會,我們想盡辦法用理性與專業尋求可能的答案。然而仍然有一個問題可以說是所有的現代人都答不上來的,至少我是答不上來,不過我想分享一些自己的嘗試。

這個問題就是「主體性問題」,亦即:我為何存在?我的存在合理嗎?有意義嗎?為什麼?

那又如何?

或許有些人覺得這個問題不值得重視,又或著它聽起來實在是太虛了,跟自己的生活一點關係都沒有,而所謂主體性問題純粹只是哲學家想太多而意淫出來的問題。

真的是這樣嗎?你可以仔細想想在你的生活中是否有類似以下的 moment:

閱讀 Peter Su 之類的雞湯書籍

藉由他人的論述來試著找到自己的獨特性,而這些論述是不具任何實指內容的,也就是怎麼講都可以通(一如,如果可以簡單,誰想要複雜,之類的廢話),也因此可以輕鬆套用到每個人身上。

時常不知道有什麼有趣的,一閒下來就狂滑 Instagram 或追劇看影片(玩手遊也是)

對生活沒有實感,因此借用能夠快速滿足的科技與娛樂來填補時間。我自己也最常落入這樣的空虛陷阱。

突然感受到人生非常的空虛

當能夠使用的科技與娛樂都填補不了無聊、且感到自己對社會毫無影響力時,心理愈發空虛。

最常消解壓力的方式就是吃美食跟拍網美照打卡

因為不知道其他有意義的事情,所以選擇去做大家都在做的事,來感受一種集體的安心狀態。

就算你真的對生活超有動力,幾乎沒有或鮮少遇上上述的情境,但或許你也發現,這卻是社會上大部分人們的生活樣貌。從這可以看出,主體性問題確實大量存在於社會中。

為什麼這個問題在現代社會如此讓人焦慮?

過去的人就不對此感到如此焦慮了?

確實比較少,至少並不普遍。因為過去僅僅只是要拼命生存,就需要耗費人們大量的時間。工業革命後誕生的資產階級與資本主義,才大大地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樣貌,直到現在這個樣子。這也是為什麼存在性焦慮不會發生在販夫走卒的階級之中、高度先進的國家反而有很高的自殺率。

另一個原因是,過去人們信奉著單一的神聖價值,比方說宗教、婚姻、國家民族主義等,並為此竭盡全力的奉獻,屆此感受到意義與充實。

虛無主義

走向現代的過程中,過去的單一神聖價值背打破,人們雖不再相信單一的信條,我們大量依賴理性的指引,感覺上我們什麼都可以去相信了、去嘗試了,但嘗試的盡頭還是讓人手足無措。這同時也帶來巨大的空虛。虛無主義變成了人們心中空缺的那塊-對事物不感興趣、對生活不滿、無聊。

同時,因為好像什麼都可以相信了,過去固有的價值體系也被打破,沒有高低、大小、好壞等等,結構不再存在,一切新的價值走向解構與流動。所有經典都不具神聖價值,例如 100 年前女人不行合法工作;現在絕大多數的同性戀還無法結婚,這會隨著時間推進逐漸改變,而活在現代的我們則是得持續適應與參與這個妥協與商討的過程,不斷去尋找自己該相信的價值。

克服巨大的焦慮吧!

主體性問題、現代性問題,內容過於龐大且複雜,學者與思想家們早已有過許多充滿意義的討論,如果你也認為這個問題很重要,推薦閱讀安東尼吉登斯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而這個意義模糊的時代,讓個人對社會、商業的看法產生非常多焦慮、矛盾與衝突。因此,看清楚現代性問題,我們可以穿越龐雜的迷霧,去解釋對這些問題的本質,並指導我們如何生活。

你也可以說,在科技越加發達的往後,人類的敵人已經不會再是戰爭、疾病、饑荒,而是「虛無」、「無聊」、「缺乏意義感」這也是為什麼理解自己的主體性問題如此重要。

與現代性的焦慮共處,絕對是一輩子的課題,你並不會從單純的填滿自己的時間或尋求制式答案中得到滿足,但從看清這些問題,仍然有幾件事情是我們能夠在現代社會努力去實踐的。

努力尋找建構自己的方式

建構自己的方式,白話一點來解釋就是找到自己生活的目標與意義。上述提過,過去的單一價值被打破時,思想家們已經努力想要找到某種價值,例如在哲學家在尼采看來,他透過「上帝已死」的論述,顯然已經看透了神聖價值被解構後人們對於信仰/信念空虛的問題,同時間他也提出了自己的解方,例如在著作《人性的、太人性的》所提到:

一個人一生中必須擁有一種東西,不是一種身心輕鬆的感覺,就是一種通過藝術和知識變輕鬆的感覺。

就是透過某種個人的意志,對身心、藝術、知識追求,來找到新的價值。我過去也分享過閱讀特里·伊格爾頓(Terry Eagleton)所著的《人生的意義》的感想-追求這些價值的過程中,很可能就是價值本身,意思就是,光是想通要追求什麼、如何追求,很有可能就已經達到了建構自己的目的了。

接下來,我想慢慢地書寫自己是如何與現代主體性、矛盾問題相處的內容。為避免篇幅過長與失焦,將分別發佈上來,也期待各位朋友的交流。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