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lling
rolling

文字音樂創作者

心理學|《被討厭的勇氣》:「改變不了只是因為你不想改變。」


欸啊~看到老高在聊阿德勒,就翻了之前讀了心理學書籍《被討厭的勇氣》再複習了一下並寫了書摘~

可以先看老高搭配服用 :3

過去可以被改變的真正原因,阿德勒心理學 | 老高與小茉 Mr & Mrs Gao



原本看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以為只是一般的心靈雞湯書,一翻閱才發覺這本書不得了!

這書非常容易閱讀,且概念清晰,能夠發人省思。以非常特別的「對話體」闡述阿德勒個體心理學的理論。

文中主要是一位哲學家和一位年輕人對談過程。年輕人不斷提出對理論質疑,而哲學家會用不同的形容來闡明概念。如此,讀者能夠在反覆辯證過程中更加了解阿德勒心理學,也比較不容易會誤會其中的概念。


下文是我在閱讀第二次時整理歸納的筆記書摘,是整書精華,會稍微難閱讀。

歡迎已經閱讀過的朋友當作複習,也歡迎對這些想法有興趣的人獲取需要的片段資料,或直接購買書籍去看,整體概念會更清楚,也會更深刻。


☆「我以前受到了XXX創傷,所以我現在才會XXX。」
★「親愛的,你只是不想改變而已。☺」

①目的論

「重點並非『過去』創傷,而是你『當下』的解釋和目的(都是藉口啦)」

阿德勒否認心理創傷。認為應該追究的,不是過去的「原因」而是現在的「目的」。不是由「經驗」來決定自我,而是由我們「賦予經驗的意義」來決定。

Ex:人不想出門,其實不是因為過去的創傷造成,而是「他不想出門」,或者「他想藉由這個病徵,受到父母親的關注」。

.

情緒也是一種「目的」和「決定」,他只是你的工具。

Ex:你是為了大聲吼叫而產生出憤怒的情緒,因為你認爲一一說明太麻煩了,於是選擇更粗糙直接的手段讓對方屈服。

Ex:母親大聲罵女兒,接起電話馬上變得溫和,這表示憤怒可以收放自如,它只是一種工具。

.

☞ 過去和客觀事實無法改變,但你賦予的意義,就決定了現在。問題不在於「經歷過什麼事」而在於「如何解釋它」。
☞ 無論你之前的人生發生過什麼事,那對你將來要怎麼過日子一點影響也沒有。

應用:那麼,如何改變?
「正視自己不改變的藉口,並獲得勇氣、下定決心去改變。」

現在的你之所以感到不幸,是甚至打從心底希望變成別人,是因為你親手選擇了不幸,並不是因為出生在不幸的環境下。因為你判斷「不幸」是一種「善」(對你來說是必須的、舒適的),有時候並不是有意識去選,而是無意識做出選擇。

儘管大家對生活有種種不滿,還是認為「保持現在的我」是比較輕鬆和安全的,所以說就是缺乏「變得幸福的勇氣」。首先必須有「捨棄現有生活型態」的決心。

Ex:有一位年輕的朋友夢想成為小說家,卻一直沒有寫出作品,他的說法是因為工作太忙,沒時間寫。但其實只是藉著不參選,保留一點「只要我願意,一定做得到」的可能性。

ps.此觀點即是暢銷書《這輩子只能這樣嗎》在探討的心態。

Ex:有個女生有臉紅恐懼症,因為這個沒辦法跟心儀的男孩告白,但其實只是在逃避告白,因為怕被拒絕,或是萬一被拒絕的保護。

哲學家:當時我是這麼跟他說的,像臉紅恐懼症這麼簡單的毛病很容易治療,但我不會幫你治。因為多虧了臉紅恐懼症,你才能接受對自己或社會的不滿,並接納這個不太如意的人生。如果我幫你治好了臉紅恐懼症的,可是其他情況沒有好轉的話,你可能會回來要求我再幫我變回有臉紅恐懼症吧,這種事我就辦不到了。)

