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Yuan。汤圆
DrYuan。汤圆

90后马来西亚人、天枰座牙医,喜欢游山玩水,更喜欢鲜花和小孩。梦想是看遍全世界的日落。

一个海外华裔对于中国的印象转变 (我的N个中国)

其实一开始也没有想要参与这活动,毕竟我觉得这个课题有点敏感,我太喜欢被卷入吵吵闹闹的政治立场的议论。但是都已经好几天没有灵感发文了,想说当着这是记录历程的方式来写一写,应该不错。所以,大家再往下读之前与大家声明,本篇纯属于我的个人经历、感受、与想法,并不代表任何社区和群体的想法和观点。

从婆婆的声音里了解到的中国

公公在我爸爸九岁那年就过世了,所以最初对于我对于中国的启蒙印象都是从婆婆的故事中了解到的。婆婆是个坚韧传统型的中国妇女。她一辈子就活在那个女人命中注定要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思想观念里。小的时候家里婆婆家里因为太穷,大概七八岁就被买了到公公家当童养媳,服侍公公然后年龄到了就自然而然入嫁。我很少听到婆婆提地公公,与其说是夫妻两人可能更像主仆关系。两人成亲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事我也不清楚大概就是某些原因家道中落,只好落荒而逃,坐船下来南洋。那个时候一起来的,还有曾祖母和一些老乡,据说下来南洋之后,除了婆婆其他人期间也曾回到广东,但是曾祖母、公公、还有一个我也不是很清楚的老乡前辈都是葬在马来西亚。据伯伯们说,那位老乡在这里没有后人所以每年清明节我们也会顺便帮这位老乡扫扫墓。

满怀希望、千里迢迢地来到了马来西亚,无奈在这里日子并没有好起来。从婆婆口里那些不堪回首的战火纷飞的岁月,还有怎样挨过了那些日本军占领的故事中,常常夹掺着浓浓思念的味道。我知道她总心心念念希望有回去的一天,可惜这一天究竟没有来到,但是那思念的情怀在我幼小的心灵里扎了根,我觉得那个遥远的地方好像就是故乡。

从文字与文化里对于中国的印象

记得之前在脸书看见一个视频就是赞扬马来西话华裔,在对与中华文化保留与承传的这一块上所下的努力。老实说,小的时候真的不以为意,因为一切就是那么的理所当然。中文与中华文化就是我们生活的一大部分,在婆婆家讲客家话、在家里讲华语。唯独可惜的是在学校我们是不允许说方言这也是大概现在新的一代年轻人方言不太熟练的原因。至于文字方面,虽然学校里教的是简体,可是那个年代一般家里订购的报纸都是繁体,也就练成了如今这简繁转换的能力。

我从小就读的学校都属于华校,华校顾名思义就是华人的学校。在这里,中文是必修课也是学校里主要的媒介,无论是校歌、周会、报告,全部都是以中文为主。歌唱比赛肯定少不了:“龙的传人”“黄河”等。我们不仅背唐诗、作者、出处,阅读中国作文范文、就连考试也会考三字经还有弟子规的含义。我们的校训是“敬、爱、勤、朴”,在校园看到老师的时候必须弯腰鞠躬敬礼,为了朴素专心向学,所有男生都都剪兵头,女生头发的长度也只可以留到耳后3公分。只要一超长,纪律老师就会亲自操刀,还要特地弄个大洞,让同学们只能乖乖修短。功课学习上大家除了很努力,也秉持着极度谦虚(就是那种假到不能再假)的态度,同学们如果问你学习到哪里,你一般只会呈报自己进度的20%。对于中华文化的认识与热爱,学校也非常下心思地培养我们。无论是扯铃、二十四节令鼓、华乐乐器、舞狮,只要是同学们想学的,都有教练栽培。也许是这样所有好的、坏的中华文化与与观念,也无形中在我们里面根生蒂固于我们的灵魂捆绑着。

