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立日
讀立日

www.readependenceday.com 讀一本好書,發現下一本好書,探索"the unknown unknown"。

讀David Hockney《隱秘的知識》(4): 為什麼要去理解和解釋傳統?

捲軸的設計就是為了一點一點地打開,而不是一次全部攤開

上一篇結尾時,我們談到東方主義不僅沒有消散,反而更加普遍、強大、隱蔽、可怕了。隨著現代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和全球化,它以前所未有的高效被帶向現代人的每一天生活,彌散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即使(少得可憐的)學術和精英世界在慢慢提倡反思,但商業世界,尤其是大眾世界裡的商業擴張和爭奪,在以比學術、政壇和社會精英的宣傳迅捷得多、猛力得多也粗放得多的方式,推動著東方主義的傳播和固化。而商業和大衆世界能夠接受的東方,完全是主流觀念“認可”的東方,跟是否是現下真實的東方毫無關係。它是對東方主義的中國觀更加誇張的放大、固化甚至是極端化。看一看他們所用的詞匯的——“多樣性”、“平等”、“少數派”——當能夠形容你民族特性的只剩下這些詞彙,甚至連我們自我描述時也只剩下這不多幾個詞彙——時,你感到文化的危機了麼?

與此同時,在世界的另一邊,確實好像我們也在對東方主義做某種對抗。但如果我們細細剝開來看,最近幾年弘揚的“傳統文化”到底意為何指,而所謂“復興”到底包括哪些行爲,它的意圖和結果分別是什麽,我們就會發現,很多沸沸揚揚的所謂傳統文化復興的努力、民族文化自信的鼓吹,不過是一種反向(鏡像)的東方主義;甚至是一種更糟的東方主義,因為它被嚴重地政治化了。

這樣的例子很多,而且人人都熟悉。比如這兩年在很多電視台和媒體上都流行所謂的“國風”歌舞,不僅有很多半文不白、生搬硬造的所謂“古風”歌曲,還有不少將敦煌壁畫或是唐宋名畫改成舞蹈,借助各種新科技炫酷的聲光效果,包括虛擬現實、動畫投影和電子音樂等,吸引了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一代的叫好,甚至帶來模仿的熱潮。典型的例子比如今年最紅的舞蹈《如此青綠》,比如某省級電視臺推出的《唐宮夜宴圖》,等等。

這些“國風”表演有一些非常明顯的共同點,甚至可以說,除了題目之外,它們內容雷同,而且絕非巧合。首先是各種高科技的放題式加持。舞台背景啟用了各種“逼真的”4D投影以及炫酷而昂貴的音響和燈光效果。從畫作本身,到作者介紹、作品介紹、名句摘錄,紛至沓來地出現在360度球形屏幕裏,地面上幻化出各種五顏六色的“古風景觀”,譬如說小橋、流水、草廬、青竹、桃花、鴛鴦、池魚,有時梁祝二位或者許仙白娘子也能上來友情助興⋯⋯處處拉滿了高檔語文課件的架勢。在這些令人目眩的背景環繞之中,出沒著一群跳舞的女子,跳著“古風”編排的現代舞,比如《如此青綠》裡,一群身著青綠的女子擺出了各種雋永或是高難度的人體造型、以及隊列展示;比如《唐宮夜宴》裡,各種高度還原唐代妝容假裝懷抱古樂器的女子跳著歡快的群舞,一無珍饈,二無賓客,三無演奏,四無任何哪怕最微小的跟“宴會”有關的暗示,只有讓現代人忍俊不禁的原地復活的“唐代歌女”——儘管她們其實更加神似現代學校的調皮女孩,還有讓人應接不暇的原畫投影(以作模仿之對比)、文物展覽和燈光表演,把舞台擠得滿滿當當。總體看上去,表演者既不是傳統藝術,也不是舞蹈家,更像是電腦科技。所以最後呈現的效果正是内容雷同,而且絕非巧合。