★Rolling小述🌲

「這個觀念整個扭轉了我的思考方式!後來跟一個催眠師聊到。我們都認為因為大家對潛意識很不敏銳,其實很多需求是由潛意識提出的,但在意識層面突然用了一個很奇怪的方式在執行(也可能這個執行方式是最快而且最簡單的所以才會這樣選擇吧),所以要好好意識到你所做出的行為是緣由自己的怎樣的害怕、渴望或需求,並且要用哪種狀態去實現會更好。」

►推薦給陷入泥淖內,想改變的你|https://bit.ly/3dHWST7


☆「我希望大家都能喜歡我。」
☆「我希望我家小孩能乖乖唸書。」
☆「我要出國留學,但我男友希望我別離開。」
★「親愛的,請學會:甘我屁事,甘別人屁事。☺」

②課題分割

「學會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分開,也學習不涉入別人的課題。」

在阿德勒理論中,否定向他人尋求認同這件事。所謂「認同的需求」危險性就在於「如果沒受到稱讚或認同就不去做」,就是受了「賞罰教育」的影響。他認為,我們沒有必要去滿足別人的期望,而且別人也不是為了滿足你的期望而活。

在遇到一件課題時,我們必須考慮到「這是誰的課題?」來思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因為這個決定而帶來的傑果,最後會由誰來承受?」,我們要學會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分開,也學習不涉入別人的課題。必須清楚知道「從這裡開始,就不是我的課題了」。

Ex:爸媽希望小孩認真唸書、考試考100分,「不讀書而造成後來沒成就」這是孩子的課題,「希望孩子讀書、有成就」這是父母的課題。

→ 阿德勒建議父母清楚告知孩子後果,並由他自己選擇,清楚他在做什麼,並且在他身邊支持他、守護他。這樣一來,孩子就會負起責任,實踐「獨立」的人生任務。

→ 這讓我想到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中,永澤君決定研修之後到國外上班幾年不回來吧,而主角問他女朋友初美姊怎麼辦?永澤君回答:「那是初美的問題,不是我的問題。」

.

年輕人反對這個觀點,認為「放手去做你想做的事情吧」的人只是不負責任地隨口說說,反而是向父母或師長雖然提出許多實際或乏味的建議,但卻是真正關懷自己的人生。

→哲學家表示這只是因為年輕人希望別人介入、決定自己的道路。並且表示介入別人的課題實際上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做法。

應用: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如果你沒辦法不在意他人的評價、無法不害怕被人討厭,也不想付出可能得不到認同的代價,就無法貫徹自己的生活方式。

認為「別人應該喜歡我」或是「我已經付出那麼多,要是不喜歡我就太奇怪了」等等,其實都是介入對方課題、尋求回報的想法。希望「不讓人討厭」或許是自己的課題,但「要不要討厭我」就是別人的課題了。

★Rolling小述🌲

「這個觀念真的對我幫助很大!尤其在我的工作方面,我開始將工作、別人的情緒和我的心情切割開,日子都過得比較開心了!我覺得課題分割是一輩子的修煉!用於個人心態、人際關係、工作態度、感情觀都很有幫助。」

►推薦給希望擺脫人際關係困擾的你|https://bit.ly/3dHWST7


☆「他們好厲害喔,我這個小嫩逼不可能變得這麼厲害,還是不要浪費時間了。」
☆「如果我們家有錢,我早就出人頭地了。」
★「親愛的,自卑感不是這樣用的。☺」

③自卑感的探討

「將自卑感當成燃料來前進,而非當成不努力的藉口。」

☞自卑感只是主觀解釋

哲學家對自己的身高感到自卑,其實是因為跟他人比較中產生的「主觀的自卑感」,如果沒有其他人,一定也都沒有這種煩惱。所以折磨我們的自卑感也並不是「客觀事實」而是「主觀的解釋」。雖然我們無法改變客觀事實,但可以選擇自己的主觀解釋。

