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C.
R.C.

喜歡閱讀、喜歡說故事、喜歡避免衝突。 希望我的文字、我的故事能溫暖你的心靈。 或是給你一記當頭棒喝也好。

我『現階段』最愛的十本書

謝謝@古塵 的企劃❤️
比起推薦書籍,我更期待大家推薦的書籍。


書對我來說是練習、學會自處的媒介,閱讀是我享受『Me Time』的方式。這篇分享的書單,我會盡量避免我過去發文分享過的書籍。這些書也許不會是永遠的最愛,但絕對是現階段非常有感的書。(也許...其實是我讀完後還記得的那幾本?😂)


溫馨提醒:如果以下書單,你實際上讀過後心想:『WTF?這本書哪好看啊?』

別擔心!絕對不是你的問題,也不是書的問題。
『書』是需要天時地利和緣份的!(像極了愛情?)

請給每本書至少兩次機會。
若當下看了不喜歡,請停下、放回書架,一年後或是過幾年後再拿出來看,思想成熟或是境遇改變後,書會帶來不同的感悟。讀懂的那一刻,就是緣份來了(Yes!)
反之,把那本書丟了吧!你們不適合,下一個會更好!哈哈


1

《一人公司:為什麼小而美是未來企業發展的趨勢》 - 保羅・賈維斯(英國)

這本書顛覆我對創業的想法。周遭很多朋友想創業,但在開始之前他們先被自己無中生有的憂慮所阻礙。我們對於創業的「成功與否」,是根據規模、員工人數來判斷,但是「大」就是好嗎?作者提出的概念很發人深省:「企業應該專注於變得更好,而不是只想變得更大。」他讓我思考「創業」這件事,我們真正想追求的是什麼?是想要實踐自己的夢想,還是想要證明給誰看?

這個社會習慣用數字來貼標籤,月薪、年薪、營業額,越高代表越有成就。但這本書反而要你質疑成長,讓你反思成長後要付出的代價是什麼,也許是犧牲家庭生活來獲得更高的利益...等。賈維斯說:「有時候『足夠』、或是『少一點』,就已經是我們所需要的全部了。」雖然這本是關於創業的書籍,但激發我在生活的其他面向,像是要怎麼把一件事「做好」而不是追求「做多」,懂得為自己設置停損點。




2

《給予:華頓商學院最啟發人心的一堂課  - 亞當‧格蘭特(美國)

這世界分成三種人:給予者、索取者、互利者。
看這本書的時候我檢視自己:「我大概是互利這種吧!」我不是一個主動的人,很多時候都是在收到給予後,想要加倍奉還😄,那種你對我好,我會對你更好的心態(真心),但是我很少扮演那個「先」付出的角色,因為我會自己腦補劇本:『如果我這樣...他會不會覺得我有什麼企圖?』

這本書透過很多研究來說明給予者是如何成為金字塔的頂端,教人如何聰明的給予。我想慢慢練習從一個互利者,成為真正的給予者。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在努力。加入matters後,我開始主動留言給其他作者,不是為了刷純在感,而是想表達其文章對我產生的共鳴,發自內心的鼓勵作者。之前的我不善於在公開場和表達自己的想法,開始主動「給予」後,得到的是滿足,不求回報的滿足。

英國文人塞謬爾・約翰遜說:『要想真正了解一個人,就看他如何對待那些無法給他半點好處的人。』




3

《富爸爸,窮爸爸》  - 羅伯特・清崎(日裔美籍)

這本書非常經典,也是我踏入股票投資的啟蒙書。學校的教育不會教如何理財,教育的黑暗面有一半是要將人培養成社會需要的那種人,不然社會如何運轉、那些工作誰去做呢?😄 從小我只聽過「要存錢、要存錢」,但是沒人告訴我要考慮通貨膨脹啊!存在銀行的錢只會越存越少,看這本書之前我完全沒這個概念。而現金流是什麼?貸款買房子是資產、還是負債?(我以前都以為是資產)看完這本書有種大開眼界的感受,原來我不了解「錢」。

他人口中的股票很危險、不要試,其實都是源於無知。白話文就是:「我聽別人說玩股票很危險,所以我也覺得很危險,所以我不要去碰。」(但事實是— 我不碰是因為我不懂投資,也懶得去了解。)當然所有投資都有風險,但風險的高低其實能透過教育自己掌握。我多希望能早幾年就知道這些知識啊~