在我的整个中学生涯里虽然我的生活几乎属于一个中华文化的环境,我对于中国的认知依然是模糊的。我白天听着周杰伦和蔡依林、晚上躲在被窝里几乎疯狂地阅读者金庸和倪匡,我以为我很懂中国,但可笑的是那时的我以为,台湾就是中国的一个地方。一直到,16岁那年,参加了由台湾政府举办的“海外青年华裔台湾观摩团”时,从各为领队辅导员还有故宫解说员口中才发现,原来历史中还有那么一大块被遗漏,而我这些年都被自已懵了!现在想回想,我当时会这错误的认知主要归功于两点,第一那个年代网路不发达而且中国也没有那么开放,第二就是我们所学习到的中国历史也只是徘徊在还有王的朝代,之后的事情基本上一字不提。

亲自体验的中国

后来再大一点也去了中国,我一共去了3次。第一次和家人到深圳、珠海,第二次是和喜欢的男孩N去昆明、大理,最近一次是两年前,和闺蜜们去上海、杭州、乌镇。其实每一次的旅程都给了我很多的感触和领悟,但是我就讲一个最有趣的吧。

N虽然是华人但他是个名副其实的香蕉人(黄皮肤白灵魂),对于中文以及许多中华文化的事情一窍不通。当初我说想去大理的时候,他连大理在哪都不懂。不过也因为这样,所以特别有心思探险。我们在滇池边,看着各路大哥大嫂开心的跳着广场舞,我给他解释着凉亭上的字。路过的人少不了投来异样的眼光,毕竟两个华人用英文交谈也太奇怪了吧。还有一次更好笑,路旁有人养了一堆孔雀,挂了牌说要拍照得先付钱。那个傻瓜读不懂中文,拿出手机一连拍了一堆。我在后面一点的地方听到声音,过去了解,一时脑筋转不过来,还用了中文解释这瓜看不懂中文。结果人家当然不买账,破口大骂。。。哈哈,我俩只好拔腿就跑。

旅途中还发生了个小插曲,我们意见不合的吵了起来。激怒我的原因是N认为,如果马来西亚人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要更加的合一,就必须去除全国的华校。虽然我就快被他气死但他有他的论点,他认为我们必须先是马来西亚人,再来是华人。只有把大家放在一个同样的制度与环境,种族主意在马来西亚人之间才能化解到最低,才能同心建国。不过,我不认同,我生气甚至讨厌,讨厌他的无知,生气他看不见这些年面对重重的逼迫,华校是如何绝地逢生,努力哺育着华人子弟。我以我的母校为傲,我不忍心看见这些年各界的华社努力的捐献与付出化为乌有。但是,在N看来这一切是必要的牺牲。他说了一句“你看我们现在身在中国,你也不觉得她是你家,但是马来西亚是!”当下的我语赛了,委屈地觉得中国是那么熟悉又陌生。

当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较大冲击应该就是当我开启Matters这扇门之后。在这以前我对墙的概念确实很模糊,但透过很多人的文字里,我慢慢感觉到这堵墙越来越坚固。随后香港示威、疫情的爆发,在整理与阅读很多的新闻如:李医生的遭遇、失踪的陈秋实等事件,我更发现我一路以来接触的中国,就像个青涩的恋情,婚姻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我一点都没有搞懂。

我对中国的看法

说了这么长感觉好像有点离题了,但其实我也没有想要表明什么立场,更是一个记录的方式,述说我这些年的思想转变还有领悟。大概我本身身为医者,工作久了都有一个本能,就是有些事情真的不能那么执着的本能。争取与认命就是两个极端,之间是肯本没有一个平衡点,有些夜里我会认为当你还有国家可以埋怨的时候,你就因该偷笑了;但有更多的时候为那些鞠躬尽瘁、竭尽心力的人们留下眼泪。

我只能用回我金句贴的那一句 :" Be kind, for everyone you meet is fighting a battle you know nothing about "

Photo by Jimmy Chan from Pexels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