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彥豪
廖彥豪

台大城鄉所碩士,交大社文所博士生,中研院/農委會合作台灣戰後農村研究發展計畫博士獎助生。關注冷戰時期東亞地區的政權治理與空間規劃議題,特別是戰爭動員和經濟發展體制與空間計畫轉型間的連動關係,即將出版一本以台灣戰後農村土改與城鄉發展為主題的研究專書。

關於台灣戰後政府組織機構檔案的初步盤點講稿-以空間規劃與土地問題為核心(台大社會系/20151222)

補充說明:

還是要謝謝傳凱這次演講的邀請,讓我硬著頭皮把拖了好久想寫出來跟大家分享的資料庫盤整初稿趕了出來,這篇稿並未寫完,主要是除了資料盤點外,一些比較結構後設的反省思考沒有寫完一個結論,並從我過去研究的基礎上再做一些討論.

我對於以空間規劃為主軸對於台灣戰後發展的資料和研究議題盤點這部分,這個口語化的講稿會是一個基礎,在此之上之後會依據這份講稿再做整理潤飾,變成一篇相對正式的文字,之後會放在改版後的省府都計資料庫網站上供大家參考;最後我構思要把這部分變成一篇比較符合學院規格的短篇文章,向大家介紹這個省府都計資料庫,盤點國內外相關檔案資料,以及從這些檔案與我個人研究基礎上,哪些議題與論點是未來可以討論的方向. 這大概是我短期從過去個人研究與數典和檔案經驗出發,想要做的一些推廣介紹工作.

這篇開放大家轉貼分享,大家如果有任何指正和補充,也歡迎直接留言私訊與我討論.

昨晚的演講和討論十分精采,等這兩周忙完,我也會連同上次在中國北京交流和這次討論的收穫,寫一篇我初步從我的碩論和相關研究對於戰後接下來空間規劃與土地政策,以及國民黨戰後治理的一些初步思考和想法.

-----------------------------------------------------------------------------------------------------

接下來是我在第一部份報告的重點,會從過去這幾年我個人參與和利用相關檔案和資料庫的經驗,簡要的為大家整理介紹國內政府部門實體檔案與數位資料庫的狀況。

一、對於既有檔案資源盤整工作的重要性及其意義

作為開場,我自己覺得這個對於現有檔案資源釋出和利用的盤整介紹工作,是推動整個研究工作往前走的相當重要的一環,一則是因為現在已開放可供利用的檔案資源,遠比多數的人能想像(已接觸與利用)的更多(包括實體與數位資料庫),這同時也突顯既有已開放檔案資源的低度推廣與實際運用的現實,其次是我認為透過掌握既有開放檔案資源的組織關係網絡與整體圖像,一方面可以讓我們透過交叉比對運用各類檔案(包含決策執行過程的前後、不同專業系統之間、及權力結構高低位階等面向)來進行不同層面歷史研究的發問與解謎、介入現實政策與議題的報導與論辯,並且認識到其背後有更為龐大的母體檔案資料是目前尚未被處理、保存、利用與開放的。

這另一方面也讓我們自己必須有所警覺和提醒,這個警醒可分成三個層面來談,(一)、是對於既有的主流研究論述與議題論爭裡(絕大多數的),無意識的去歷史和去脈絡化/或是從現實政經利益鬥爭的特定角度有意識的改寫與重塑歷史的陷阱;(二)、其次是對於我們自己而言,我認為確實存在一小群的歷史與政策研究者,不分其世代、黨派與立場光譜,雖散在各處、各領域,但都正透過自身的各種努力,嘗試著在抵抗、挑戰、解構與重塑某種歷史圖像與論述,然而在這個站在邊緣位置抵抗和挑戰的獨行求索過程裡,我覺得我們很多人可能對此有清楚的意識和初衷,但仍不免在行路的過程中迷失和偏離,或正因為透過某種道德化/歷史化(一種比較的相對基準)的自我武裝,從而反而在某些可能展開對話、相互理解和搭橋結伴的歷史機遇裡自我設限和封閉,這也是我個人經歷和近期與傳凱談起的某種體會感觸;

