璃李莉
璃李莉

生活太煩躁所以來了

參雜著質化與量化

想起好久以前做研究的時候,教授總是要我們給個 "quantitative"的數據而不是"qualitative"的描述,那時就想著定量跟定性之間差異很大嗎?後來自己的研究做出來了,開始有數據要發表了,好像更懂一些quantitative,反正有個數字就越容易比較,句子就能越寫越長,就這樣不知不覺好像事情也慢慢被數據主宰,不給個數值出來,就沒辦法繼續做事。

最近瓶頸期又來,算一算大概三個月的時間就會開始冒出很多雜亂的思緒,不知道合不合適呢,到底做事情的依據是數字還是所謂的感覺呢,我是喜歡工作質化或是量化的人呢?

想到第一份工作跟著不同的人學習,同一份文件每個人又有自己既定的方法和格式,做著做著突然有那麼一天覺得好累就裸辭了,現在想想適應這些倒不是難事,畢竟要比較的內容就是擺在那邊,有跟沒有也不是我能決定,那格式這些倒算是第二順位了。不過這些也是過了好久,做了第二份雜工,經歷過各種瑣事(把同樣表單貼到各種莫名其妙格式的文件上,同樣的投影片裁了圖片刪減文字又要做成新的一份)之後才有那麼點懂,覺得瑣碎但抱怨一下好像又過去了,與其說是工作疲憊,倒不如說是長時間的通勤、當時對別人的不釋懷還有日常那些小事情的累積在一起讓自己變得更疲憊。

現在的瓶頸該怎麼說呢,當時以為是個看數字決定一切的工作,提升了多少百分比、多少數值以下是有問題的,甚至都快寫好文件來讓事情自動化,只是遇到了「你這不夠明確精簡」、「看不到特點」、「不夠吸引人」這種評語,我要怎麼修正才好呢,要修正幾次才是已經過關及格或是我們再也不見可以果斷淘汰呢,問了又問好像沒有一個合理的說法,前面給的建議過了兩天又自己推翻,雖然朝令夕改好像也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但過半數都遇到這種情況不禁開始懷疑人生,現在看來我的數字量化法只成功了一半,或是連一半都不到,只是拿到一張通行證然後發現卡怎麼刷都刷不過,雖然自認生活中是個感覺派但遇到這種靠感覺的工作,才發現遇到大難關。

寫到這邊再認真想了一下前面的工作,雖然也時不時要寫個報告,但多半還是先有個結果或依據才會開始講幹話,遇到那種沒有明確的目標跟未來性的部分,我還真的時常腦袋一片空白,要怎麼揣摩別人或是大眾的想法呢,雖然理工直男總是說我能讀懂他的心,但現在看來可能真的是他生活太單純了,我也好想找到這麼單純的工作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