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ylandzheng
Rylandzheng

从高处看我们就像,风中的草。

许知远《青年变革者梁启超》新书发布会 记录&感想

时间:5月25日19:00~21:00

地点:杭州拱墅区大关路乐堤港的“单向空间”书店

分享嘉宾:许知远、成庆、羽戈、张彦武

主持:李蕾


【发布会议程】

19:00-19:10 阿卡贝拉开场表演

19:10-19:15 主持人开场

19:15-19:25 许知远开场朗读

19:25-20:25 嘉宾对谈

20:25-20:55 读者提问互动环节

20:55后  签售环节    

现场图 photo by me


【分享内容】

:当初刚入新闻业—对梁的印象:superstar

这次尝试转型写作,是为了感受时代的转换—晚清民国的时代变迁,梁是key character


何谓历史的真实,希望各位通过此书看到的是一种史料的画卷(回应同台的老师质疑史料真实性的问题),想表现出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而不仅仅局于梁启超


成庆:当代的年轻人缺乏将热情转化为行动力的条件

“想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变得十分模糊(对于90、00后来说)

现在人过于迷恋未来,不太关注过去

康有为思想体系较为复杂 佛学思想

许这种不严谨的史学写作具有意义,因为许作为文化名人,他对公众能起到“唤醒”的作用,而从社会价值上来说,这从某种意义上大于史实、真相的力量

如今,杭州正在成为江浙的思想中心(我存疑)


羽戈:许这样记者出身的作者从事史学著作的写作,长短处体现为:

长处--视野、叙事、信息搜集&整合

短处--史料的考证、深度

研究康有为的三本著作:

1.  康有为《我史》

2.  康有为女儿编的《戊戌奏宝》(音,不准)

3.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三本著作中都有相当多的史实失准(eg:光绪没有收到康有为递奏,遑论感慨)因此说我们曾经以为的信史,也未必靠得住(意为让同评的教授不用过多的计较许该书中史实的失准之处)


张彦武:为什么这些年策划这么多传记—

好的传记要有两个基本元素:

1.  史料上有突破;

2.  对史料有吸收、转化,理论上有新的解读


【我的感受】

新书发布会整体观感一般。

许知远:符合我近几年来的观感—总的来说是在退步的,文字风格上愈发闭塞(最终定型于09年的《极权的诱惑》,风格形成于ft中文的“中国纪事”专栏)基本上翻来覆去就是翻译腔的几个现词,观点的洞察力依在,能够挠痒挠到一些问题的痛处,但其语言的繁琐性极大的削弱了这种洞察表达的力度,而且这几年其文章愈发流于情感的抒发,这是为什么?我感觉,是其本身学术素养一般,看过的书很多,但并未记住多少东西,也没搭建多成熟的理论框架,很多东西形成了感性的认识,也能在其独特风格的表述下形成某种吸引人的东西(可能这也是许一直以来让我喜欢的原因),但总体来看还是短于深度的,就像发布会上羽戈对他的评价。

另,许确实不适合公共表达,一是思维发散,二是与其他人相反——他的语言能力是依附于他“洋泾浜”似的文字表达能力上的,因此导致他在说东西的时候老想从那些不适于口说的语料库里翻词出来,估计他在说的时候自己也觉得不合适,所以经常我们能够看到他在镜头前卡壳或者以一种看似是不在乎的方式打马虎眼过去,但这本质上是语言能力的问题,最可怕的是他可能没发现,或者已经没法儿改过来了。


主持人李蕾是一个典型的俄国十二月党人沙龙上的女主人形象,这种女人看似新潮,但实质上是父权制的女性化身,基本上靠站住几点基本的自由主义立场(也有可能是高知、资本家世家出身),再拉拢拉拢自由主义这一派的元老(开场介绍场下嘉宾时,对资中筠的女儿那副谄媚像,跟坚贞的中共党员见到他们习爹差不多)、新贵(许这样的文化名人),希望从她们嘴里说出点什么真正的货基本是没路的。整场发布会就一直再将许塑造成一个学术明星,一个某种意义上的文化“圣像”,用的话术要么是当代粉圈式的语言,要么是十年前民运分子们吹捧自由主义导师的那种说辞,吃相忒难看,不是我对女性有恶意,但这个主持确实是本场发布会最大的败笔。(开场那句“我是台上坐着的唯一一个女性”十分恶臭,久久回荡耳边,一瓶黄酒下肚都洗涤不掉的反感)


其他几个嘉宾印象都还行,成庆是典型的老知识分子,那句“现在的孩子不想成为历史人物,而想成为某个二次元里的人”有点减分,但总体上还是不错的,可以看到对于当下的时代精神的批判性,并且痛心于他们这辈人年岁老去而并未改变什么(第五个现代化)


羽戈逻辑很清晰,这点上看出是学法律的,并且史学功底很强,对于文献的积累与把握很准,正如会上成庆对他的评价,坐在他身边,感觉他才是个学历史的。


张彦武绝对是有东西的,人比较低调,近几年出了几本好书,从为数不多的几次发言来看,对于时局是采取一种以赛亚柏林式的态度,就是抢答我的提问时完全答非所问,这个有点无语。


我的问题大概是这样:梁启超不仅仅是传统的士人,它更是一个行动者,他不像是多余的人(罗亭,冈查洛夫),而像是中国的「十二月党人」,虽然几十年里思想范式有过更迭转向,但从办《时务报》到为戊戌变法奔走,再到亡命东瀛创立《新民丛报》等等,他一直没有停止将理念转化为行动。我们现在更多的关注他的理念,或者方法论上的东西,但我很好奇,梁出众的行动力对于当代的知识分子,抑或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有怎样的启示?

许听问题的时候很投入,但最后把问题让出去了,其他几个人答非所问,有点失望,可能是时间太紧,抑或是公共场合可能会有些敏感,但能够明显感到的是,许随着这几年事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公众面前愈发的呈现为了向罗振宇、马东那样的“文化商人”品性,虽然卖弄的是“反消费主义”、“反盲从”等等的人设,但实质上跟罗、马的区别就好比上一个十年郭韩的差别一样,在这点上高晓松会好一些,可能是因为“天生贵族”吧,但到头来也需要喊杰克马爹地,共和国文化圈谁也别看不起谁,到头来都是一个父亲。


Ø 附嘉宾背景资料:

1.   成庆:上海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曾投入研究中国近代政治思想史,近年主要关注近代佛教思想史与明清禅宗史,并且关注佛学通识教育,长期举办公益性佛学课程与佛教文化讲座。

2.   羽戈:青年学者、作家。皖北人,生于 1982 年,2004 年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法学院。致力于政治学与中国近代史研究。撰有《从黄昏起飞》《穿越午夜之门:影像里的爱欲与正义》《百年孤影》《酒罢问君三语》《少年游》《岂有文章觉天下》《帝王学的迷津:杨度与近代中国》《鹅城人物志》《不为什么而读书》《激进之踵:戊戌变法反思录》等。

3.   张彦武:笔名“燕舞”,资深媒体人,香港城市大学媒体与传播系访问学者(2013)。著有深度访谈、长篇述评合集《见解》(2012),代表性论文有《怀有同样心愿的人无别离——对 1949 年前后那一代留法艺术家的考察和怀念,以吴冠中为中心》;第二部海外学人访谈录即将出版。


近年业余策划有《沈从文的后半生》《梁思成和他的时代》《知识分子的笔墨事功》与《林语堂传:中国文化重生之道》《在城望乡:理解真实中国》等书。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