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遺棄的森林
被遺棄的森林

森林中有五位居民,收藏日常生活裡的靈光、書籍與電影中的浮光、教育現場一閃而逝的火光,以及在詩歌中隱晦的殘光。 讓森林更加遼闊: https://liker.land/ri85603/civic

[鹿老] 112學測國寫知性統整題

在這樣的題目中,最關鍵的就是「在比較中尋找論據」,並從「言語與行動」反推「態度與立場」。這裡也就是在考驗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能不能融入角色的立場,了解他的發言和行動背後的思維結構。而在這樣的過程裡要盡可能排除掉「我」的介入,因為人物常常不是完美的,如果我們跳脫了故事的情境,以自己的立場去評述角色,很容易旁生枝節,反而容易離題。

  學測剛剛落幕,每年的大考題目都是觀察教育趨勢的關鍵指標,尤其是國寫的題目,最能探見什麼是教育部心目中的「素養。」

  其實這幾年的學測國寫一直都維持著前兩個小題「知性統整」簡答,最後一題「情感抒發」命題作文的形式,但不得不說,前幾年的「知性統整」真的很「知性」,若不是搬出統計圖表,就是擷取評論性很強的文段,直接切入論點讓孩子選擇立場。今年很有趣的地方在於,考題選擇了一個具有「故事性」的文段,讓孩子從兩個小說人物的對話中歸納資訊,並且分析兩人的「生活態度」,最後還要孩子在兩者之間做出「選擇」。這次的題目比起前幾年更多了一層文學的空間,比起很明確的提出兩種立場讓孩子評述,今年的題目很明顯更具備多重意義的解讀空間,並且在這個解讀空間中,也保留了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

  這次的選文出自《數字的陷阱》中的第一章,在大考中心擷取的文段之外,實際上是華生遇上了遭受詐騙的堂哥詹姆士,華生建議他去找福爾摩斯幫忙,福爾摩斯不但揭穿了詐騙案的真相,還和詹姆士討論他繼承的馬車公司經營不善的問題。而這次考題擷取的是整個故事的最後一段,並刪改了原來的文句,在原始的文本中,福爾摩斯很明確說出華生的兩個錯誤是:「因小失大」以及「前期投資謬論」(也就是不願意放棄早期投入的成本,而一直執著在虧錢的項目,就像文中的華生因為已經買了麵包,而不願意丟棄麵包去買現成的三明治)。這正好就是詹姆士表哥犯的錯誤,所以這一段實際上是用來論證人們很容易做出這樣錯誤的判斷,並複習前面的概念。選文中刻意將福爾摩斯的台詞改成「你犯了一個錯誤」,也就讓孩子有思考和發揮的空間。

  在這樣的題目中,最關鍵的就是「在比較中尋找論據」,並從「言語與行動」反推「態度與立場」。這裡也就是在考驗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也就是能不能融入角色的立場,了解他的發言和行動背後的思維結構。而在這樣的過程裡要盡可能排除掉「我」的介入,因為人物常常不是完美的,如果我們跳脫了故事的情境,以自己的立場去評述角色,很容易旁生枝節,反而容易離題。以這次的文段來說,我們當然可以跳出來說福爾摩斯並不是真的那麼「理性」或者「能全盤考慮」,因為他計畫的還是「到北邊買只要十四便士」,這並不真的「最經濟」的選擇,真正好的選擇應該是去北邊買肉,再到南邊買麵包,這樣只要花十三便士。更可以批評福爾摩斯後來建議華生丟掉麵包去買現成的三明治,還不如就放棄做三明治,直接吃麵包,還能節省更多。這樣的寫法就是加入了太多的「我」,而沒有顧及題目要求的是故事中人物的「生命態度」。

  因此在這樣的題目中,重點其實就在於你能不能從文本內部找到清楚的論據來支撐自己的論點,並具體說明這樣的選擇所造成的影響。「論述的完整性」才是這兩個小題的重點所在。這個學期在史記課的問答中,我們常常處理這樣的問題,很多時候孩子寫出了論點,卻沒有能支撐的論據;做出了選擇或評價,卻又沒有寫出其影響或後果。這主要還是因為我們平常練習的作文都是以記述和抒情為主,但可以想見未來在各種考試之中「論述」取向的寫作會越來越常見。

  我相信這幾天各種不同的單位都會對今年的國寫題目發表意見,也會有各種範文和擬答,不過我並不打算提出這類的「意見」,畢竟每年大考中心都會公布官方認可的範文,從那裡才能真正看出大考中心的判準和期待,在此之前的各種說法,都只是個人意見而已。不過我確實想「離題」地對這題目發發牢騷:這題目的立場太偏重福爾摩斯了!因為第一題很明確要求你寫出「福爾摩斯認為華生犯的兩個錯誤」,而華生的回擊只有小小一句「未免太浪費」,所以題目上天然的偏向了福爾摩斯。但我特別想說的是,站在華生的立場,我覺得福爾摩斯也犯了兩個錯誤。第一:明知故犯。從故事一開始福爾摩斯告訴華生:「請不要出去太久」以及後面他持續觀察華生的一舉一動,都說明他其實知道華生很可能會犯錯,但是他卻沒有給華生明確的建議,刻意讓他犯錯再加以指責。這當然可以說是福爾摩斯對華生的「機會教育」,但就兩人的「夥伴關係」來說,這樣的行為非常不厚道,而且令人心寒。第二:冷酷無情。當華生說出「我喜歡親手做三明治」的時候,其實華生已經揭示出自己在乎的並不是「金錢」,而是伴隨行動而來的「情感」與「經驗」。畢竟在這個故事裡,華生的三明治並不是做給自己吃的呀,他在出發前還先和福爾摩斯商量,可以說他是為了福爾摩斯才出門去張羅食材,而福爾摩斯完全漠視了華生的付出,只用冷冰冰的數字來衡量三明治的「價值」,雖然充分展現了他的「聰慧」,贏了面子卻輸了裡子,用貶低他人的方式來展現的優越,真的值得尊重嗎?

  當然,這個故事中的華生與福爾摩斯只是一個樣板性的扁平人物,他們並沒有很豐富的人格內涵,而是為了推動故事背後的科普知識而存在,那要怎麼訓練自己找出人物所代表的樣板呢?並不是每個故事都會在結尾的地方清楚寫出人物的動機和手段,所以這並不能倚賴單純的閱讀,而須要「刻意練習」,也就是在閱讀任何文本(文字、影視以至於動漫都是),都可以好好想想:人物(他是一個怎麼樣的人)-動機(他想要完成什麼?)-行動(他怎麼做?)-結果(結果如何?)這四者之間的關係,進而從人物出發,推理出人物行動與對白的背後,希望呈現的價值觀與思想,這才是完整的人物分析。如何在有限的篇幅中,整理資訊、找出證據並寫出自己的解讀與觀察,並非一日就能完成,唯有透過刻意練習,才能在故事中找到更深刻的角色形象,也會讓自己在寫作上更完整而生動。期許孩子們也都能將這樣的思考方式融入日常之中,會是很有效的寫作練習喔!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