清崎說:『資產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所以說...房貸還沒還完的那天,那棟自住宅都是...負債...好可怕。)




4

《拖延心理學》 - 珍・博克 & 萊諾拉・袁(美國)

作者替我的拖延症找到了合理的藉口?哈哈
這本書結合心理學來探討人為什麼拖延,原來拖延的背後,有這麼多因素。這項因素和成長背景有很大的關係,我認為我是「害怕失敗型」的拖延者,從小到大要嘗試任何一件事,長輩們無一不是:「不要去做xxx,你會碰壁。」或是犯了一點小錯,小到只是不小心打翻一杯水:「你到底在幹嘛啊!還不趕快去擦一擦,不要踩到!地板會髒!」舉凡大大小小的事都會被無限的指責。這些都導致我寧願承擔「不去做」的後果,也不想去面對『做了後失敗』,而受到的嚴厲指責。這本書把我內心的秘密扒開,讓我重新思考、正視我拖延的原因,找到癥結點後試著改變、或是改善推延的習慣。

珍・博克說:『一件事如果值得去做,就值得犯錯。』




5

《為什麼要睡覺?》  - 馬修・沃克 (英國)

這本書讓我害怕睡不夠!!!
作者透過很多臨床研究探討睡眠如何影響人,不論是學習、健康、表現等。你知道睡眠時間在六小時以下的人,發生一次以上心跳停止的可能性,是睡眠超過六小時以上的人400%至500%(超可怕...)。看完這本書讓我正視「睡眠」這件事,儘管睡眠時間每日只差一個小時,長期下來對於健康和壽命的影響非常大,直到健康出問題的時候,往往為時已晚。

我有個朋友每天工作加上通勤得花12個小時,回到家等到兒子睡著後,他的人生才正式開始,他會坐在電視前打電動到半夜,一天只睡4~5個小時,我和他提起睡眠的重要性,他說他睡這樣就夠了。(我滿腦都是他有可能會活不久的想法😢)我們常仗著年輕而忽略健康,犧牲睡眠更是家常便飯、輕而易舉,但我們的健康其實都是生活的複利結果啊!

現在睡眠成了每天最重要的事,每天都要睡滿八個小時😂,沒睡滿我難受啊~(也能說是怕死?在達到財富自由、享受人生之前,不能累死!!!)




6

《金錢心理學》  - 丹・艾瑞利 & 傑夫・克萊斯勒 (美國)

這本書能說是我近期最愛的一本,作者以心理學來剖析人的消費心態,和人是怎麼被商業廣告操控,而買下更多不必要的東西。這是一本很受用、很好讀、很好看的書!我把它介紹給不止三個朋友,絕對能改變你的消費習慣。

舉例來說,我們都很容易被「特價」的標籤吸引,尤其店家會把原價也標示出來,讓我們能輕易的對比,產生這項商品比較特別、便宜的錯覺。我常去超市只想買幾樣東西,最後也順便帶了幾樣「特價」、「便宜」的東西,儘管當下的我根本不需要。

其中更棒的概念是衡量「未來」的消費力。我們今天把一百元花掉,不只是浪費一百元,而是也放棄了未來可以運用這筆錢的機會。我常在理財專欄留言區看到類似言論:「一天省那一點錢,不可能變億萬富翁,更不知道我們能活多久,還不如把錢花在一些小確幸上及時行樂。」這話算對也不對,理財規劃應該是未雨綢繆,不是走一步算一步。根據研究現今人類的平均年齡至少72歲,萬一你運氣很好(還是不好?)活得更久呢?聰明的花費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輕鬆,把錢分配到有價值的地方,對未來的日子會更順利。

我現在只買需要的東西,至於想要的東西,我會再三衡量其價格是否能帶給我等值的快樂,是否值得我花幾個小時工作來獲得。

艾瑞利說:『看到一個特價時,我們不應該考慮原先的價格是多少,或是我們省下多少錢,應該考慮的是實際上要支付多少錢。』




7

《大器可以晚成》 - 里奇.卡爾加德 (美國)

