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mandcola
rumandcola

一个无趣的人

v字仇杀队被下架的这天,我想起了发不出去的《小丑》影评

特地保留了被迫缩写和间隔的词汇,虽然即使如此这篇文中还是反复被提示“有禁止发布的内容”。

1)尚处“童年期”的老男孩

在电影开头,Arthur被刻画成一个一直努力于取悦他人,和承担家计、照顾母亲的Good boy。

除了兢兢业业履行日常生活的职责外,在内心深处,他期待通过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得到来自像市长这样的“父亲”角色给予的鼓励和关怀。尽管他低龄化的行为举止,在脸上沧桑的皱纹衬映下显得十分突兀。精神和药物的影响,使他的心理年龄与实际年龄有相当的落差。

2)快乐的两个阶段

Arthur对于“快乐”定义的觉醒,是影片阶段标志性的分水岭。

此前他对快乐的定义是单纯的,透过自身的牺牲奉献来努力搏君一笑来实现。

经历了同事和街头小混混对他的捉弄,电视台主持人的取笑后,Arthur逐渐醒悟到周围的人发笑的原因,并非因为其作为小丑的业务能力,而是在嘲笑其存在本身所有人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的痛苦上,包括一直要求他乖巧懂事、保持微笑的母亲。

3)那么大胆地将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呢?

电影随之迎来第二个阶段。地铁上的杀|戒释放了他长期压抑的阴暗面。

紧接着一连串的变故:义务心理咨询的预算被砍掉;固定服用的药没有着落;认父失败;发现自己童年的悲惨真相和母亲的骗局,想要寻求安慰却发现“女友”是自己的幻觉。他以母亲为起点,开始对过去进行清算。而侏儒前同事是唯一的例外,他对他说:“你是唯一对我好的人。”

复仇之路的最后一站:电视台,他彻底抛弃了身为“Arthur”的自己,化身DC漫画中的经典形象,对他人的痛苦捧腹大笑。

4)无序化的抗争

身为“小丑”的他成为了哥谭市公然反抗z|府与秩序的领头人物。他究竟是谁,有何目的,为什么这么做,街上带面具的“小丑们”并不在意。仅仅作为一个“符号”向z|府公开宣泄愤,它就具有足够的意义和煽动力。

但目的模糊后,抗 y即成了宣泄。任何人只要带上面具就可以参与 ,目的和诉求彻底失焦,同时责任广泛化,谁都有责任,谁又都没有责任。毕竟脱下面具,就能够变回“单纯善良”的普通市民。但事实上,失序化后的后果,普通市民不一定能够承担。

5)观众的反应

影片描述完他原本就悲惨的生活面貌后,让他的生活像脱轨的火车一样,一节接着一节迅速崩溃。是否其中某一环有人提供帮助,像一张“网”兜住他,阻止他继续下坠,是否就不会发展成这样的结局?

电影直接赋予了joker足够的动机,合理化了他的行为动机。将人物背后的故事完整地呈现给了观众,使观众轻易地接受并理解了这样的反社会人格的诞生。

但似乎没有引起任何更深层次的回响。

大部分人看着他的黑化过程,反倒觉得特别解气。这种快感因何油然而生?是看着老好人终于黑化干翻曾经伤害自己的人?还是崇尚你够强就能够不被伤害的游戏规则?

我们需要警觉的是:这背后社达和精英主义的陷阱。


回到标语,面对失效无能的z|府,和宛如泥沼的现实。除了由普通人变成怪物,被欺负的人变成欺负别人的人,有序到无序,我们还能选择什么?

这里推荐一篇《我们与恶的距离》中律师的原型,曾为真实的无差别杀人案作辩护的黄致豪律师,授权刊登在端上的一篇演讲稿,《为了对抗怪物,我们必须变成怪物?》。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1027-opinion-leonhuang-monsters/?utm_medium=copy&utm_medium=copy


看完它不会找到这个世界难题的答案,但提供了一条除社 达和精英主义以外的思路,希望能给看完全文至此的各位一点点别的启发。 

看到这里大家有懂是哪里有敏感词吗?反正我是找吐了也找不到。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