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豪
廖彥豪

台大城鄉所碩士,交大社文所博士生,中研院/農委會合作台灣戰後農村研究發展計畫博士獎助生。關注冷戰時期東亞地區的政權治理與空間規劃議題,特別是戰爭動員和經濟發展體制與空間計畫轉型間的連動關係,即將出版一本以台灣戰後農村土改與城鄉發展為主題的研究專書。

201804-研究自述 (交大博班報考資料)

研究自述

廖彥豪 20180407

2003年進入暨大公行系就讀,該系為在前總統李登輝執政前期扮演外圍重要政治/政策幕僚角色的張榮發基金會國策研究中心部分小組成員創立(以台大政治系師生為主體)。大學階段訓練以台灣政經發展、地緣政治與國際關係為主,曾受該系翁松燃與李文志老師指導,在2006年獲國科會大專生專題計畫補助,以政經分析視角研究台灣在戰後國家發展政策的演變和影響。

2007年秋季進入台大城鄉所就讀,城鄉所階段前期以修習必/選修課程為基礎,仍以政策分析與研究做為關懷角度,主要學習與研究方向是將國家發展課題落實到區域政策/政治層次進行接合,從事過兩個大尺度與跨境[1]的規劃實習操作。修課時與兩位碩班指導教授結緣,以瞿宛文老師研究殖民與戰後時期東亞與台灣國家經濟發展取徑作為參照,及受到王鴻楷老師作為戰後來台外省第二代與本土第一代空間規劃師生命經驗的啟發。碩論原本以研究日本殖民遺產與戰後國際援助(包括美援與國際援助),對台灣戰後空間規劃與政策發展的影響為主軸,並兼及關於國際學界關於殖民與後殖民都市發展研究的理論回顧與批判。

在前述碩論方向下,展開後期的修課規劃和相關研究案歷練,因城鄉所與前經建會都發處,及早期聯合國空間計畫援助的深厚聯繫[2],在王鴻楷老師推薦下,在2009年和前都發處成員合作展開經合會都計小組對台灣戰後空間發展影響研究,除進行歷史檔案清查和保存工作外,也針對參與都市計劃小組工作的二十位成員進行訪談。

經合會都計小組案開啟我在碩班長達近四年,投入台灣戰後空間規劃研究與歷史檔案調查保存的研究與實務工作,對日後碩論撰寫與中長期研究與實務工作打下重要基礎。在王鴻楷、夏鑄九、華昌宜與瞿宛文等老師支持下,以城鄉所碩、博士生為主體,結合台大數位中心、銘傳規劃系、國土規劃中心、中國地政研究所等單位協作,陸續爭取到國科會、經建會和中研院台史所等相關單位的支持,完成下列工作,

包括:(1)、經合會都計小組資料保存與口述訪談;(2)、省府都市計劃檔案清查與數位化;(3)、蕭錚博士文件與中國地政研究所檔案清查與數位化[3];(4)、劉永楙先生日記與文件的移交保存[4]

除前述以城鄉所師生為主體的台灣戰後空間規劃的歷史保存與研究工作外,我也在台大政治系江瑞祥老師邀請下,參加互助營造公司支持的「台灣營造業百年發展史」專書撰寫團隊,並擔任專章撰寫者;而以上述研究與保存工作經驗為基礎,我也出面邀請城鄉所同學籌組「城鄉所退休教師訪談工作小組」,並擔任召集人與總編,訪談與整理這五位戰後分赴美、日留學的第一代規劃與建築學者的生命歷程,並在日後積極爭取這套訪談成果正式出版。

在2012年將前述研究與實務工作做階段收尾後,沉澱下來進行碩論撰寫,經過多年歷練與成長後,我把研究軸線與視角再做修正調整,將焦點重心放在研究國府於1950年代初期推動的農村與都市土地改革政策,重探戰後初期的政權治理形構和社會菁英博弈過程,並提出經由戰後城鄉土改形成的制度架構和政治博弈模式,奠下台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根源基礎的說法,挑戰了過去台灣學界對於國民黨政權治理模式、社會菁英構造和城鄉土改相關研究的既成主流論述和解釋。

