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王子
不小王子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https://taplink.cc/s1101601

讓愛發電計劃 | 從閱讀以及建築找到與文化對話的脈絡

最初想寫部落格的動機很純粹是想把進入社會後的學習以及觀察,變成一份份的小報告,這之間最重要的藉由文字來與自己深度溝通,尋找不同領域、故事之間的連結。所以我的發文計劃相對比較簡單,就是在接下來的時間裡,分享至少20篇看到的好書以及看過的有文化的都市設計(商業地產設計、城市規劃)等等,下面這篇就算是未來寫文章的一個範本,有興趣的夥伴再麻煩支持一下啦。

參加日建年度感恩會意外獲得的禮物

大眾運輸導向型發展(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簡稱TOD),是以大眾運輸交通和車站為中心,加上高效、混合的土地利用以互相增加空間價值,如商業、住宅、辦公、酒店等。而評估該設計的好像也有以下幾個面向可以切入,像是環境設計對於行人是否友好;人從交通工具到入口之間的各個通道利用了多少價值;居民出行是否更願意使用大眾運輸等等。

TOD的開發一直被我認為是商業設計上的典範,一個可以複合性利用的空間也往往代表著使用率比較高,而如何讓空間與建築活起來一直都是規劃者追求的終極答案。

從這個角度再思考一個更大的議題,城市對於人類社會的意義。因為我們習以為常而被忽略了,城市不僅是發展文明的基礎,也更是人類彼此直接有更大連結的載體(只是現在這個世界有了更大的載體,網路)。從這個基礎上去挖掘跟觀賞一個城市,也才會看出味道來,去思考它的來世今生,再看看現在的它為什麼會這樣。

會這麼說是因為日本在城市規劃(都市更新)的問題上,一直秉持著這樣的方式,從更大的城市記憶裡是找規劃問題的答案,像是下面提到的案例,二子玉車站一樣。

有了這個意識之後,去看很多城市設計、建築改造就會不自覺的帶了很多的批判,或者說更多的是失望,因為現在城市發展越來越同質化,所追求的設計亮點,也往往剝離了過去的城市記憶,變成西方高大尚形式的(最有名的是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最終建築最多就是讚嘆它的設計怎麼這麼酷,從空間利用的效率,與當地歷史的連結來看則都是缺失了的。

畢爾包的古根漢美術館(畫面取自網路)

這本書是亞洲第一大的日建設計的設計總結,案例有日本、韓國和中國。也不能說它們設計的方式跟理念就能解決城市發展的文化問題,但日本的設計還是在規劃的意圖與責任承擔上領先非常多,像是二子玉川站,一個項目就溝通了三十年,只為了跟當地居民達成共識。這是一般在規劃界裡非常無法想像的,換個層面來說,日本透過建築改造的方式,正在建構新的文化,以人與人不停互動的方式,找到這個區域的記憶並且重新詮釋了它。

這本書的作者,日建設計最讓人印象深刻的也就是他們TOD站城一體化的開發能力,受惠於參與很多日本早期車站開發項目經驗,在車站上蓋的領域裡日建基本上就是祖師級的傳奇。一般地產開發者總是花很多時間討論城市的文化是什麼,但卻很少說文化該怎麼跟城市、居民產生互動。這個概念的差異,直接導致了很多開發最後的成果不盡如人意。這本書收錄了很多TOD案例,包含設計圖以及剖面圖,對於商業資產管理或是設計的人,很適合當作參考資料。就像大學時教授那時候上課說的,每個人都該有的那種類型。

TOD往深了一點來說,要從站城一體化的原點出發,不依賴私有汽車,依公共交通出行為前提而進行的城市開發或沿線開發,在臺灣比較典型的就是火車南港站。因為火車站是天然的人流匯聚中心,商業價值非常高,而日建設計厲害的地方是在完善商業價值之外,也努力建構跟環境的互動關係,除了前面提到的二玉子之外,還有大阪站前的廣場還可以做水上瑜珈等等。

理解人流、文化記憶、建築之間的關係,再去看城市設計就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一方面要看設計者有多大的想像力以及執行力去重塑居民的生活,但另一方面又要考察居民的歷史記憶還有語言,這也是會想要把看到的東西紀錄下來的原因,必須記住看到眼前事物背後蘊藏的故事,讓自己同時累積成可以與文化對話的人。

另外紀錄一下被書裡推薦要去看的項目

東京站.丸之內站前廣場

倫敦國王車站十字車站

橫濱皇后廣場

紐約高線公園

世界貿易中心車站

釜山車站前的100個公共廣場

書名 #站城一体开发TOD46的魅力
出版社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作者 #日建設計

最後希望對文化類型有興趣的人,可以支持我一下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