(三)、最後很現實的,也是想要呼籲大家的是,在認清這些努力在短期內(甚或更長)可能於主流論述和政經局勢無損、無益的悲觀結論下,但懷抱著「沒關係,這事情還是要做,還是要有人做」的認識下,更多的投入兩個層面的基礎工作,其一是對於各類正在「被銷毀」或佚失的歷史檔案與記憶(包含各類口述歷史訪談)的保存、利用與開放工作,其二則是更多的投入戰後台灣發展過程裡各項制度與政策的歷史研究和深度思辯論爭。

我認為這兩項工作一般會「被」認為很偏離現實(從現實政治與學院晉升的功利效用觀來看),這確實也是其一直缺乏真正投入耕耘的某種結構因素,而形成某種意義上的斷裂與空白。我們自己這些年到底做了多少,做得好不好,我也不敢說,只能說透過這漫長的歷史研究工作過程確實形成了這樣清楚的意識和反省,放在長期來看,我認為(或是希望)這兩項打基礎的苦工會有其潛在蓄積能量、緩慢捲動現實的可能存在(在這些層面上比較從個人經驗與研究的反省,我會在最後一個部分裡進一步說明)。

二、資料庫網站對於其他相關檔案資源的簡介

回到既有檔案資料庫盤整的這主軸上,像我們在資料庫最初的欄目規劃所設定的,我們大概分為四個次欄目,一個是我稍待要跟大家介紹的,以這張政府組織關係網絡圖來盤點介紹國內相關組織機構的檔案資源,而我們目前已經整理的還包括其他三個欄目的相關檔案資源(包括規劃主題相關、日殖官方檔案和輔助性工具資源),這三個部分未來我們資料庫下個月改版後,在網站資料庫上都會有詳細的介紹與網站連結,我這裡就很簡單帶過這裏面幾個重要的檔案資源,讓大家有個印象:

(一)、第一部分是我稱為規劃主題相關的檔案資源,主要包括一些「非隸屬」於政府組織架構裡的組織單位,比較重要的包括國民黨黨史館、美國國家檔案館、聯合國總部檔案館(這涉及過去主流論述裡對國民黨影響的重要性的強調和實際上被真正研究認識之間的高度落差,當然這也包括現實上長期以來我們對於美援研究的貧乏和聯合國影響研究的無視,一定意義上我們對於國民黨、美援與聯合國援助的各種影響,還是處於一個高度貧乏的狀態,目前的認識架構基本上定錨於1990年代前後的一些重要作品,後來的研究我認為挑戰與超越這個總體架構者相當有限,然而我們現在已經有更好的檔案基礎與研究視野去進行),其次則是我認為在戰後台灣發展的歷史過程裡,很多外圍的學會或法人團體其實曾經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這部分是我們常常忽視不提的,例如我自己曾參與過的中國地政研究所檔案數位典藏計畫(或是最近被研究比較多的像是四健會等),我認為這部分在現在的學院還是一片未知荒蕪的領域,這有待大家努力耕耘探索,最後則是一些在戰後發展過程裡,曾扮演比較重要角色的個人檔案資料的保存與利用,比較重要且大家耳熟能詳的是李國鼎個人檔案(中研院近史所和台大總圖五樓),我們自己參與過的包括像是蕭錚個人日記與書信保存數位化(中國地政研究所),劉永楙個人日記與資料的保存移交(中研院台史所),以及最近剛開放的楊肇嘉個人檔案資料等(中研院台史所)。

(二)、第二部分主要是日本殖民時期的官方檔案文書、各類的書刊與統計資料,殖民時期的檔案資料保存與數位化開放,我認為相對於戰後這一段,日殖時期的基礎檔案資料的建置和數位化做的是相對比較全面而完整,這當然有賴於過去以學院為主相關投入者的努力,當然這也與過去二十多年,學院研究的主流、歷史觀和政經情勢有關。最為重要的當然是以前的省文獻會所進行以台灣總督府為核心的相關檔案資料的數位化與資料庫,其次大概有三個單位做的檔案資源是比較重要的,例如台大做的日治統計資料和法院檔案等,以及台灣圖書館和公共圖書館針對日治時期舊籍和刊物進行的全文影像數位化系統,最後則是中研院台史所的台灣史檔案資源網和台灣總督府職員錄系統。