Ex:而鑽石其實也只是一種石頭而已,百元美金在意義上也只是一張紙,如果世界上沒有其他人,我們應該也會把它丟進冬天的暖爐裡燒。所以這些價值判斷也都是因為人際關係而成。

☞自卑感和自卑情節的分別

阿德勒並不排斥自卑感,認為是「追求卓越」的表現。但是當自己達不到自己了理想,就會對自己產生卑劣無能的感受。哲學家反映「將自卑感當成燃料來前進」是沒有問題的,問題是有些人失去前進的勇氣,在還沒做之前就認為「反正我不行」而輕言放棄 — — 那不是自卑感,而是「自卑情結」,是一種錯誤的心理狀態,是指將「自卑感當成某種藉口而使用的狀態」。

哲學家提出有些人用「表面的因果律」來當藉口,把本來完全沒有因果關係的事物,對自己說得好像關係多麽重大一樣。

Ex:「自己一直沒辦法結婚,就是因為小時候父母離婚。」

☞優越情節

有時候自卑感也會發展出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就是「優越情節」,深受自卑感所苦,卻沒有勇氣或努力去成長這種健康的手段來補足,結果變成「表現地好像很優秀,沈浸在虛偽的優越感中」。比如刻意表示跟一些有權勢的人關係很好,或者極度崇拜名牌等。

還有一種關於驕傲的複雜例子,是「炫耀不幸」,就是以驕傲自誇的方式,說著自己的出身和不幸,並表示別人根本無法理解他的心情。藉由自己的不幸,讓自己變得特別。藉由自己的不幸,想要支配他人。

(阿德勒說「在我們的文化裡,如果要問誰是最強的,嬰兒大慨是最合理的答案吧!嬰兒支配他人,卻不受支配。」嬰兒就是用軟弱支配大人,卻因為軟弱而不受任何人支配。)

→這個觀點很有趣,牽涉到一個概念是「弱者勝利」,在東京啃種的某一話主角為了救軟弱的朋友而願意受虐,另外在電影《屍速列車》的結尾裡也可以窺知,最後倖存的恰恰好是最軟弱、受到幫助和保護的婦女和小孩。

應用:如何用健康的心態處理自卑感?
「把大家都當成夥伴而不是敵人。」

如同大家都在同樣的平地上,有人在前方一步步邁進,後面也有人跨步向前。「追求卓越」並非「想比其他人優秀」,而是讓自己的腳往前跨越就好,不是要超越別人的競賽。健全的自卑感並不是和別人比較而產生的,而是跟「理想的自己」比較後的結果。比現在的自己更往前一步,才是它的價值所在。

不要把別人當成「競爭對手」,而是當成「夥伴」。如果人際關係中一但有競爭,就無法從人際關係的煩惱中脫身。必須一直贏下去,而且其他所有的一切,都會被你視為「敵人」。如果把其他人當成「夥伴」的話,就不會把別人的幸福當成自己的挫敗,能夠打從心底祝福所有人,甚至為其他人的幸福應援。

★Rolling小述🌲

「基本上我原本就是把所有人當成夥伴的類型,但我現在也還在練習用自卑感當燃料Q_Q(我可能就是懶,對ㄅ起),希望大家都可以巧妙運用自卑感,成為自卑小天才嘻嘻」

►推薦給被自卑感籠罩,不知怎麼辦的你|https://bit.ly/3dHWST7


☆「完全不要管別人,就能得到自由又快樂了嗎?」
★「親愛的,我們真正希望的,不只是掙脫際關係束縛,而是超越人際關係。☺」

④社會意識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而幸福感就是為了共同體而貢獻。」

☞把大家當成夥伴

不要把別人當成「敵人」而是當成「夥伴」,並感覺到「有自己的歸屬」,就稱為「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就是我們在思考什麼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時,最重要的指標。

