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洛夫
蘇洛夫

多維新聞記者,專職分析產業政策、經濟,偶爾發癲罵一罵政府

台灣的半導體之刃還能揮舞多久

日前德國經濟部長阿特麥爾(Peter Altmaier)及日本經濟產業大臣梶山弘志相繼喊話,希望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能夠增加車用晶片的供應量,不尋常的是德日直接喊話台灣經濟部,尤引側目。對此,台灣經濟部長王美花隨後召集包含台積電、聯電、力積電及世界先進等企業高管舉行了便當會議以安排產能。

台積電是全球最大的晶片代工企業,也擁有最先進的晶圓代工製程,被捧為護國神山。(中央社)


台灣的半導體產業一時間又再度被拱上了新的高度,也似乎應驗了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那句「台積電將成為地緣政治的兵家必爭之地」的發言,讓「萬般皆下品,惟有台積電高」、「無腦all in台積電」的氛圍再度炒作起來。毫無疑問,台積電擁有最先進的製程,和韓國的三星是全世界惟二能量產7奈米以下製程的玩家,並擁有全球最大的晶片產能,2020年晶片市場的佔有率達到了51%,聯電、世界先進亦是世界排名前列的晶圓代工大廠,八吋及十二吋產能龐大,有了這些香餑餑的「護國神山群」,德、日、美等重要經濟體紛紛向台灣求援,台灣的國際地位似乎又空前強大了起來。只不過,有了重量級的籌碼在握,台灣該如何運用?或者說有可能運用嗎?

1月28日,台灣經濟部在部務會議前的記者會中,王美花表示已與廠商們達成「一個共識,三個方法」來因應車用晶片需求的增加,一個共識指的是廠商會配合政府政策增產,三個方法分別是:一、優化產能,將多出來的產能優先用於生產車用晶片;二、將車用晶片的訂單優先序位拉升至優先層級;三、協調其他非車用晶片的訂單,將其延遲或減少需求。就結論來看,台灣經濟部似乎已和廠商協調出一套無關痛癢,卻隱藏後患的解決方案。

德、日等國車用晶片短缺紛紛尋求台灣半導體產業支援,台灣經濟部協調了主要晶圓代工企業後,製訂出一共識三方法。(Facebook@台灣經濟部)


首先,晶圓代工廠要擴充產能只有兩種手段,第一種方式是直接擴廠,但是這種方式的資本投入龐大且需要耗費時間,對於解決當前的晶片荒來說是緩不濟急,而且在晶片荒及其帶動的行情能持續多久尚且未知,讓擴廠成為風險較高的選項;第二種方式是直接增加現有機器設備產出的速度,不過問題是台灣的半導體產業基本上都已經將機器設備的產出速度優化到了極限,而且隨著產品種類特性不同,製程也各不相同,因而具有高度複雜性,若僅針對部分產品進行優化容易產生瓶頸,導致生產過程花費時間等待下一站製程,產線能優化的空間實質上非常有限。

其次,現在台灣所有的晶圓廠基本上都是產能滿載的狀態,若要調整安插車用晶片的生產,勢必會直接排擠其他已經安排生產的客戶訂單,而代工廠跟客戶基本上皆是採用合約生產,投片生產量都是在數以月計的時間之前就已經預定,要在短時間內進行調整很明顯會打亂生產步調。

第三,包含前述調整生產排序必定會排擠其他客戶的訂單,在產能有限的情況下,產能的爭奪戰就是零和遊戲,一家廠商得到了產能勢必為其他廠商之所失,那麼有哪家廠商會願意犧牲自己好不容易搶到的產能,來成就汽車業的需求呢?而且汽車也是屬於久久才換一次的耐久財,市場的總體需求比起手機及其他的行動裝置是要低得多,因而車用晶片單價也是賤於行動裝置的,強行代換生產損失的不只是失去產能的客戶,晶圓代工廠也會遭受損失。

此外,王美花對於整體供應鏈的長度、生產數量數據等問題顯然沒有確切掌握的把握,對於能否利用晶片產能來換取新冠肺炎(COVID-19)疫苗、雙邊貿易協定(BTA)等問題也僅只以「互利共榮」說詞含糊帶過,且不說是否是想「賣人情」給其他大國,但是也為難了台灣四大廠商為了配合大內宣而陪政府演出這場戲了。

值得提的是自美國前總統川普(Donald Trump)主政之後,各主要經濟體也開始將生產鏈的自主可控視作最重要的議題,德國總理梅克爾(Angela Merkel)和法國總統馬克宏(Emmanuel Macron)正在研擬政策扶植歐洲的主要晶片廠商如英飛凌(Infineon)、恩智浦(NXP)、意法半導體(STM)等,中國亦正傾全國之力扶植中芯國際及華虹半導體;因此,在多方有意識地發展,乃至於計畫搶食未來市場時,台灣的半導體產業能保有多久的優勢不無懸念,若僅依靠半導體產業作為經濟靠山,台灣當慎思自己手上的這把刀還能揮舞多久?

原文發表於2021/1/29《多維新聞》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