(三)、第三部分比較是輔助性的檔案資源,最重要的是中華民國政府公報資訊系統,其次則主要是報刊資源部分,包含近代中國時期的全國報刊索引和大成老舊期刊(這部分我覺得是重要的基礎檔案與歷史視角,既然中國大陸時期的國民黨、國民政府與兩個世代的外省籍政治菁英與技術官僚,過去被視為高度掌控與影響戰後台灣社會的整體發展,我們如果對此歷史性的傳承與影響全然切斷割裂,缺乏深入的認識與研究,妄言僅抓點皮毛就想評斷其功過影響,實際上多流於各自派閥立場的捍衛和固守,這當然也包括政府機構組織在大陸時期的檔案資源利用,後面有機會可以再談),近一些的包括日本殖民時期與戰後的一些重要報刊,民報、日日新報、中央日報、中國時報、聯合報、自立晚報等全文影像資源(公共圖書館有館藏1960年代前後的地方報和小報報紙),然後如同前面所提到戰後發展階段裡,一些外圍組織、學會和法人團體的角色是重要的,這些組織也有不少自己發行的各類刊物,但是這些刊物資源,就我所知並沒有被做過系統性的整理和數位化,目前我自己的利用經驗裡,台大圖書館、中研院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和台灣圖書館是重要實體館藏的地方,這部分只能做提醒,具體大家在研究上應該注意什麼樣的刊物資源(例如我自己的研究經驗裡,土地改革、中國內政、台銀季刊、國際經濟資料月刊等就是比較重要的刊物),可能要靠大家自己努力、彼此分享和一些機遇。

三、以「空間規劃」為主軸對政府組織機構檔案資源的初步盤整

接下來正式進入到對於政府組織機構關係網絡圖的檔案資料盤點和介紹,而我這裡主要則是以空間規劃部門作為主軸來談,其中大概可以分為中央/省/地方、行政/立法、以及美援與聯合國援助等三大塊來談。

其中最為重要的幾個資料庫與實體檔案的檔管機構,分別是國史館、國史館台灣文獻館、檔案管理局、中研院近史所、中研院台史所、台大、省諮議會等,當然還有另外兩個重要的實體檔案保存地點,其中一部分是整個政府機構有其組織與檔案保存延續性的相關政府部門機構,戰後這一段有相當龐大的機構檔案目前仍然保存在原機構單位各自的檔案管理室,保存與開放利用的狀況不一(部分很有限的檔案已經透過機關內部清點建檔,可以在檔案管理局的機關檔案聯合目錄查詢網搜尋,但建置的資訊狀況很差,實際利用仍是需大量調閱、現場翻閱才能知道是否是有用資源),目前這一塊比較清楚的是由國發會檔案管理局分年度進行專題審選、檔案移交和數位化工作(這部份後面討論時可以進一步說明);其次我個人認為相當重要,但目前像是「孤魂野鬼」般游離而不受各界重視的一塊,就是舊省府時期的各廳處機關檔案。

我必須再次強調省府各廳處機構在戰後發展過程裡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可參照我的碩論與期刊文),然而省府在1990年代末期前後經歷921地震和精省,其實這攸關重新認識與書寫戰後台灣五十年發展重要關鍵的檔案資料並未受到很好的清查、保存、移交與數位化,就我所知僅有很有限的檔案移交到國史館與台灣文獻館(更少資料是已經被數位化,主要是省府委員會議和地政局檔案),相當龐大的一筆黑數的母體檔案資料,在當時可能因為沒有清楚的檔案移交計畫、或是交由合併後的機關單位以業務移交與需求使用方式繼續保存(很大一部分我認為應該是留在各機關目前在中興新村的中部辦公室裡),然而以營建署中辦館藏建設廳、公共工程局與省都委會的歷史檔案為例,這些舊省府機構因人員裁撤、事權縮小和空間轉置等問題,這批舊省府檔案的清查、保存與數位化所面對的情況是相當緊迫的(這部份後面討論時可以進一步說明)。