做不到「課題分割」、被認同感需求束縛的人,也是極度以自我為中心的。這樣就跟社會意識背道而馳 — — 完全只在乎「別人怎麼看我」的這種生活方式,其實正是以自我為中心、只關心「我」的生活型態。

☞共同體

阿德勒認為的「共同體」不只是家庭、學校、公司等等,而是包含國家和全人類的一切,甚至包含了過去和未來,更進一步連動植物和無生物都包括其中 — — 其實就是從過去到未來,包含宇宙全體的所有一切。

你必須將共同體定義的這麼廣闊,是因為假使你在家庭、公司、學校沒有歸屬感,你還是在整個共同體裡擁有「自我」。

→假使你在學校遭到霸凌和排擠,你必須留意的是「還有更多其他的共同體」存在。

☞所謂幸福,就是貢獻感

「貢獻」在阿德勒心理學中是很重要的議題。他認為「人只有在覺得自己有價值的時候,才會有勇氣。」如之前提到自卑感就說到這是主觀的價值感問題,那究竟要怎麼做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接受自我、擁有面對人生任務的勇氣呢?所以最終問題是「到底要怎麼做,才能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答案是:「當一個人覺得自己對共同體有益時,就能感受到自己的價值。」

☞價值層級

那麼,如果臥病在床的老人就沒有活著的資格嗎?但其實這是以「行為」的層級來定義價值,也就是「那個人做了什麼」為著眼點,但我們應該以「存在」的層級來看待別人 — — 光憑他本身的存在,就值得讓人表達喜悅和感謝了。

Ex:假使母親遭遇交通事故,結果重傷昏迷,你應該覺得只要他活著就很高興了吧?這就是存在層級的價值。

如果一昧以「行為的層級」來認定自我的價值,只會慢慢失去「存在的層級」的心態,也無法接受真正的自己。

Ex:如工作狂在不工作後,找不到自己的價值。

應用:如何擁有社會意識?如何幸福?
「接納真實的自我、無條件信任他人、貢獻於共同體」

具體來說,是把對自己的執著切換成對他人的關心。擁有社會意識,最重要的是「接納自我」、「信任他人」、「貢獻他人」這三項。

☞接納自己

不是肯定自己、過譽自己(會陷入優越情節),而是接受自己無能為力的狀態,並且盡最大的努力朝目標前進,不欺騙自己。

套用在課題分離上,必須分辨「可以改變的」和「不能改變的」。關於我們「經歷了什麼」是無法改變的,但「如何運用它」卻可以憑自己的力量決定 — — 接納不能改變的自己,並對於可以改變的事物,抱持改變的勇氣。

→基本上這就是所謂的成長型思維人格:不會由過去來限制自己,而是用未來成長來定義自己。

☞信任他人

不是「信用」而是「信任」。信用是有條件限制(如:如果還的起的話就借你),而信任則是「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即使可能被背叛,還是依然相信對方,這樣的話對方也無法一而再再而三的欺騙你。另外,如果你選擇不相信別人,帶有懷疑的態度來面對關係,那將無法建立正面的關係,受到最嚴重傷害的是自己!

決定是否要信任對方,是你的課題。而要不要背叛,是對方的課題,與你無關。但如果你已經不想和對方保有良好關係,想要一刀剪斷關係也無妨,因為要不要剪斷關係.是你的課題。

☞貢獻他人

藉由勞動貢獻他人、參與共同體,實際感受「我對某人有用處」,進而接受自己存在的價值。基本上工作的本質就是如此。

回到最開始的觀點,大家不斷在「尋求認同」,就是因為想擁有「對某人有用處」的貢獻感。但如果獲得貢獻感的手段是「獲得他人認同」,你的人生就必須一直依照別人的期望走下去 — — 透過認同需求所獲得的貢獻感是不自由的。但我們要追求的是自由又幸福的人生。

只要擁有社會意識,認同需求就會消失,完全不需要別人的認同。

★Rolling小述🌲

「在我覺得不幸福的時候,這個觀念有時也會跑出來開導我一下。沒有努力、沒有進步、沒有貢獻時,就真的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耶!雖然聽起來都很累,但我覺得他們的確是幸福感、價值感的一部分。」

