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
im

I,Robot

Matters 的平台和技術

你是否意識到互聯網已經誕生超過48年了,差不多經歷了4個中國人的生肖周期。有了互聯網,就有了互聯的思維,於是創造出Email, Gopher, WELL, BBS, 等等諸多極客的高端玩具,然而當時常人並無訪問的權力或興趣。 

於是萬維網 (World Wide Web) 被 Tim Berners Lee 創造出來,這個建立在互聯網之上的內容網絡已經進入了第28個年頭。這期間,商業和內容徹底被 Web 所顛覆,書籍、唱片、文件都陸續成爲了古董。於是有了Being Digital,這本書是當年的MIT Media Lab 主任Negroponte 的作品,在1995年出版後震撼了科技界之外的衆生。他預言在20年內全球的大部分生活都將完全數字化,基於實物的產品將大大萎縮,人們可以生活在環保和高效的數字生活中。一年後,胡泳(@huyong )翻譯的Being Digital 中文版(《數字化生存》)也爲中國打開了融入全球互聯網的大門。此後,全世界都在共同夢想着一個美好的互聯網大同。  

但是歷史注定沒有理想國,網絡帶來了美好的期待,現實卻並沒有那麼美好。一系列的商業化過程,讓互聯網成功地連接起億萬用戶,卻也形成了看不見的新封建割據。數字化生存的目標算是已經實現,新的問題卻層出不窮:人們透過社交網絡閃電般地分享生活的細枝末節,卻在無形中被機器所掌控和引導,而他們甚至無法驗證出現在自己時間線的突發新聞究竟是現實還是一個來自假帳號的惡作劇,或只是被老大哥閹割的“另類真相”(Alternative truth)。人們一方面陶醉在數字化生活中,另一方面卻無奈地失去對自我數據的控制權力。本來執着追求新聞學精神的媒體和新聞工作者應當擔負其澄清和驚醒的作用,卻在這股大潮中被首先席卷到一些無所適從的荒島,不再被大衆所信賴。僥幸生存者或靠廣告分成,或依附於互聯網巨頭們,要麼只能開間網店貼補度日。曾經被寄予厚望的萬維網在被囤積大量用戶數據的集中化服務和人機混雜的信息洪流所瓦解,而新的體系卻完全沒有準備好。 

Matters 團隊在思考這些問題,我們接受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也希望能爲這些問題找到根本的出路。這就是我們創建 和啓動 Matters 的原因。我們回到第一原則(First Principle)去尋找社會對知識和交談的本源需求,爲Matters 設計了一個5-10年的研發路線圖,並會採用持續創新的方式推出一代又一代產品。 

於是你看到了這個新生兒。雖然它還是一個雛形,沒有花哨的外表,卻是Matters 的第一個引擎。這個引擎首先包含一個內容關聯網絡(Content Chain),將不同的想法和創見用一種豐富鏈接方式相互引用,問答、辯論和紀錄會自然延伸出去,最終會形成一個甚至無需中心的龐大的知識體系。有了這個核心引擎,我們希望認真思考的人們、願意分享新知的羣體,會由此創造更多價值的內容。更重要的是,面對互聯網的困局,我們會與社羣在此共同探討網絡的未來走向,將分享、求證、信息隱私保護、內容永存和支付機制做到最優流通路線,促進互聯網與社會的同步進化。

從現在起,Matters 團隊會根據社羣每時每刻的使用情況和反饋來提升用戶體驗,然後融入更多有潛力的技術提升這個平臺的價值。我們會時時分享我們對未來產品的構想和規劃,所以可以與社羣共同成長。也就是說,此時此刻,你已經成爲了Matters的機體的一部分,透過與Matters系統的交互,實現對一個全新知識體系的更多想象。

======================================================================

附:Matters 系統的宏觀路線圖:

System I ("Butterfly", 2017-2018): 基本產品架構與核心內容協議,中文知識分子社羣網絡

System B(2019): 結合區塊鏈和分布式文件體系,永久保存知識,開放源碼

System P(2020): 全球化,點對點價值交換,創作者和消費者以及知識網絡之間的良性交易體系

System S(2021): 支持私人加密體系和匿名系統,減少信息分享的後顧之憂

System X(2022): 突破單個網站,個人和組織安裝並接入全球知識網絡

======================================================================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