接著我就以這張圖來逐一做概覽式的簡要介紹(由上而下、由左而右),各位對哪一部分的檔案資料重要性和目前狀況有興趣,報告結束與會後可以發問,我們可以再做進一步的說明和討論。

(一)、從總統、副總統檔案這部份說起,這個檔案是典藏在國史館裡頭,目前包含從兩蔣時期以降的幾位正副總統個人檔案資料都包括在內,而目前最受矚目與被運用作多的是蔣中正檔案,我自己實際抄錄和運用過這個檔案庫,以蔣中正和陳誠的部份檔案價值最高(我自己碩士論文的撰寫也高度受益於參考蔣中正與陳誠檔案),其次是蔣經國檔案,嚴家淦檔案部分有價值的檔案資料已經不多,其次從謝東閔、李登輝、連戰、陳水扁、馬英九和蕭萬長等人的檔案資料價值都非常低,因為在民選後的這幾任正副總統目前移交到國史館的檔案都是一些外交文物和公開的錄影照片等,相對於兩蔣所留下相當多重要決策的高層決策過程、個人檔案與書信記錄來說,價值相距非常遠(附帶提到關於蔣中正日記:蔣日記對戰後研究有其重要性,但現因館藏於胡佛研究所,廣泛流通與利用有其困難度,中國學者高度利用,但多以研究國民黨與國府在大陸時期的狀況為主,對於戰後台灣部分著墨非常有限;台灣部分則以近史所和政大系統為主研究利用較多,但對於國民黨/政府在戰後的各項組織發展和政策制度方面研究仍相當有限-主要偏重外交、軍事與人事問題,國史館今年將出版蔣中正年譜長編,是以蔣日記與蔣檔為基礎編寫的,會是蔣日記與蔣檔尚未完全開放利用前比較好的替代資料,大家有機會可以參考)。

(二)、其次是軍事委員會侍從室的檔案資料,這部份並沒有數位化,而是實體館藏在國史館的新店館區,只能調閱抄錄,不能複印翻拍,但這部分的檔案資料有其重要性,國民政府從大陸一直到來台灣之後,大部分的黨政要員,包括本土的政治菁英在裡面都有其個人的政治履歷、自傳與考核資料,裡頭不時還會有各機關的考核資料,或是特定人士發生某些重要事件的調查報告,以及關於這個人士的相關簡報資料等,這個部分的檔案對於相關歷史研究裡,涉及戰後這一段涉及相關重要政治菁英與技術官僚的個人檔案資料有其補充作用(並可配合政大社資中心建置的中華民國政府官職資料庫,以及中研院人社中心建置的台灣政經結構變遷資料庫運用)。

(三)、接著進到立法院的部份,立法院從大陸時期到台灣以後的實體與數位檔案,我認為算是保存、數位化和開放的相對完整的機構檔案資料,這部份透過立法院網站與圖書館、各大圖書館和政大社科院圖書館都可以取得利用,最為重要的當然是立法院各委員會和院會的會議記錄,其次則是相關各階段重要政策法案的關係文書與法案專輯。然而立法院檔案雖然有其重要性和開放性,但我認為他目前實際上是被低度利用和不受重視的,很關鍵的一個成見觀點是在於,在目前主流論述的框架和認識下,立法院從來都只是國民黨外來政權政府的橡皮圖章,黨意始終凌駕於民意(像是某種套裝論調:重要決策都是兩蔣決定,黨中常會拍板,行政院備核,立法院蓋章;實際上透過我的碩論,可以看到1950年代剛完成所謂黨務改造的國民黨及高層,對技術官僚系統、黨政菁英和立院系統的掌控能力遠非過去想像的高,實際上那個政治決策與動員的過程比我們想像來的複雜許多尚需更多政策與經驗研究探索),而立法委員在1980年代後長期被污名化,立法院會議記錄檔案常常被視為沒有什麼特別意義有內容的研究參考價值,真正被好好利用於戰後黨政關係、政治發展、制度政策的好的研究作品目前是有,但說實在是相當有限。

