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肉魚
陳肉魚

人為刀俎

肉魚言語 | 兩年前的筆記-關於標準化景觀

圖:2018 Venice Biennale Australian Pavillion 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澳大利亞館
圖:2018 Venice Biennale Argentine Pavillion 2018年威尼斯建築雙年展阿根廷館

那年的威尼斯雙年展似乎在回應那時的我(笑)(硬掰)這兩個項目也在當年給我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澳洲館移植了本地物種,而阿根廷館裡則在方盒子裡再造了風暴。會不會有一天我們只能把自然當作展品再現了呢?是未來的景觀設計嗎?(再笑)




(今日)讀了瑞士學者Michael Jakob關於景觀“常態化”的文章。

覺得有趣的是,人們有天然建立秩序的趨勢。景觀專案,由於(從)出發點到實施到處理的物件都相當Complex(複雜),談論到Standard(標準)會讓人覺得好笑。但另一方面,我們或者也能說,其實我們的審美在每一個時代都或多或少相似(趨同)的趨勢——(早年是具有地域性的)現在在Globalisierung(全球化)的影響下,這種美學統一化的趣味變成了一種泛地域化覆蓋的現象。

其實(作為設計者)令人糾結的點在於,明知一切都在走向同質,但另一方面又模糊知道或許這才是正確的方向(或者說未來的方向),是出於經濟的,也是出於變革的需求的——就連刻意的“變態化”景觀也已經成了一種新的“常態化”。

 今日車行於S城到K城沿途的公路上,森林與湖仍在有機而蓬勃的生長。不禁會想到,百年後,千年後,若人類仍在,地球仍在,我們或許會需要在虛擬中感受這一切,竟然覺得有一點悲哀……到時留存的唯一不多的自然,會像赫胥黎所書寫的只存在一座島嶼上嗎?但轉念一想,也許未來的趨勢、美學的傾向也會向此傾斜?因為這些文化與現實狀況所導致的審美趣味導向,最終或許某種新的景觀的標準會建立起來——去appreciate(欣賞)再造的景觀、hybrid landscape(混合的景觀)而非the authentic natural landscape(真正的自然景觀)。



2018年5月某日

/ end

翻閱之前的筆記看到的,雖然偏離原文的話題不少,但也許會有有趣的討論。

當時好像在坐火車,所以筆跡非常潦草,缺的詞或者外文詞翻譯我都已補足。


剛剛也有去搜索那篇原文,連結請戳:

全球知識雷鋒:景觀學能否說不?——景觀學的學科本體、標準及其它(修訂版)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UzNjA2OTU3Ng==&mid=2247492243&idx=1&sn=090d67d707fdb4a92347d378e1fc559c&chksm=faf97634cd8eff22f67741778c532dcda66ab2743c2265443737d380035bb3a403ac279d03cb&mpshare=1&scene=21&srcid=0305sverehChRRy49CLGXl7H&sharer_sharetime=1583423673905&sharer_shareid=3f72ebc2ca43a5ee03ef642a7afa3819&key=4dbff5ae9132a83b60f3f9b2a205d9b25e371ec141afe31c061bd111b66aa05084690e4fbfb5db29129fce03af902f308d0d15f04f1ca1c3b172839d832b48ecb4c2c24bef5857ef6ed6fe7288dfac08&ascene=1&uin=MzkyOTM4MDE1&devicetype=Windows 10&version=62080079&lang=zh_CN&exportkey=ARwG9ziTaLb2NQQs/BVUbxg=&pass_ticket=Xiu9q6Fyh/UPp2gr2QkMzv9v7Cw7eCTZMSl4PdrHeEROx9mVfyDUicqsRPJJeDmY#wechat_redirect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