當這世界都追求年輕得志時,這本書為我帶來道曙光。很多書籍類似20歲要幹嘛、30歲要幹嘛,或是媒體常頌揚那些年輕就是億萬富翁的人,無形中帶給我很大的壓力,認為就要30歲了,在任何方面都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這1/3之一的人生好像過得「很沒用」。但是媒體也許沒說出口的是:「你知道嗎?全世界有80%的人口一生平庸耶!」這段話就少了話題性,根本不特別。

很多時候我們也不甘於放棄沉沒成本。像是唸大學對我來說一樣,唸了一兩年發現不喜歡這項專業,還是硬著頭皮把它讀完,儘管未來不想走這條路,總覺得拿著一張文憑至少心安?卻沒發現多投入的學費跟時間更寶貴。

這本書提供了很多中、老年才開始成就自我的例子,透過研究來證實少年得志的只是少數,能堅持下去的人都會成功,成功沒有期限,太勵志啦~~~

卡爾加德說:『當我們基於正確的理由作出決定,放棄就不是舉白旗投降,而是在說這個工作不適合我們。』




8

最高學以致用法:讓學習發揮最大成果的輸出大全-  樺澤紫苑 (日本)

把學習「輸出」的概念。通常在學習的時候,我比較常運用「輸入」,把東西讀進去,就以為自己好像學會了?這本書教我如何試著「輸出」,因為每一次的輸出,都是把學習到的東西再一次拿出來複習、再一次思考,更能加深印象。

開始寫部落格後,我深刻的體會到輸出的魔力。在寫這篇文的此時此刻,正是在輸出。把閱讀過的書寫成心得文章的同時,也是二次思考的機會,更能領會自己是否把新知吸收進去。

這讓我想到還在唸書的時候,我的同學喜歡問我數學題怎麼解,透過教人我也得到了再次練習的機會,常會在考試的時候發現:「欸這題型剛剛算過耶!好幸運!」原來這就是輸出呀~(我以前最喜歡數學課了...)

樺澤紫苑説:『輸入只是一種自我滿足。真正和自我成長成正比的,其實是輸出量。』




9

《人類大歷史》-哈拉瑞 (以色列)

在讀書時期,我非常非常討厭歷史,我常想:『我到底為什麼要知道這些年發生了什麼事啦?』『為什麼要背這些年代啦?』考試的時候完全是靠國英數才有學校好讀😂,因為歷史都是底標啊!哈哈!後來出社會後接觸歷史相關影片,才發現我喜歡歷史,是過去接觸歷史的方式(背誦)錯了。

這本書從物種開始說起,到人種的演變是如何廝殺到最後,只剩下智人存活,而智人是如何從採集到現在的高科技社會,再到追求幸福。(沒錯!你跟我都是物競天擇下來的勝者。)哈拉瑞是個厲害的說書人,把歷史說得像是故事一般,不枯燥還很有趣!但內容很多、書很厚,請有心理準備。

這本書再搭配理查・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和賈德・戴蒙的《槍砲、病菌與鋼鐵》,保證讓你成為人類學專家。(或是讓你睡得更香也沒問題...)

哈拉瑞說:『生活有意義,就算在困境中也能甘之如飴;生活無意義,就算在順境中也度日如年。』




10

《窮查理的普通常識》- 查理・蒙格 (美國)

查理・蒙格是華倫・巴菲特的合夥人。相較於巴菲特,蒙格比較少為人知,但他絕對是我投資路上的偶像。有錢人的共通點 — 他們的求知慾都很旺盛、他們的閱讀量都很龐大。有時候讀不懂一本書,其實是我對某方面的知識還不足,跟作者的頻率對不上、無法產生共鳴。這本書是蒙格的人生哲學,是他的智慧集大成,這不是一本易理解的書,而是本會觸發很多思考的百科全書。我無法將這本書歸類,它可以是經濟學、也可以是心理學,我奉行蒙格的建議:『每天起床的時候,努力變得比從前更聰明一點。』我每天的目標就在追求「比昨天進步一點」,我能很肯定的說:『我有做到』。

蒙格說:『你不必非常出色,只要在很長、很長的時間內,保持比其他人聰明一點點就夠了。』




這篇文寫完,竟然過了四個半小時,完全進入心流狀態。
這個企劃還真不簡單啊~~~~~ 下台一鞠躬😊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第一个支持了这篇作品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