我的碩論裡就大量利用立法院在1950年代的審議資料,我認為國府從大陸帶來的立法委員裡,有很少數一批是相當有自主性、知識底蘊和專業使命感的,這可以從這批人在1950-1970年代一些重要政策立法上和多數立委和國民黨黨機器的對抗中看出,早期很多重要、比較好、相對有理想性的政策立法,我認為除了現在比較常被提及的少數技術官僚系統外,立法院檔案這塊在各類政策和制度研究上仍有相當大的潛力價值,而過去的立法院會議紀錄裡所留下對於台灣在戰後個階段各項政策比較有深度和歷史基底的政策價值、路線與制度設計的論辯資源,我認為時至今日對於我們很多爭論的討論思考都還是有很重要的參照意義(例如都市計畫、國民住宅、土地稅賦等等)。

(四)、行政院檔案部分,目前開放的大概是兩大塊(分別存放在國史館和行政院),一塊是行政院院會的議事日程文書(及其附屬檔案),雖非院會的會議記錄,但透過這份從1950-1970年代前後完整的檔案文書,前後參照仍然可以看到一些重要政策和制度在行政院內部不同部會與技術官僚系統之間的內部爭論,這部份從省到中央政府部門內部的制度與政策爭論和斡旋過程,我認為一直是我們對於戰後發展研究最為空缺的(從專業立場、政經利益、派系鬥爭等等各種角度),國府過去自己的政治論述常常高舉特定技術官僚系統(財經和科技官僚)與個人(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等),然而對不同技術官僚系統之間的競合關係(我指的不是以前大家很愛談的那種什麼官邸派、夫人派、太子幫、KT幫之類的派閥討論,而比較是在不同專業系統在政策路線與立場競爭的部分,例如地政、規劃、財稅、財經與交通系統之間對於土地開發與稅賦政策與制度設計的爭論)很少述及討論,反國民黨政府的相關主流論述雖然沒有很明確(敢於直接)的完全取消技術官僚在戰後發展的位置與重要性(看看蔡英文最近去看嚴家淦紀念展說的那些場面話折射出的某種投機和僥倖心態,我認為國、民兩黨在這部分回顧、整理與立場都是不及格和缺席的),但基本上也不願真的下場研究,這部份資料目前開放的很有限,不過就我所知檔管局目前正計畫針對行政院檔案進行專題式審選,過幾年應該會有多一些重要檔案被釋放出來,這是大家可以持續關注追蹤與進一步研究的。

(五)、行政院系統下來有兩個實際位階和影響力在一般部會之上的「帶有很強烈美援和國際援助色彩」的政府機構,分別是農村復興聯合委員會(農委會)與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從美援會、經合會、經設會、經建會、到國發會)。

農復會曾經廣泛的影響台灣戰後農村、農業與農地的發展,他曾經是一個有高度影響力和政策使命感的組織單位(一些一般性的研究訪談可以參考黃俊傑老師在1990年代前後的系列研究,關於土改的部分可以參考我與朱旭華的碩論),然而這跟大家現在一般對於農委會的保守、推事、脫離現實的印象落差很大,一個曾有理想性、使命感與組織建置的機構,為什麼會變成現在這樣子,其實也很值得再做研究分析與解釋(而不只是流於一些便宜簡便、想當然爾的批評嘲諷),農復會檔案大概館藏在兩個地方,一個部分還是留存在原機構(農委會),另一部分從1940-1970年代中期以前的檔案,相對完整的移交到國史館新店館區,不過因為沒有被數位化,所以只能實體調閱和複印(也造成利用上的不便),農復會檔案涉及台灣戰後農村發展的方方面面一手資料和政策制度形成過程論爭,然而實際運用這批檔案進行的歷史研究卻是屈指可數(我自己到新店使用的經驗,館員說近十年多來,調閱這批檔案最多的反而是中國和日本學者,相較於台灣三農與土地正義運動同一時期的風起雲湧,這個去脈絡和缺乏歷史根底的反差還是挺強烈、值得玩味的)。