推薦給希望幸福又希望自由的你|https://bit.ly/3dHWST7


☆「我跟孩子說,只要考九十分就買SWITCH給他。」
☆「你真的很棒,我要給你小星星貼紙!」
☆「你做這件事真的不行欸!我不是叫你要好好控制你的脾氣嗎?」
★「親愛的,你有意識到你正在從事不健康的關係互動嗎?☺」

⑤建立橫向關係
「不評價,表達感謝。」

☞橫向關係

阿德勒認為「不應該賞罰」。因為稱讚你「做得很好」,就有種上對下的感覺,就造成了階級,其實就是為了操控而稱讚。阿德勒否定一切的「縱向關係」,提倡所有人際關係都應該是「橫向關係」。

阿德勒認為人越被稱讚,越會形成一種「自己沒有能力」的信念。如果受到稱讚會開心,就等於是遵從縱向關係。當獲得稱讚成為你的目標或動力時,最終選擇的生活方式就是迎合別人的價值觀。

(像朋友般)以橫向關係為基礎的鼓勵方式,是表達感謝、或者用「真高興,多虧有你幫忙」來坦率表達喜悅。最重要的是不該「評價」他人,評價都是來自於縱向關係。如果建構在橫向關係,依該說更坦誠的感謝、敬意和喜悅。

其實,不一定要表達稱讚,只要表達感謝,人就能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

☞橫向關係和縱向關係都是你的選擇,也會變成你的習慣建立關係的方式

阿德勒甚至認為,只要你和任何一個人建立了「縱向關係」,不知不覺,你所有的人際關係就會採用「縱向」的方式。連跟朋友也會變成這樣。換句話說,只要跟一個人建立真正對等的「橫向關係」就會是生活型態的大轉變!以此為起點,其他人際關係也會改變。

當然必須敬老尊賢,但是重要的是,意識上是對等的,應該堅持的地方就堅持。

→如果遵從上司的指示,結果面臨工作的挫敗,那是誰的責任?其實兩方都有責任,因為你其實有「拒絕」或者「提出更好的方案」的選擇。

→這個讓我想到電影《穿著prada的惡魔》,最後讓Andrea下定決心離開的一段對話 — — Andrea:「我才跟你不一樣,我沒辦法那樣對Nigel。」Miranda:「你已經做了,對Emily」Andrea:「那不是…那不一樣,我別無選擇。」Miranda:「不,妳選擇了。妳選擇超越,妳要這種人生,就得做那些選擇。」

☞幫助的方法:鼓勵

阿德勒認為不該「介入」課題,但可以從旁提供「援助」,最好的作法就是讓他有自信「可以把這件事做好」,推動他靠自己的力量去面對課題。你能將馬兒牽到水邊但不能強迫她喝水,要面對課題的是他本人,要下定決心的也是他本人。這樣基於橫向關係的援助方式,阿德勒心理學中稱為「鼓勵」。

☞如果別人不配合呢?

「應該從你開始,完全不必考慮別人配不配合。」

★Rolling小述🌲

「老實說這是真的,我自從開始建立橫向關係之後,對每個人都是不卑不亢,就算是對大客戶也是,我不會鞠躬哈腰,而是對等合作關係。(我覺得這很棒的心態,就是我真的都把他們當朋友)」

