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華多羅
古華多羅

Edit profile 墨鏡外望,仍舊失落。 (Disclaimer:本網發表的時事文章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如果再有一次機會 — 受苦節默想彼得(約13:36–38;21:15–23)

耶穌的受難敘事中,彼得是個不討喜的角色。

耶穌的受難敘事中,彼得是個不討喜的角色。

網上圖片,連結:https://pbs.twimg.com/media/C9m_8GeXgAIfCSx.jpg

很重要的原因當然是彼得三次不認主。不過,兵丁來捉耶穌時門徒四散,他不認主只因為他走得太近,其他門徒早就無影無蹤。最後只有耶穌愛的門徒在十架下,真的沒有誰比誰高尚。還有人把他比作猶大,同樣也是賣主,分別只是他有回來吧了。此外,一個歷世歷代都有人問的問題,為何咁「瘀皮」的事會被記載下來,還要四卷福音書都有?他不是教會三柱石,甚至是第一代教皇嗎?後人就算不把這歴史抹殺,也會文過飾非吧?

嘗試回答這問題很多。筆者有意超譯約翰的記載,提出一個想像:會不會對彼得賣主不光彩的記載,其實是為他再一次跟從而殉道所舖陳呢?

換一個看法:看倌們,你們有讓你後悔半生的決定嗎?無論那決定是出於意氣、貪心、義憤、虧欠,還是如彼得般軟弱跌倒。如果再有一次機會,你們會作另一個對你更正確的決擇嗎?

眾所周知,彼得比約翰早死,且殉道於羅馬人手中。對約翰而言,他的高壽和彼得的殉道不是偶然或者誰比誰更熱心。約翰的記載中,一方面這是耶穌一早言明的。在約翰福音13章36 節:「我去的地方,你現在不能跟著我去,但後來卻要跟著我去」,彼得還說要跟隨到底。可見,彼得並不是不知道,不認主或許只是一時軟弱。另一方面,約翰記載他、耶穌和彼得最後一段話(約翰福音21章15至23節),耶穌再一次呼召彼得為他捨命。曾有神學家認為耶穌三次問彼得「你愛我嗎」就是要補償他三次不認主。這想法雖然浪漫,卻沒有甚麼根據。反倒是成功挽回了彼得,繼續他建立教會的使命。

或許,對彼得不光彩的記載就是為了日後殉道而解釋。對於錯失的機會,電視劇倒有穿越時空的劇情,聖經和日常生活可沒有,我們只可以寄望另一個機會。經過幾十年,彼得終於再有機會在死亡面前沒有退讓。聖經沒有記載他如何殉道,教會史說他在羅馬大火後死於尼祿之手。或許他可以求天使再救走他,或許以他在教會的影響力要逃走的話應該總有門路吧。只是他沒有。當然人們也不能說他是自投羅網,但同樣也不出於補償或者意外。不但如主耶穌所說:「將要伸出雙手…帶你到你不願意去的地方」(約21:18),我更喜歡他在書信中的話「其實,你們蒙召就是為此,因為基督也曾為你們受苦,給你們留下榜樣,好讓你們跟隨他的腳蹤…那些按照神旨意而受苦的人,在繼續行善的同時,要把自己的生命交給那信實的創造者」(彼前2:21,4:19)。捨命的道路是跟隨主的腳步,縱有一時軟弱,也要貫徹畢生寄托在上帝手中的心志。

近兩年不少人因社會運動而受苦,但不少人都忽略了受苦的人身傍的倖存者同樣受到傷害。有些人內疚自己沒有做或者做了某事,有些人當時輕看旁觀到今日才發覺錯了,有人流淚目送親戚朋友不知所蹤。試問,如果再有一次機會,會唔會做另一個選擇?不過,筆者同時勸勉他們,要在基督裡行事。要在衪的憐憫、對公義的要求、甚至是義怒等,做一個與群體共存共榮的選擇。如果命運能選擇,有些事既往難追,只有心懷未來在基督手裡前行,繼續吃喝行善,才有復和更新的希望。

CC BY-NC-ND 2.0 版权声明

喜欢我的文章吗?
别忘了给点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

加载中…

发布评论