經合會是另外一個重要的組織機構,大家可能都有對他的位置與影響力有一般性認識,我這邊要特別指出的是在經濟與產業發展政策架構中的空間規劃部門位置的重要性,從美援會時期開始,一直到現在的國發會,在三位副主委的編制和會下設的組織裏頭,空間規劃與建設部門一直都扮演一個舉足輕重的角色,從最早期的費驊、王章清、張祖璿,到UHDC世代的張隆盛、蔡勳雄、劉玉山、林益厚等人,這批早期台灣在省府和美援系統任職的規劃官僚,一直從戰後初期到2010年前後都透過省公共工程局(後來的住都處)、經合會都計小組(後來的經建會都住處)、經建會副主委(國土規劃專業缺)、營建署長等政府機構位置影響台灣空間規劃與土地政策,這也反映的是在很長期以來的經濟發展、產業變遷、賦稅體制、人口與區域、環境保育問題等議題上,空間規劃部門一直都扮演一個重要介入的角色,這某個意義上也是我剛才提到的,我們其實對於戰前傳承與戰後(特別是透過美援與外援支持)官僚系統的專業系統形成、分化與競合關係,如何對於戰後台灣發展的成敗功過產生影響,講不好聽一點,是一片空白的,這也是我認為我們特別應該在各自的研究領域裡努力開拓的。

經合會的檔案目前大概分三塊,一塊在原單位,一塊在近史所,一塊在國史館,近史所和國史館保存的檔案主要是從美援會到經合會的檔案資料(包含少部分經設會的檔案資料),不過經合會這部分時間很長,也是重要轉折,但就我實際查閱的經驗,經合會的檔案反而是最為殘缺不齊的,這部分的某些資料反而比較完整的保存在外交部國組司、北美司和亞太司的機構檔案裏頭,同時根據我個人參與經合會都市計劃小組檔案的整理經驗(經建會委託案),UHDC有一批很重要的組織檔案資料是被埋藏在圖書室外頭的包裹本來在我們去之前是要被當廢紙處理掉的,我們搶救起來建立清冊並協助數位化(詳細狀況可以討論再談),我有個猜想,各處室比較重要和完整的檔案目前應該都還留存在國發會的兩個重要檔案室(一個在寶慶路本部、一個在伊通公園附近,兩處我都參觀過,但沒機會詳細調查,當然應該有相當一部分在各階段陸續被意外處理掉了),經建會系統檔案的清查與整理開放也是另外一個研究台灣戰後經濟發展和住宅土地問題的關鍵,但目前其實沒有太多人實際進去利用檔案資源進行研究和進行資料調查。

(六)、到一般部會這部分,相關包括經濟部、交通部、財政部、科技部、法務部、公共工程委員會等,都是和空間規劃這個系統密切相關的部會,這些部會關於戰後發展這一段的資料多沒有大量釋出,目前只能透過機關檔案聯合目錄查詢,然後到各機關調閱使用。檔管局雖然被賦予相關組織機構檔案的審選、移交與數位化的權責,但我覺得無法太苛責他們,因為權限、人力與經費實際上都高度不足,而且一定意義上,檔管系統的人員多數都還是史學背景出身,而都市計畫、住宅與土地政策這塊,尤其在戰後這塊缺乏研究與檔管人員的培育,這也部分反應在進行檔案審選的工作計畫與優先順位選擇上,這也反映了國科會數位典藏計畫十年,我們這個團隊從事一系列的都計、住宅與土地問題數位典藏案,前無經驗可參照,後無來者可接棒的現實窘境。

