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林
穿林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 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蘇軾 - 定風波

惡意

(编辑过)
是什麼令你對人產生惡意

還記得中小學時期的校園生活嗎?

有那一位同學跟你還有聯絡?

校園生活還值得留戀嗎?

偶然會想"如果現在還有一位可以交談的同學應該會很好"嗎?

當踏入社會重遇一位舊同學,是喜還是憂?

事實上,你真的會樂意有一位知道你校園往事的同學又再次走進你的生活嗎?

是什麼會令你對一位舊同學產生惡意?

photo©pixabay

以下是東野圭吾推理小說《惡意》的讀後感。

小說本身寫作手法特別,用上報告、記事和日記等形式來將故事呈現,當看完第一章再看第二章,就會有突兀不自然的感覺,這正是因為作者要令讀者有看著不同人在說故事的感覺。也就是第一章由甲告白,第二章由乙記錄。

每個告白或記錄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當中亦有真與假的"事實",於是,讀者就根據每個人提交的"証供"去尋求真相。這就是小說有趣的地方!

不同於之前看的另一本東野圭吾的小說《放學後》,《惡意》不是在找真兇,而是在找真相。因為真兇一早緝捕,動機已經查明,但是,就因為每個証據提供者都有一些說法令真相無法完全呈現,出現破綻,所以,儘管拉對了人,有了明確殺人動機,但還是無法還原真相。

作為一般推理小說,可能大都以找出真兇為目標,因為只要找到真兇,自然能夠找到殺人動機,有了動機,就會發現真相。

由於本小說的結構不同,初期不習慣,像在聽取各人的"証供"和"辯証",故此可能茫茫然有點納悶,不過,如果早早投入適應這種寫作手法,知道自己其實是跟著探員一起偵查,就能趣味躍然,尤其當真相呈現,就會知道探員窮追不捨地尋找真相,原來真的很重要,除了為受害人討回公道,令罪犯得到應有懲罰,最重要是捍衛受害人免再遭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惡意侵犯。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