我的碩論在2013年6月完成,口試時曾邀請來自規劃、地政、社會學、近代史與環境史研究等不同領域老師進行評審和討論,碩論獲得口委們的一致極高評價。這本碩論後來也申請相關論文獎項,在2013-2014年獲得六個不同領域研究獎肯定。

在2013年畢業後,我並未申請擔任替代役,而是選擇服常備兵役,以空軍軍種分發到防空飛彈系統的鷹式飛彈連服役,駐守在桃園山腳,負責守備桃園機場及其周邊軍政要地。

2014年底退伍後,我到中研院人社中心東亞經貿計畫工作,擔任瞿宛文老師助理,期間工作分三部分,首先是將前一階段的相關成果正式出版和公開,重要成果包括和瞿宛文老師合作籌組「重探台灣戰後農村土地改革」專題研討會,邀請跨領域研究者、組織運動者進行討論交流,並將研究論文與回應討論刊載在《台灣社會研究季刊》98、100期。同時也將《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所訪談錄》正式出版,及協助推動《戰後台灣規劃史料資料庫:省府時期檔案(1949-1998)》上線,開放學界與社會大眾進行使用。

其次則以歷年研究成果與實務經驗為基礎,我廣泛接受來自不同領域學術機構與學會社團邀請,透過發表演講、參與座談會、學術會議發表和推廣研究資料庫等方式,進行研究服務與跨界交流工作,過程產生的部分成果也已正式發表[5];最後則是和瞿宛老師合作,將我碩論關於台灣農村土改部分改寫成學術專書,這本專書初稿目前已接近完成,預計在2019年前後出版。

這本專書雖本來構想為延續碩論基礎,但在分析框架和章節架構已有重大突破與修正,首先是更強調冷戰與內戰結構對台灣戰後農村土改和空間計畫的根本影響,具體分析農復會專家與美國顧問雷正琪扮演的角色,及韓戰和台海危機對台灣空間計畫架構變遷的影響。其次是透過土地規劃與民營化政策的視角,延續討論農村土改對台灣政經發展和社會階級構造的長遠衝擊影響。最後透過對戰爭動員、經濟發展與土地規劃三個互相獨立卻連動的政策領域/政治場域的整合研究,以較立體、複雜且動態的歷史分析框架,正面提出對國民黨政權性質及其治理運作模式、及相應台灣社會發展與構造變遷的初步架構和研究方法。

在2018年1月,由我邀請兩位年輕的研究與組織工作者,針對政大地政系徐世榮教授在2016年底撰寫的《土地正義》一書,提出長篇群組書評與勘誤表,分別刊載在風傳媒與菜市場政治學的網路平台,獲得相當關注與回響,而這組書評隨後也獲得《人間思想》接受刊載,預定在2018年下半出版紙本。目前我除正與瞿宛文老師合作修改的《重探台灣農村土地改革》學術專書,以及將把書稿第八章改寫成期刊論文投稿外,也有後續暫定的研究與出版工作。

[1] 大尺度實習部分,是相對城鄉所碩班擅長採行的社區尺度為對照,該案是以二重疏洪道的流域治理和大台北都會區發展為主軸,配合台北縣政府官方對二重疏洪道的區域規劃與治理;跨境實習部分,則是和菲律賓大學與當地都市政策NGO團體合作,研究馬尼拉市區貧民窟的環境改善與發展政策,最後提出一個流域治理與水環境的改善計畫。

[2] 城鄉所有三位退休教師和台灣戰後三十年的美援與聯合國規劃援助關係甚深,進一步介紹請參考《專業通才理想的實踐:台大建築與城鄉所訪談錄》。劉可強老師的父親劉永楙,為國府來台第一個十年規劃部門的領導者,曾主導南投中興新村規劃,並在1960-1970年代擔任聯合國南亞與非洲規劃顧問;王鴻楷老師畢業於哥大規劃系,其指導教授葛拉瓦系主任曾擔任聯合國援台空間計畫專家顧問,王老師是台灣戰後第一代留學歐美回台的規劃博士,深受當時經建會與省府系統空間部門的器重;華昌宜老師曾在聯合國援台計畫擔任短期顧問,並與經建會空間部門主要成員關係甚深。

[5] 進一步介紹,請參考個人簡介的他類論文、會議論文,及公開演講、報告與評論資訊。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