(七)、部會裏頭有兩個部會檔案是特別值得多說兩句的,一部分是外交部國組織為主的檔案,台灣早期透過美援與聯合國援助拿到非常多的專題計畫補助(不只是研究,還包括政策、制度與人才培訓交流等等多方面的補助計畫),這部分各部會和美援系統的機構檔案保存和開放的狀況並不理想,外交部反而相對完整地保存了這些計畫從申請、執行到事後評估檢討的相關檔案文書(例如以UHDC案為例,可以多講兩句);

另一個我覺得值得大家關注,而且馬上可以進行研究的是財政部國有財產局的檔案資料,這個機構的檔案資料目前尚未數位化,但實體檔案目前館藏在國史館新店館區,我大致看過目錄和實際調閱過一些檔案來看,只能說非常精彩、驚人,他相當完整的移交了從1945年到1970年代前後關於國有房地產移轉買賣的檔案文書資料(特別是戰後初期那十年,日產接受後的國有房地產/國有/接收企業有土地的買賣資料),這部分的檔案資料是主題和議題性很明確的,只要有人有興趣,以這個檔案資料為基礎,兼及利用前述相關檔案資料庫,撰寫幾篇有質量的碩博士論文完全不是問題。

這部分也可以釐清戰後初期這一段的國有房地產與企業土地的轉手交易,看到如同我碩論第三、四章書寫所提出的論點,本土的資本家和地主從來都不笨、不怕,從戰後一開始的接收移轉到後來的農村與都市土地改革,到後來一系列的都市計畫範圍外的工業和住宅用地開發等等,他們從來就不曾在這個金權城市房地產炒作的結構中缺席、禁聲,透過這一系列政策立法、各級議會與都委會、還有一些目前能掌握的房地產交易的檔案資料,我覺得我們應該更進一步來反思檢討本土資本家和地主階級從戰後以來長期跟國民黨特定黨政菁英的共謀與協力,透過這個層面的檢討,我們也就不會非歷史、去脈絡的認為民進黨的階級位置似乎是從兩千年拿到權力後開始墮落,這個黨的主要省籍政治精英很大一部分很早就透過這個機制從省與地方起家,重新去追溯檢討後,或許我們才能更明確重新解構國民政府/黨政權在戰後台灣治理體制的面貌,以及本土資本家、地主階級、政治菁英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歷史性的理解和解釋民進黨快速的國民黨化與墮落(而不是覺得好像什麼歷史都很突然、很意外的在1990年代或兩千年之後才發生這樣)。

(八)、最後中央部會裏頭跟空間規劃與土地政策最直接相關的就是內政部檔案,裏頭除了本部的檔案資料外,大概有四個次級單位的檔案是比較重要的,包括營建署(司)、地政司、都委會、地價評議委員會,這四個單位的檔案開放都比較弱,我實際上也沒有機會進去他們的檔案管理室看過,前兩個單位雖然一直都是中央層級相關業務的主管機關,但實際上在1970年代以前其角色與重要性遠不如省府和美援系統的相關單位,不過由於其是中央部會的位置,一定意義上很多重要的文書檔案資料應該在那會有留存副本,後面兩個委員會性質的單位,地評會部分我不熟,但就其他研究經驗上來看是重要的單位,應該有人進一步研究與調查,都委會部分僅就會議記錄方面來看,歷史檔案資料回溯建檔與開放算是做的比較好的,從最早期的都委會會議紀錄一直到現在都有完整建檔開放(不過越近期的都委會會議紀錄越簡略、越沒有實際內容)。

(九)、再來有一部分,我在圖上打括號和問號的是美援機構,我之所以認為扣除掉農復會和美援會這兩個在1980年代以前美援和聯合國援助色彩濃厚的政府機構外,美援機構與聯合國援助的檔案保存與實質影響效應實際上無所不在,這個無所不在是由於它援助的計畫特質,往往是顧問性質,委員會審查性質,掛在原本常設機關下的一個臨時性組織性質,或者是透過人員技術交流學習的過程,基本上要全面性的清查整理與保存美援與聯合國援助對台灣政府部門組織機構的影響,我認為從台灣目前的檔案管理機構來做是相對困難有限的,比較好的方式反而是回到美國國家檔案管理局和聯合國檔案管理局裏頭去看,透過運用他們有系統專門性的針對那個時期對於台灣各項援助計畫留存的檔案文書來進行系統性的介紹與研究,是一個應該努力也比較可行的方案。