推薦給覺得跟大家相處很有壓力的你|https://bit.ly/3dHWST7


☆「每天庸庸碌碌生活,真的幸福嗎?」
☆「粉絲團沒有達到一萬人數之前,我都不算成功。」
★「親愛的,難道你的快樂如此貧瘠,只有到達目標的那一刻才能快樂嗎?☺」

⑥專注當下

「將此刻點上聚光燈,認真而謹慎地專注眼前的事。」

☞可是,除了貢獻以外,我想當「特別的人」

年輕人提出:「只要貢獻就能幸福嗎?如果想自我實現,想成為特別的人呢?像是達成某些遠大目標。」

哲學家表示,想當特別的人,表示無法接受「平凡的自己」,也是因為平凡和無能劃上等號,但阿德勒表示要甘於平凡。

把人生想像成登山的人,把自己的人生當成一條線。由出生那一刻開始的這條線,畫出曲線到達頂點,不久便抵達「死亡」這個終點。這樣的話,人生有一大半時間在「半路上」。智者說請不要把它看成一條線,而是一連串的點 — — 「我們的人生是一連串的霎那」。就是一連串稱為「現在」的霎那。我們的人生只能生活在「當下」,我們的人生僅僅存在於霎那之間。

並非看著「頂端」而前進,而是活在「當下」,盡力地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不知不覺就來到山頂了。

☞變動性和實現性人生的分別

「變動性的人生」:那種「在半路上無法到達目的地」的人生,在抵達之前都不算完整,所以是變動式人生。像是攻頂。

「實現性的人生」 而「活在當下舞動生命」的人生,表示「目前正在動作」也表示「動作完成後的結果」,既是過程也可以當成結果,如同跳舞如同旅行。

將「此刻」點上閃亮的聚光燈,看不見過去也看不見未來,認真而謹慎地專注在當下可以做的事情上。不要用直線去衡量自己已經到了哪裡,而是要看看每一個霎那是如何度過的。

阿德勒說「人生,沒有意義。」但接著又表示「人生的意義由你自己給予。」

★Rolling小述🌲

「這個非常重要喔,非常非常重要!沒有目標時是不開心的,但如果一直盯著目標,忽略過程是不會開心的!我覺得比較好的解決辦法就是專注在自己的努力上面,每一刻當下的努力都帶來快樂,因為努力的你非常迷人喔!可以設定自己努力的目標,像是粉專日更或是一天寫多少字,然後看看自己會走到哪裡,粉絲會增加到哪裡,但不用要求粉專人數一定要達到多少人。你只會看到的是:自己在進步,粉絲也再增長。聽起來很棒吧!享受這樣的過程吧!」

►推薦給被目標束縛著,非常焦慮的你|https://bit.ly/3dHWST7


《被討厭的勇氣》觀點歸納

1.目的論
「重點並非『過去』創傷,而是你『當下』的解釋和目的(都是藉口啦)」「正視自己不改變的藉口,並獲得勇氣、下定決心去改變。」

2.課題分割
「學會將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分開,也學習不涉入別人的課題。」
「所謂的自由,就是被別人討厭。」

3.自卑感的探討
「將自卑感當成燃料來前進,而非當成不努力的藉口。」
「把大家都當成夥伴而不是敵人。」

4.社會意識
「人際關係的終極目標在於『社會意識』,而幸福感就是為了共同體而貢獻。」
「接納真實的自我、無條件信任他人、貢獻於共同體」

5.建立橫向關係
「不評價,表達感謝。」

6.專注當下
「將此刻點上聚光燈,認真而謹慎地專注眼前的事。」

結語

☞本篇字數:6000字

☞本篇整理寫作時間:8HR

我其實整理的蠻開心的,又重新複習了一次阿德勒,能量滿滿!
喜歡的話請幫我拍手,或者從連結中購買《被討厭的勇氣》讓我有小額收入:p
也歡迎在下面留言告訴我你最喜歡哪個概念~:D
之後我會整理《被討厭的勇氣二部曲》紅本,和其他心理學書籍,大家也可以稍微關注一下唷!

►點選Rolling的連結買《被討厭的勇氣》|https://bit.ly/3dHWST7

-

▌文字簡易網路版作品集:https://bit.ly/3hfuZVu

▌文字案件合作洽詢:roven822@gmail.com

▌個人創作IG:Rolling_word :https://www.instagram.com/rolling_word/

▌個人創作FB:Rollng滾滾:https://www.facebook.com/rovenpoemguitar/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