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小王子
不小王子

閱讀時喜歡拆解書的含意,有時候會扭曲原意,有時候會借題發揮;生活時喜歡探索社會的邊界,有時候會充滿興奮,有時候會充滿無奈。希望在這裡找一個歸宿,一起聊聊書聊聊天 https://taplink.cc/s1101601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越強大的媒體,越無知的公民

(编辑过)

現在這個時代,討論媒體的影響力是一個很有趣的議題,因為媒體已經與過去十年發生了很大的改變,最直觀的是報紙業、電視媒體、廣播行業漸漸衰弱,取而代之的是自媒體、網路媒體興起,"微權力"的新媒體更是不斷冒出頭,在網路上每個人一定都可以找到與自己理念相近的平台,甚至自己就是這樣的傳播平台。

但這本書依然有借鑒意義,因為掌握話語權是權力的象徵,尤其是不論哪裡的菁英階層想盡辦法的要掌握與論,因為輿論既能保護自己,又能創造利益(利益輸送)。而對於普通公民的我們來說,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反思現在所處的社會,是不是也處在被媒體控制之下,但其實這個的問題就是"有",只是接著我們可以問,有什麼樣的方式可以換個角度去看待"真相"?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越強大的媒體,越無知的公民

換個角度說,目前新世代的網路使用者在大眾議題上,因為網路容易凝聚同溫層,反而更容易被操縱,套一句《烏合之眾》的名言:"群體很容易做出劊子手的舉動,同樣也很容易慷慨就義,為每一種信仰的勝利而不惜血流成河"。而在現在,尋找支持者因為網路串聯變得更加容易,我們也才更需要能力判別每個新聞背後的"意圖",以個人層面來說,至少可以讓自己可以更冷靜的看待所謂"重大時刻"。

如果盲目信賴主流媒體,把媒體報導當成事實,那將會比無知更可怕。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最有權力的人也必須善於製造假象(圖片取自 unsplash)

直擊媒體

媒體的意義很廣泛,可以說只要是有資訊中介的平台,都可以在廣泛意義上稱之為媒體,像是新聞、報紙、廣播、有線電視、電影、音樂、書籍、網路、廣告、時尚、教育。在我們的生活裡,媒體是大部分人理解世界的工具,影響力大大超越了家庭、同儕、宗教,不誇張地說,媒體已經用各種方式滲透進了我們的生活。

直擊」媒體是希望可以反思,長久以來媒體工作者、媒體觀眾所受到的"資本暴力",大部分的媒體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成了營利單位,把獲利放在了首位,而對營利單位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如何擊敗對手掌握更多的觀眾與利益。

在這樣的背景下,如何培養忠實受眾的"引導方式"變成像是技藝般的研究領域,許多媒體為了"獨家"甚至不惜做假新聞,就是為了吸引觀眾。除此之外,媒體追求寡占地位的另一個原因,不只是利益更大化,是越少的"參與者"更容易共享同樣的利益,也更容易在某些標準作法上達成共識,降低其他雜音出現,造成觀眾產生困擾(思考)的可能。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對於知識及化的控制都與財富與權力脫不了關係(圖片取自 unsplash)

在這本書寫成的2010年代,全世界的五大媒體集團分別是美國時代華納、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THE WALT DISNEY COMPANY)、新聞集團、全美娛樂公司、以及美國康卡斯特(COMCAST)。不過又十年過去了,回頭找了下資料,行業也發生了大轉變,如果純從廣告影收來做比較的話,2017年網路已遠遠超越電視,成為全球主要的廣告媒介,Google 與 Facebook 的廣告營收佔了全球媒體廣告營收的 20%,近五年共佔了 64% 的全球廣告費用。

目前的五大媒體集團分別是ALPHABET (Google 母公司)、Facebook、康卡斯特、百度、美國華特迪士尼公司,這幾家成為媒體市場的寡佔,掌控著我們所接收的媒體內容,也可以說這些公司決定了可以看到什麼樣的內容,在什麼樣的地方以什麼樣的方式呈現。某種程度來說,這些媒體單位塑造及訂製了我們的價值觀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關注主流媒體比自己搜尋省力氣很多(圖片取自 unsplash)

大眾媒體的發展史與廣告業的發展密不可分

廣告對於媒體的收入佔有非常大的比例,可以說雖然媒體名義上是服務大眾,但羊毛出在狗身上,由豬買單,反而應該說是媒體拉著大眾為廣告主服務。

廣告主對於媒體有兩方面的影響力。第一,廣告主資金投入的偏好足以改變媒體結構,而廣告主要是關注有消費能力的人(包含消費議題)。第二,廣告主藉由金錢的挹注直接影響媒體的內容,因為他們希望民眾的購買決策更多的是依靠情感而不是理性,所以情境的打造就顯得很重要。