這就涉及到二者的第二大共同點了:舞蹈本身和它所聲稱的畫作藍本之間,也實在是風馬牛不相及的。如果不是屏幕和地面上滾動播放的高科技課件加持,沒有人知道演員在跳什麼。舞蹈也許是美麗的,畫作本來也兀自美麗,但它們各自美麗各自的,毫不相干。作為觀眾,如果我們隨便提出這樣一些問題——譬如,爲什麽我們要把一幅靜態的畫改編成一支活動的舞蹈?這是必要的嗎?對於畫裡的內容而言,舞蹈可以表現得比繪畫更好嗎?我們究竟是怎麼選擇的,芸芸眾畫之中,為何獨獨選出它們?兩幅完全不同時代、不同作畫背景、不同畫師、不同材料的畫作“表演出來”,給過你任何不同的感受嗎?抑或這不過是個快捷方子,其實所有的畫都可以依樣畫葫蘆來“直播”吸粉?還有這裡面的音樂和編舞是怎麼選擇和創作的,它們給這些過去的畫作增添了什麼新的東西嗎?欣賞完它們,你感到自己對生活的感受發生了任何變化嗎?⋯⋯——你能回答幾個?這些問題裏,又有幾個甚至曾在你頭腦中出現過?

不僅如此,這些表演雖然挂上了唐代、宋代藝術的招牌,但事實上他們只是不斷在炮製“古風”,炮製一個從未存在過的“古代中國”。不要誤會,我並不是說古代的中國沒有存在過,而是說作爲一個統一的概念和形象體系的“古代中國”根本不存在。要知道,這個世界是不存在什麽“古代藝術”的,也不存在什麼“盛唐詩歌”、“民國散文”。這些術語,一旦還原到歷史裡,其實是千千萬萬不同的聲音從不同的方向匯流、撞擊、分道而形成的,只不過被文學史匯總攏來,貼上標簽,放入同樣的整理箱裡。談“古代藝術”,古埃及、古希臘、古中國彼此之間就完全不同,即便單説“古中國藝術”,又經歷了多少種不同甚至互相反對的時代、風格、形式,經過了多少想像得到和想象不到的變革,更不要說,這些風格形式裡又包含了多少無法分類的人和事的參與?談“盛唐詩歌”,上千小詩人且不說,就只拿三大詩人李白、杜甫、王維舉例,他們三個裡面,哪一個能夠代表其他兩人的風格?哪一個又能代表“盛唐風格”?談“民國散文”,且不說裡面混雜了多少不同的文體,我們隨便列舉幾個作家——魯迅、胡適、張愛玲,他們誰能代表誰,誰又能代表“民國散文”?

我們從存檔裡扒著年份,隨便找出來一幅唐畫,照著畫上穿衣,照著畫上上色,照著畫上梳頭,照著畫上買樂器,就是夢回唐朝、同此盛世了?如果是這樣,是不是說我們跟漢朝人之間,其實只隔了一件“漢服”的距離?這顯然是荒謬的。作為一個看東洋鏡的外國人,這樣也許夠了。但作為一個中國人,尤其是立志要復興傳統文化的中國人,這樣“斷章取義”地消費而不是理解和解釋中國藝術和文化,最終只會永遠失去它們。




看過讀立日第一季裏尼采《歷史的用途與濫用》那一集的人應該還有深刻的印象,我們曾經花去可觀的篇幅談論了歷史是為人生服務而不是相反的道理,也談論了青年應該如何發揮個體的能動力,拒絕把歷史變為科學灌輸給自己的權力,而要堅持去創造,去生活,去批判和改造歷史,才能努力成長為一個完整的人。很顯然,作爲不斷被各種權力使用和濫用的概念,這裏的“歷史”跟我們上面談的“傳統”完全是一回事。一個青年,要做自己的主人,要去處理自己和歷史、和傳統的關係,就要明確一系列的問題,比如自己理解、解釋甚至復興傳統文化到底有什麽樣的goal?傳統到底在什麽意義上跟我相關了?復興傳統文化這件事情在什麽意義上幫助了我?我希望從中得到什麽?

解決這些問題的一大前提是我們要徹底搞清楚什麽是傳統,或者至少就我們這篇文章討論的内容而言,搞清楚什麽是藝術和文化上的傳統。

請大家移步至「讀立日」官方網站繼續免費閱讀本文。



對本書最後一篇討論將在兩天後發布,感謝這段時間大家和我們一起讀書、討論。Happy Readependence Day!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