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多羅
古華多羅

Edit profile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Disclaimer: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人生在世(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至18節)

「永生咁好,點解基督徒都唔去死呢?」撇除基督徒的詰難,這句話倒是談到怎樣做基督徒、甚至做人的切入點。
攝於京都

「永生咁好,點解基督徒都唔去死呢?」撇除基督徒的詰難,這句話倒是談到怎樣做基督徒、甚至做人的切入點。

帖撒羅尼迦前書4章13至18節是保羅致函當地人談到等候基督和指出他們關於基督復活和得永生誤會。保羅的教導表面上令人摸不著頭腦,為何需要強調復活和與主同在的先後次序呢?

有聖經學者帖撒羅尼迦人對復活的偏差,或許是認為活著看見耶穌再來比已死的人更有福、更先與主同在;或是以為死人不能復活也沒有救恩。故保羅強調,除非到死人復活的一天,還活著的人還未到與主在一起這在地若天的情況。事實上,這不只教義問題,而與信徒如何看待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也大有關係。如果只有活著的人獲得救恩,或至少比死了的人更早與主同在,那活著等候耶穌再來才是值博的人生,除此以外的意義皆被淘空。

到了今天仍有類似對生命差異的看法,我稱之為「復原」的教導。思想史中這類想法多不勝數, 大都指人性受到外力壓抑,只要移除了壓抑人性便能立即復原且完全發揮。無論是生產力被剝削,受禮法壓抑的性欲,還是社會的奴隸道德。關鍵不在於社會上有沒有不公或壓抑,在於補償對成就其完美,和映襯出對不完美的厭惡。這與帖撒羅尼迦人的誤解相似,認為人有某一個時刻能與主在一起,除此之外還沒補償復原的人生沒有意義也不值得過。

可是,筆者認為這種復原教導引致如何看待人生產生問題。換句話說,人只應嚮往一個復原後完美的生命,除此以外未復原的人生、以及人世間的事都沒有意義,甚至把一切人生的苦難都歸咎於人生未復原。例如,筆者有時留意到部份平權運動的宣稱也帶有這種意味,把他們生活上的問題都放在平權上解決,只有復原他們才能如常人一樣。筆者並不否認他們遭遇到不公平和需要復原正義,但補償復原是否如願使他們人生有意義活下去,筆者卻甚為質疑。

神學家潘能伯格在其力著<神學人類學>不單反對把人復原的教導,更將之聯繫到歴史觀念上。復原的教導把人變成一種概念性的存有,使人的歴史性被抹殺。他認為,基督的救贖並非純粹對人性在此世的補償復原,一如帖撒羅尼迦人所誤解。他以神學人類學解釋,基督成為人,就是要在歴史中開倘衪的人性,成為每一個基督徒在歴史中、人生之中展現出基督的人性之基礎。基督徒生命歴盡苦難並非毫無意義,也不為等候復原。而是在努力在不同情況,或甘或苦之中,也能以基督的心為心,在生活上效法基督。

或許看倌會奇怪為可展開人類的歴史性這麼重要,是因為這樣人們才能正視自己的人生,人不應該等候一個理想的人生才去努力。筆者明白不少人活現況太過悲慘不理想,以致任何對未來的理想、對復原自身的完美的話語都充滿期望。可是,正如保羅開首所說,就算未能等到基督人生並不白過,他們都在「在耶穌裏睡了」而己。未完滿的人生也是值得的人生,基督徒就當把基督的生命演活出來,尤其在苦難其間。這樣基督就不是一個神樓偶像,而是活生生在人當中。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