這一塊目前我看到有兩本剛完成的博士論文做了一些嘗試性的努力,可以參考清大社會王梅香(文學與傳播)和成大建築沈孟穎(住宅與建築技術)的博士論文,我自己未來的博士論文就是想到美國利用這兩塊資料和進行一些美援與聯合國專家顧問的訪談來做,如果之後順利出去並進行這塊研究,大家如果能保持聯繫,日後有收穫時我會再向大家報告聊聊。

(十)、再來就是前面提到的就省府時期檔案資料的部分,台灣文獻館就省府本身的檔案資料做了部分的數位化和開放,然後省議會這個系統的檔案資料,已經由省諮議會相當完整的做完並且全文上網,並連同十多個縣市議會的檔案資料,構成了中華民國地方議會議事資料總庫(http://journal.tpa.gov.tw/index.php),這是我認為非常重要,而且內容與資源檔案含量非常高的一個資料庫,就我自己利用早期臨時省議會和部分縣市議會的議事錄資料經驗,早期本省的地方政治菁英的政治活動和動員能力,遠非我們以現在都還是很主流的黨國二重侍從體制可以去理解和解釋的,很多時候他們在一些重要的政治經濟政策上根本不受國民黨黨機器的節制,反而回過頭來掌控影響黨機器的決策方向(可參照我的碩論與期刊),這部分大到經濟政策和預算分配等,小到一塊土地的變更開發與建築都可以從這個議會議事資料庫上去看到蹤跡,強烈建議不論從事何種研究主題,都可以試著利用這個資料庫找到一些檔案資料協助研究進行;

(十一)、除此之外主要是省府地政處的檔案,國史館做了比較完整的數位化作業,其他一級和二級廳處的檔案移交保存的十分有限,我猜想很大一部分還是留在中興新村的各個中辦(比較重要的廳處包括農林廳、民政廳、財政廳、交通處、水利處、環保處、衛生處等),然後跟都市計畫與土地政策這塊直接相關的廳處,除了已經做完的省地政處檔案之外,最重要的大概有三大塊資料,包括省都委會、建設廳和公共工程局(後來的省住都處,變成現在的營建署城鄉分署),省都委會的一小部分(1950-1970年代為主)主要就是我們這個資料庫已經做完的,但省都委會還有一筆更龐大的資料(約一百萬頁)是我們還沒做的,至於建設廳檔案部份關於都計、建築與土地問題的檔案文書,如同我最前面報告的,一樣是館藏在目前營建署中辦的地下室,總體數量和檔案內容涉及更為龐大複雜(粗略估計應有三百萬頁以上),這兩個部分檔案目前保存與管理的狀況都非常差,雖然目前沒有機關裁撤和檔案保存空間轉置的問題,不過長期來看沒有明確的清查、保存和數位化計畫的話,基本上也是坐看他腐壞銷毀,這部分是我們還再透過各種管道努力優先要做的事情,也希望各位可以持續關注投入。

(十二)、最後一塊則是早期省公共工程局及後來省住都處的檔案資料,這部分因為組織機構的延續性,相對完整地保存在目前營建署城鄉分署的檔案資料庫裡,暫時保存條件和檔案管理狀況都還算可以,不過檔案資料量也是非常龐大,並且以公工局和省住都處曾扮演一線規畫與住宅土地政策的實際制定者角色,這批資料的保存與開放也是我們未來重新研究台灣戰後空間規劃與城鄉發展的關鍵檔案之一。

以上是我簡單的對於資料盤整的報告,一些更為結構性的觀察和反省,就等佳禾報告完,進入提問與會後討論時,我會適當的在做補充和回應。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