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ork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
我會是「尾部」的一員,你呢?
Matters 項目草案裡多次提到「CDAR」的概念:
Matters 社區的核心機制是 “CDAR”: 創作(Creation) → 討論(Discussion)→ 讚賞(Appreciation)→ 回報(Remuneration)。![]()
要讓這個理想的正向循環機制跑起來,需由創作(C)驅動,討論(D)來催化,才有後面的讚賞(A)和回報(R),形成閉環。
Matters 看起來也更鼓勵創作:
- 「邀請准入」與「權重劃分」機制(評論只打賞固定 1 MAT);
- 強制性新人首貼;
- 產品上,文章是「一等公民」,評論與回覆在文章之下。
這個方向往下走,回報(R)的大頭會被頭部創作者抽走,剩餘的由眾多的尾部參與者瓜分。貧富、話語權、社區氛圍進而會兩極分化。
Twitter 的短而輕,讓話語權下放,「沈默的大多數」價值被有所釋放。我是「沈默的大多數」,沒有強烈的分享、創作文章的慾望,更多會是閱讀,充其量會參與討論、讚賞,默默做好價值鏈的尾部角色。
這篇新人首貼,將會是我進入 Matters 社區為數不多的創作(C),接下來的 Matters 之旅,我會深入基層(留言區)潛水(和大家討論),看這 100 MAT 入站獎金能撐到什麼時候,還是說能賺到什麼程度。說不定又會回頭再當一次創作者(C),給大家分享下這段旅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