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多羅
古華多羅

Edit profile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Disclaimer: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權力轉授、矛盾複合與影子政府

Street Art in Berlin (2018), https://www.erwin-ritzer.de/s/cc_images/cache_2478334975.JPG

究竟 state (姑且譯做國家) 能否等如和包攬政治呢?這個施米特在《政治的概念》一開首的問題,今日卻仍縈繞著人們。

中聯辦和港澳辦近日「出櫃」成為北方在港權力的顯現,並宣稱特區政府的權力只是由中央轉授而沒有剩餘權力。這「權力轉授論」有一定的法學基礎,但其背景為憲法授權組成政府。憲法有憲法法庭等制衡以維持中立秩序,故西方法學中有「君王臨而不治」之說,權力的擁有者可以不是執政者,而非今日武斷地說你沒有剩餘權力而更親手打擊民主派。這與不單三十年前的理解不乎,更反映了共產黨一向視任何法律為其政治意志的工具。權力轉授論反映了北方統治的意志,她們雖號稱為「社會」主義為綱,但在其管治的歴史中卻必然建立其一元化集權領導而催毀了本來的多元社會。

這種方法就是一開首施米特問題的變種,就是把 state = society。本來殖民時期的香港(尤其是七十年代起),香港是一個neutral state,其實也是把 state = society,但卻是以社會包攬了政治。成功做到佛利民口中的自由主義示範場,在西方世界其實難以達到的高度。今日北方反其道而行,用政治包攬了社會,走進了另一個極端 total state,把香港帶進極權的深淵裡。

要對抗這意志的,筆者認為要借鏡施米特所講的矛盾複合(Complexio Oppositorum)。矛盾複合是正反並存並濟而合一的哲學,既與正反合辯證不同,也不是黑白不兩立的二元論。一個社會也當如此,多元並能共存,而歴史上唯一能保持這社會的政治外殼只有民主。去年出版的《自由的窄廊》作了更深入的解釋,就是國家與社會制衡且合作,個人自由受保障而又有空間改善政制。但這平衡並不容易,既要每個成員都要明白和珍惜自由的價值和放棄對立的思維,又要對外有能力維持主權,國家內外也是由矛盾複合組成。不能不說,這來自天主教的觀念才是施氏真正由神學引伸的政治神學根本,而非甚麼「追問政治權力結構和操作中的神聖內核」﹗

引伸到「攬炒巴」一石激起千重浪的訓話。無論是各派的批抨和之後的建議,就算不盡同意者也得敬佩他的風高節亮。只是在議會和政府的部分筆者有以下看法:

1. 香港人要在今日區議會的基礎上重建影子市政局。當年政府殺局之時承諾會把權力下放到區議會,近年卻把權力集中到地區主任變成「小特首」。這不單是特區政府又一次走數,更顯出當年殺局的理由更是出政治多於行政考慮。市政局為一有實權的機構,而非今日區議會只是諮詢角色而沒有實權,更遑論今日有保皇派吹風要解散之。執政意志者,始於當家作主也。亦要再一次向市民顯示他們是可以參予地方執政和資源運用自主,由下重建公民社會。

2. 影子內閣:本來幾年前都曾聽過一些政黨或者智庫曾經有這樣的建構但近年卻了無聲氣。影子內閣可讓人看見執政意志,也讓新科素人方便得到和街坊討論各方政策的素材。內容可參考三司十三局設十六個影子司長,針對性發表政策監察、評估和反建議。這年來不少專業議政團體和民間智庫興起,正好可以輪席擔任影子司長。既可以把臉保皇派指民主派不能管治,也向社會示出執政意志和準備。

可能看倌會認為影子政府太過民主理性,未必適合還在火紅火綠的今天。的確,這種建構是為長遠計,但也是一個能夠受批評和制衡的政治和社會的工具。今日香港滑向極權就是失去對權力的制衡,北方要建立一元統治的意志正在催毀百多年的香港社會,能與之對抗的就是能持矛盾複合的公民社會。始終,公民參予社會機構以監察及完善權力才是民主不二法門,也是今日仍能做的事。只是做得比較辛苦和具抗爭意味而已。

最後,正如「攬炒巴」所言,議會、街頭和國際三戰線缺一不可、互相支持,筆者十分合意。只是要維持這個陣式的論述戰要做好,不然在分化L和對家的爪牙夾擊也是難以維持。其實如果我們虛心向對家學習一下就會發現以上三線和論述的功夫他們一向沒有鬆懈,那我們怎能存僥倖之心只靠一線能贏呢?

重光的道路不好走,但人們至少仍心向光明而行,而非把心一橫與枯木同朽、和光同塵。

(後記:一次過回覆三個近來縈繞的idea,可惜脫稿之日(5月15日)發生太多事未及回應。要有機會再寫。)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