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國威
鄭國威

從臉書的馬克看角色原型塑造

最近對故事中的12種角色原型很感興趣,跟我一樣原本不太熟悉這概念的朋友可以看這份簡報:https://www.slideshare.net/EmilyBennett/archetype-overview-from-the-hero-and-the-outlaw

特別是最近看到 Facebook 的馬克老闆動作頻頻,總覺得他後面的公關公司是按著角色原型在幫他設計對應方式。

就我的觀察,馬克過去扮演過其他 10 種角色,刻意避開「統治者」(The Ruler) 與「無辜者」(The Innocent)。因為前者的角色會吸引其他人扮演起「英雄」(The Hero) 跟「反叛者」 (The Outlaw),而馬克過去就是靠著成功把對手放在「統治者」,讓自己扮演這兩個角色而突出的。

如今風水輪流轉,馬克被其他人(包括因為臉書而生意難做很久的媒體與覺得他XXX的科技大佬如Elon Musk等)擺放在「統治者」的角色,他也無法迴避得扛起統治者的責任,這麼一來激起更多人想扮演英雄跟反叛者,甚至各種其他角色也都朝反FB的方向搞起事來。例如在世界中心呼叫去中心化的區塊鏈「魔法師」(The Magician)、網癮戒除單位「照顧者」(The Caregiver)、用研究指出FB諸般問題但也僅止於此的科學家「The Sage」,以及像我一樣動輒鼓吹放臉書假但沒什麼用的「老百姓」(The Everyman)等,這些人組成了攻城聯盟。

這就像是《一級玩家》或《魔戒》或其他一大堆故事中最後的一段。掌握權勢跟能力壞人總是用盡方法固守城池,但這更方便了英雄與反抗者號召出所有人來攻打城池。目標明確、任務清楚、先打破城牆,之後的事情等之後再說。太陽花運動也是這樣。換個方式說,#deletefacebook 運動就是部分網民對馬克政權的太陽花運動。

不過,就在馬克展開從矽谷前往華盛頓去參加國會聽證這趟旅程之後,故事畫風突然改變了,馬克不再是高坐王位、面對攻城者聯盟而左支右吾的統治者,反過來變成了帶著支持他的群眾(以直播的方式)一起前往華盛頓這真正的統治者之城的英雄。

而當他坐上國會聽證席,隻身面對幾十位年紀超過60歲、滿頭白髮的國會議員連番質問時,他(以及背後運作的公關)更透過剪輯與傳播讓自己像是誤入元老院的「無辜者」與「老百姓」,馬克誠懇地道歉,不疾不徐地解釋臉書的基本運作,時間長達五小時,而且連續兩天,反而讓大家同情了起來,把壓力轉到了華盛頓的統治者身上,認為他們根本不懂新時代,馬克雖然有令人不爽之處,但起碼還是新時代的人,「是我們的人」。就這樣,故事變了,角色變了,我們這些觀眾討論的主題也變了。

當然,以上只是個人觀察,但從這個角度來看,蠻有意思。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