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uan。汤圆
DrYuan。汤圆

90后马来西亚人、天枰座牙医,喜欢游山玩水,更喜欢鲜花和小孩。梦想是看遍全世界的日落。

马来西亚的复杂教育制度

前几天回家吃饭,发现我弟弟忽然对客家话忽然产生极大的兴趣,而且爸爸妈妈还很配合地陪他练习起来。我这个弟弟呀,虽然和我们一样都是毕业于国民型中学,但是中文程度一直都是处于还可以的状态。在有英文选项的情况下,绝对不会读中文。至于繁体、粤语、客家基础几乎归零。

怎么就忽然想学起客家话呢?在我一探之下才发现,原来是爱情的魔力激发了弟弟想学客家话的动力。女朋友家里主要都是以客家话交谈,为了以后不落入鸡同鸭讲的情况,现在赶紧恶补一下。。。哈哈,还真的是有点临时抱佛脚!吃饭的时候,一阵围绕着语言的话题就此打开,然后我发现到一个惊人的故事。原来我们家小孩差一点就成为香蕉小孩。

当年我爸一心一意想把我送到国小女校。其中的原因是他小时候,家里贫穷导致基础不太好。所以后来在上大学的时候特别辛苦,花了很大的功夫,才把终于把英文掌控的不错。因此他认为少读一个语言是磨砺英语的基础。确实三十几年前,谁也没有想到中国会开放,并且如此迅速地发展。当初他认为将来的世界与社会都是以英文为主,所以专心把英文学好,就是成功的一半。而以他的那时工作经验的观察,一般来应聘的华校生的英文程度太差,所以把孩子们送到国小,必然是不二之选。不过好在妈妈坚持华人的小孩就必须学华文,所以爸爸在很不甘愿的情况下把我们送华校。

老实说,马来西亚的教育制度也挺复杂的。我爸爸的哥哥们都是是二战期间或者马来西亚独立前出生的,虽然受教育的机会不多,但是当时候学校多数是英国统治期间建的。而我爸爸虽然也是国家独立后才出生,但是上的学校依然是英国制度(科学和数学的媒介都是英文)也就是所谓的英校。可是我妈妈小我爸爸一年,但是遇上当年政府全面改革教育制度。推出马来西亚自己的版本,以马来语为主要媒介,数理、历史、地理等都是以马来语,所以一般人称之为马来校。终结呢我们家的情况是:爸爸英校、妈妈马来校、小孩华校。

图不对文,就是装饰一下

到了我的年代就主要分国小、华校、和印小。大家各自以各自的语言为主要媒介,以华校来举例,华小的教程里除了马来文和英文课本之外,其他课本都是以华文来编写。不过到了中学,又是另个制度了,主要分为国中还有国民型。国中就是主要以马来语为媒介,中文课和印度课是非必选科,比较像是课外练习。如果对于这些科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在放学后留下来多上,到了高考呢这些是非必要科,考不考都可以。至于数理科,原本都是以马来语为媒介,一直到了2005年时转换为英文。

但是我上的中学是国民型中学,这些是当年华社建校后,靠大家努力坚守与承传下来的。所以我们也算是政府学校,师资与课程都是全权由政府支配,唯不同的是独政府只会津贴部分学校开支。与国中不同的是,我们是以中文为主要媒介,而中文是高考必选课。意思是如果选择进入国民型中学,就是以中文为主语,学校里周会演讲还有官方通告都是以中文为主。我们在学校里97-98%里都是华人(学生就算是别的种族也是中文流利,但由于师资由政府调派,是由部分巫、印老师)。至于上课的媒介就有趣了,我们主要媒介是华文,但是历史、道德、地理、生活技能课本都是马来文,上课的时候如果是华人老师,就会双语混合教,但是考试会是马来文。至于数学和科学呢,课本和考试都是英文,但是老师也是混着各样语言来教。中文课是学校的主轴,当然也有很多中华的课外活动如:华乐、书法、背诵三字经、弟子规等。。。

所以我们从小就是这样混着各样上课,好处是我们接触的很多,但是也是造成我们不太精于一个语言。但是最重要的是,我要感谢我妈的坚持,挽救了我的命运。。。让我此生没有背负上香蕉人的标签!哈哈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