廣告抑制了媒體的多元性,人們很容易忽略他們不只是生財機構,同時也是一種意識性機構,能夠鼓吹或貶抑某種思考方式,像是我們很容易下意識反應大型國際知名品牌的產品,就比本地的商品更為優越。

一個將文化產及資訊視為商品的系統,是否可以滿足民主自治的需求?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廣告崇尚消費主義,因此媒體也必須要崇尚消費主義(圖片取自 unsplash)

文化的商業化,廣告入侵

在我們的生活習慣中,"置入性行銷"可說是習以為常到危險的程度,舉凡網路世界、公共空間它們可說是無所不在,就連嬰兒的奶瓶也印著世界知名的消費品牌。媒體的廣告也藉由明星代言、影視文化等等,定義了人們何謂完美的生活型態(好萊塢是這行的高手),什麼樣的商品跟上了潮流,該買什麼東西才足夠向別人炫耀。

說來有點諷刺,因為"文化"的本質是由我們這些生活在這個空間的人來創造與傳承記憶,但現在卻反了過來,媒體廣告利用社群、自由、愛情的口號為號召,把自己融入人們生活的 "夢想",創造品牌忠誠度,把夢想與商品完美的結合在了一起。

某種層面來說,大眾媒體約束了人們想像的真實能力。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反資本主義者最灰心的是聽到消費者看著知名國際品牌說,沒有別的東西可以買了(圖片取自 unsplash)

媒體與民主,走向街頭的那些事

抗議行動本身是一種溝通方式,但因為大多數這些活動都是被主流媒體傳播,很容發生事實被主流媒體改造,而只有獨立媒體被忽略的反駁。

媒體被期待賦予的另一個功能是報導政治以及跟社群有關的事,不過大部分媒體在報導政治會議時,往往聚焦在場邊的花絮或是名人的個人秀,而不是政策方針與長遠考量,像是最近的美國黑人人權運動事件,引人注目的更多是關於衝突的發生,而不是事件的解決。暴力才會成為新聞的頭版,媒體更多時候只是強化既有的意向、態度及意見。媒體會優先報導眼前的經濟困境,而不是長期的政治或文化意涵。

主流媒體包裝抗議的主題也很有趣,舉例來說「資本主義」與「全球化」就是它們很喜歡拿來混淆的詞語。舉例來說媒體報導:「抗議人士在反"全球化"的口號下遊行,他們抵制世界貿易組織、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於跨國企業的支持」,在這裡如果我們把"全球化"換成"資本主義",或許觀眾會有更多的同情與支持。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政府往往被塑造成私人財產的保護者(圖片取自 unsplash)
討論資本不只關乎經濟,也關乎每個人的生活與政治:當個人的人權對上無法控制的資本自由、民主制度對上企業權力與特權,以及團結社群的價值觀對上完全市場化的社會。

媒體重建秩序的方式是,把焦點從"政治經濟議題"與"生活痛苦"中移開,關注私人財產的的破患與保護。像是媒體報導的套路是先說那些店家遭受破壞(這些店家往往是世界貿易下的得利者),接著相關官員引咎辭職,成為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並扛下導致這起事件商家損失的道義責任,這樣媒體的觀眾就會覺得是官員辦事不利,而不再關注抗議人士所想表達的關鍵議題。

《大媒體的金權遊戲》-抗議過後媒體可能也還會報導一下,這些店家已經整修完畢,重新出清打折,歡迎大家前往購買(圖片取自 unsplash)

媒體與民主

促進社會進步是媒體扮演的角色,藉由這次的分享希望可以傳達一個想法 :對於求知求真的權利,不論是什麼時代與年代,都是不能停下腳步,不然就會像溫水煮青蛙,許多背後的故事,默默被掩蓋在時代的洪流。

這本書並不是要人反抗媒體,而是要知道我們生活的邊界就像有一層"席娜之牆",牆內生活是被選擇過的世界,大部分時間都風平浪靜;而牆外則是有著凶猛可怕的食人巨人,不知道會在什麼時候出現改變自己的三觀。但人類終究還是必須出去,因為有限的認知限制了生活,有限的生活則是近一步的壓抑所剩無幾的認知,最後變成只能固守小世界的舊時代守墓人。

而且真正的民主需要有一群知情的公民,能接收到廣而且多元的資訊及文化,人們才有辦法以自己的方式自由的生活。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